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調防

bookmark

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調防

趙煦心想密摺不是大家都在看,皇祖母你還說比其他朝臣的密奏有趣?不過恭恭敬敬地答道:“司徒已是外臣,每次詢問朝政,司徒皆閉口不談。”

“近日的奏聞,只提到了讓沈括在河東路那個……自力更生,以開拓銅冶之所得,籌備鋼鐵中心,並命宋用臣勘查太原到真定的通道,規劃鐵路。”

“至於修不修,那要看情況,由四路量力而行。”

“總之不會給朝廷增加多餘的負擔。”

“他從來就不會給朝廷增加任何負擔。”高滔滔說道:“如朝臣皆是這般清慎,哪裡又有這場風波?”

趙煦低眉順目:“因此更要太皇太后出旨,底定朝堂。”

辛巳,太皇太后獨遣中使賜蘇轍詔,諭令早入省供職。

丁丑,又詔臣下當清慎不黨,重申都省都堂兩議之制,並以呂大防,劉摯馳廢制度於先,畏譏避事於後,各罰銅三十斤。

呂大防、劉摯詣合門謝罪,高滔滔卻又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促二人入省視事。

一場風波到此平息。

壬寅,左正言姚勔外放蒲州、右正言虞策外放絳州,鄭雍判太常寺、楊畏判國子監。

癸卯,以之前所出諸恩皆未及瑤華宮,有幹清和,特旨加奉千緡。

兩個徐邸官到底沒有放出京城,不過瑤華宮乃是趙顥原配馮氏和離後出家,戴發修行的地方,高滔滔此舉其實就是對趙顥的敲打。

趙頵知道後好開心,母親大人真好,這次到底沒將哥倆捆在一起吊打了!

丁亥,以孫迥知北外都水丞,提舉北流;李偉權發遣北外都水丞,提舉東流。

蘇油回到大名之後,上章提了幾個建議,第一條就是考查整修河北諸路水道,提振運力。

故而兩位都水丞的任務,除了鞏固黃河新舊二線,還要整治新舊二線之間的諸多水道,保障朝廷從兩淮支援河北的重要通道。

蘇油的第二條建議卻是河北路將領資歷過高,監軍童貫身份不足監劾老將,而西路李憲久守邊陲,應該輪換,請朝廷將兩人作爲交換,以李憲爲河北監軍,以童貫爲西北監軍。

李憲已經五十六歲,童貫才三十七歲,一個資歷老,一個年富力強,西征是苦活,應當年輕的頂上,朝廷同意了這次輪換。

蘇油的建議還有一點,就是西路新軍久戊,同樣應當輪換,如今鐵路已經可以通到玉門關,正好可以讓童貫回京述職,然後帶領一部上四新軍去西陲錘鍊,而李憲則帶領西部一部到汴京,交於朝廷,然後來河北任職。

這是考驗大宋鐵路運轉能力重要舉措,雖然說鐵路是重要的戰略部署工具,但是不經過驗證誰都不知道效果,如果不事先演練查漏補缺形成制度,緩急之際只怕會措手不及。

少數大臣都知道蘇油這道奏章是要幹什麼,不過大多數人不知道,於是爭議再起。

呂大防和劉摯才吃了一個虧,於是趕緊召開都省聯席會議,討論這件事情。

章敦在會議上侃侃而談,認爲輪戊制度本身沒毛病,乃是防止地方軍隊獨大,武將猖獗的得力措施。

以前這麼做是斷不可能的,因爲各地軍隊強弱差別過大,士兵貪戀故土,也不願遷移。

但是如今大宋的軍隊已經不一樣了,新軍將士素質不是舊軍可比,連隊以上都有監軍,做思想工作就是他們的常務。

而且就戰術水平和軍事素養來說,新軍各部的技能,已經差別不大,指揮統御皆有制度。

士官們都是學院教導出來的,相互間的戰術思想和指揮方式區別不大,完全可以實現“易兵換將”而戰力不損。

而且這樣也兼顧了公平,對於增強大宋軍隊的整體實力有好處。

尤其是兩個監軍的互換,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現在這個理由不是正好?

