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諡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定諡

後世很多人以爲神宗這個廟號不好,作出了很多這樣那樣的解釋。

但是其實“神”這個字,乃是《諡法表》上的第一個號,足見其地位的尊崇。

民無能名曰神,靖民則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義所往曰王。

“神”,在“皇”、“帝”、“王”之前。

爲何如此崇高?按照《諡法解》中的說法,是“民無能名”。

什麼叫民無能名?孔子曾經引用過《尚書》對堯帝的評價——“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意思既是說堯爲天子,太偉大了,就和天一樣的偉大。

他的恩惠是如此廣博,以至於老百姓都不知道怎麼稱讚他好了。

千古帝範,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

—————

堯帝到了宋代,已經成了一個符號,是華夏文明史上最優秀君主的代名詞。

士大夫的事業,在立德立功立言,但入仕後的最高成就,卻都是——“致君堯舜”!

這個廟號之所以在後來成了惡號,是因爲真實歷史上的幾個“神宗”,表現都不咋樣。

稱號與其實際成就,實在是相差太遠,活活將這個第一尊號,變成了笑話,諷刺。

甚至是詛咒。

但是在今天的大宋,這個廟號,無疑是最頂級的一個。

這個號的擬定,中間還發生了一場小插曲。

和真實歷史不同的是,司馬光對此廟號提出了反對意見,蘇油也提出了反對意見。

司馬光是覺得這個廟號對趙頊來說,有些過於拔高了。

而蘇油則是被後世“神宗”二字,搞出了心理陰影。

司馬光認爲,趙頊應該對改革初期的彎路應該承擔連帶責任,不過好在成就不小,也屬於重開局面之君,因此用“景”比較合適。

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耆意大慮曰景。

而蘇油則認爲趙頊雖然取得了光輝成就,但是畢竟沒有走完最後那一步,到底是沒有全部完成祖宗宏願,故而達不到“神”的級別。

司馬光建議那個號有瑕疵,由義而濟,是暗示趙頊對百姓先緊後鬆;布義行剛,是暗示趙頊不斷髮動對外戰爭;耆意大慮,則是暗示趙頊在細節上有瑕疵。

蘇油覺得過苛,於是推薦了“昭”。

昭德有勞曰昭,容儀恭美曰昭,聖聞周達曰昭,非常完美。

趙頊很辛苦,很帥,很能採納建議還能推行來去,完美。

然並卵,兩人還沒來得及展開辯論,就被各地的實封淹沒了。

司馬光搞出來的“大開言路”這頭猛獸,第一次讓中書收到了反對他自己和蘇油的聲音。

老百姓、士大夫、太學生和廣大官吏,紛紛投書,不能忍!

先帝哪裡配不上這個神字?司馬學士和蜀國公是吹毛求疵,是敲開雞蛋找茬!

元豐盛世是什麼樣的局面?世界上可曾有過年入兩億貫,國庫存餘六千萬貫的國家?

還有新宋洲、東勝州的大發現,你們憑什麼不算到先帝的功業裡邊去?!

日行千里的火車、日織千匹的毛紡廠、你們憑什麼不算到先帝的功業裡邊去?!

一戰平滅西夏五十萬的大勝,縱觀歷史,有過幾場?

四夷賓服,五洲來朝,你們憑什麼不讓先帝做神宗?

不行,就必須是神宗,否則我們不答應!

高滔滔收到司馬光整理出來的百姓和各路官員意見,感動得結結實實地痛哭了一場。幸好立的是趙煦,否則的話,後果委實難料。

公道自在人心!那就神宗了!

最終定下《神宗諡議》:

“粵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

然未有以神爲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爲言,而難其稱歟。

抑天之所啓,以配大行之廟乎?

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大行皇帝尊諡,自天錫之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廟曰神宗!”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廟號這個禮制,其歷史已經非常久遠了。

中間華夏也曾出現過不少聖賢之君,做到了天下大治,可從來沒有過哪位君王,是以“神”爲號的。

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神這個字,按照莊子的解釋,是“妙萬物以爲言”,也就是說,能夠成爲萬物的代言者,方可稱爲“神”。

哪怕聖賢之君,都極難做到能夠與這個號相稱。

這或者就是上蒼屬意,特別留給我們大行皇帝專用的吧?

歷史上稱讚堯帝,是既神且聖,乃武乃文。

神、聖這兩個屬性,讓堯帝爲天下樹明瞭道德;

文、武這兩個屬性,讓堯帝使天下臻達了大治。

(因爲大行皇帝也做到了這幾點),所以他的尊諡,是來自上天的賜贈!

……

己酉,以秘書少監劉摯爲侍御史。

劉摯上臺第一件事,就是鬧着人數太少,權力不夠:“伏見諫官止有大夫一員,御史臺自中丞、侍御史、兩殿中,法得言事外,監察御史六員,專以察治官司公事。”

“慾望聖慈於諫院增置諫官員數,本臺六察御史並許言事,其所領察案自不廢如故。所貴共盡忠力,交輔聖政。”

蘇油和章惇立刻狙擊,劉摯此論,大違先帝遺意。

先帝元豐改制,第一件事就是臺諫分立,御史臺掌察事,諫院掌諫事。

明確責任,便利施行。

如今司馬公大開言路,加上電報來得快,造成信件積壓,諫院增員,理所應當。

又令天下不分官吏百姓,儘可上言,故六察御史,本就包括在其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御史言事歸言事,但那時其職分之外的“義務勞動”,和察官的本職工作不可並列。

因此御史因“察人不謹”而要承擔的責任,不能因“諫事風聞”而得免,否則就是走回了以前的老路。

高滔滔認爲有理,詔“尚書、侍郎、給、舍、諫議、中丞、待制以上,各舉堪充諫官二人以聞。”以擴大諫院人數。

同時允許御史亦可言事,但再次重申了趙頊分立臺諫的本意——察案如果彈人,需要有確實證據,承擔後果;只有補闕朝政,言事方可以“風聞”。

戊午,召朝奉郎、知登州蘇軾爲禮部郎中。

高滔滔對蘇軾偏愛到沒邊了,大蘇的升官途徑,成了今年特例裡邊的特例,風頭甚至超過了司馬光、呂公著、蘇油。

數月之間已經遷轉了兩回,而且這人都還沒到京城,也就是說,這可能還沒到最後結束。

於是蘇油上書,說這不是進拔人才之道,大蘇轉遷實在過於迅速。

但是這一回司馬光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說蘇軾人才難得。

蜚聲國際,四海內外皆稱夫子,各國使節入京,都要打聽蘇夫子在哪裡。

當年制科結束,先帝就有意讓他直館,結果到現在尚在下州,連遼國高麗日本使臣,聽說之後都頗爲失望,覺得大宋曲沉了賢才。

讓其入朝問對,之後或列臺諫,或直國史,或掌制誥,這麼多位置,難道容不下一個蘇軾嗎?

以蘇軾的文才,這些工作,難道還能有人能比他幹得更漂亮嗎?

沒有,的確是沒有。高滔滔非常贊同司馬光的論調,於是駁回了蘇油的請求。

九月,從南到北,大宋各路開始收納糧儲,大宋的重點再次轉到了實務上來,畢竟秋收工作是農耕國家每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這個豐年,收得蘇油心驚膽戰。

連續四年大豐收,舉國上下欣喜若狂,唯獨蘇油不一樣。

他只覺得大災的腳步,好像越來越近了。

不過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卻是料理好遼國來的那幫子。

蘇油級別太高,前期磋商接觸根本不用出面,老族兄反倒成了給他打下手的人。

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五百四十九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來錢的路子第八百五十五章 宗兄使遼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花塔子鋪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諫第三百九十八章 王文鬱的心思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斷天都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日本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二百三十章 冠禮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我亦作不得第九百一十三章 新聞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河套第二百五十章 彈劾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九百五十九章 進取之時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虛張聲勢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咽不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二十九章 理科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巫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二百六十四章 兩道菜做六天第二百零三章 水泥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大戰略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溫暖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記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第一千零三章 膨化食品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們開個感言吧,一百五十字寫不下。第八百九十二章 把控大市場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救災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文與政第二百一十六章 例題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忠直第一千零九章 琥珀和珊瑚第九百零六章 兩分五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八百六十五章 蒲珊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政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六百零四章 劉嗣當官第八十五章 返鄉第六百二十二章 公事公辦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價值窪地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陛見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陽關引第五百零七章 法律精神第七百一十九章 舉措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產量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接見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六章 雞茸和開水白菜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种師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寶貴的爐渣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貨幣化第五百二十三章 河鮮宴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動員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繼任者第九百四十二章 啓程第七百二十八章 字典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大學堂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反駁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關撲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營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一百二十六章 翊衛仙卿第二百六十九章 勳戚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好運氣第七百六十七章 章惇的算計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章大黑心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三章 程家第一百六十一章 高兄第八百九十三章 螺旋槳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化肥和果凍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請客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視第七百零七章 多少是一點點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君臣對話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五十章 沙金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第六百八十六章 分類學第八百零九章 刺客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