前邊那些都可有可無,最後一條刺到了文官們敏感的神經。

鑑於後唐的慘痛教訓,對於帶兵的宦官,文官們深刻忌憚。

李憲在西邊擔任監軍已經整整十年,西域都護都換了兩茬,就他沒有挪窩。

他是趙頊的親信,可是現在臺上的是太皇太后,自先帝駕崩後連面都沒見過。

這幾年李憲自己都提心吊膽,年年上書請求解除軍務回守宮觀,朝廷一直沒有批准。

司徒的建議太好了,李憲去河北,一定能壓制住軍方,而司徒在河北,又一定能壓制住李憲。

所以李都監回京是不可能回京的,丟去河北剛剛好。

經過表決,提案獲得通過。

童貫得知消息興奮壞了,當天就打包行李,快馬兼程奔赴汴京,路過大名的時候拜會蘇油,感謝蘇油給他的機會。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蘇油大笑,給他設宴餞行,童都監弱冠立志,要爲陛下秣馬天山,蘇油不知道還則罷了,既然知曉,豈有不樂成美事之理?

然而心中冷笑,文官的心黑你童姥姥還是沒明白,掃蕩天山的功勞跟滅遼豈可同日而語?

因此這邊只能讓李憲來幹,幹完之後正好光榮退休,省了朝廷今後多少力氣?!

這麼搞對如今這些幹得還算不錯的太監其實有些虧心,不過蘇油安慰自己,我這可都是爲了你們好……

一同返程的,還有王彥弼。

徐國大長公主那一套要不得,溫柔鄉是英雄冢,王晦成了王彥弼師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稟告蘇油,要王彥弼搬到對門,跟自己住到一起,要不就住在節度府,公務之餘,專心學問。

蘇油覺得有道理,寫信給徐國大長公主,將那些女孩子送回汴京,然後給王彥弼下了禁足令,這尼瑪差點忘了,今年將是大比之年。

王彥弼的這段時間的文章大進,蘇油回來之後一一讀過,發現經過王晦的梳理調教之後,當真是士別三日,又得刮目相看。

同樣的還有漏勺,走之前就跟王晦說好了的,王老師,要是方便的話,你給彥弼那套練習題,呵呵呵,也給汴京我家寄去一套,我再讓他寄回來給你批改,誰家還沒個熊孩子呢……

而且這事情吧還真得得抓緊,要不然過兩年大蘇還朝,太皇太后任命考官,多半又會是他,到時候還得避嫌,不是耽誤咱家孩子嗎?

搞得王晦壓力山大,啥意思?一個進士都不夠,還要買一送一?

好在倆孩子基礎本來就不錯,而且勳貴家的孩子有個好處,就是得恩蔭之後還能跟着自家長輩參與實際政務,這就是將中得進士之後的觀政環節提前做了,當年張方平和趙抃就是這樣折磨……啊不錘鍊蘇油的,不然那個探花還真有些難拿。

經過一年的專題訓練,王晦覺得倆孩子都有把握。

但是蘇油對自家孩子的信心卻不如王晦,因爲他有些吃不準,這到底是自家孩子真有長進,還是有人幫他作弊的結果。

這娃可是有前科的。

冬,十月,癸巳,詔導河水入汴。

朝廷對有史以來第一次新軍拉練重視非常,開封到蘭州兩千七百里,蘭州到敦煌兩千一百里,這是近五千裡的調防!

爲了騰出鐵路運力,高滔滔命引河水入汴,加強水運之力。

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風箏第五百七十八章 出發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忐忑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七百二十五章 鉅艦第三百七十章 演習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知音第九百五十一章 烏臺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河西學派第九百九十九章 小蘇文字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好之樂之第三百一十三章 愛聽評書的戰俘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要臉的老頭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計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二百六十八章 萬姓大集第五百二十三章 河鮮宴第四百八十一章 種諤的攻略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媽護井團第三百章 再見張方平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七百一十六章 大工程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赴宴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低調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蘇軾送東西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臥雲堂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六百二十五章 蘇方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風波第四百七十四章 論政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九百五十七章 呂公著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七百七十六章 夜戰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手長刀,一手寶鈔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遊牧與農耕第八百零八章 定議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小侯爺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日本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光祿寺的老頭第一千零九十章 和蚨祥第七百一十六章 大工程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九百五十一章 烏臺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大捷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阿骨打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戰略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五百零五章 擇術爲先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比第四百九十五章 掛綾查賬第八百九十二章 把控大市場第九百二十二章 殿試第八百四十三章 十三郎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幫助遼國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好運氣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朝服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惠明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勝利第三章 程家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第八百三十四章 公平的方案第四百八十五章 誅叛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真道理第一千零九章 琥珀和珊瑚第五百七十七章 經略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書房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李清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勢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第三百七十六章 治平騎刀第七百二十六章 平家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百四十章 危機與對策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第三百七十八章 理學討論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慘狀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官場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第四百九十四章 金獎第二百三十三章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八百二十九章 解決第九十八章 千分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