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

bookmark

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攻勢

蘇利涉說道:“這座山乃遼東第一雄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唐代以前稱作烏骨山,唐代以後稱作鳳凰山。”

“鳳凰山是白山的餘脈,分割遼東南北。”

“山北有一條河流叫衍水,相傳燕太子丹曾經逃匿於此,因而又叫太子河。”

“山北諸水皆匯入太子河,太子河又匯入遼河,最後注入大海。”

“而南面諸水,則匯入鴨淥江,最終在此地入海。”

“遼朝能將鴨淥江四州之地割讓給大宋,也不是一點倚仗都沒有的。”

阿骨打說道:“所以哥哥這買賣有點虧了,從這裡要去婆娑嶺,首先就得經過鳳凰山東麓上的鳳城。”

“那就不用想了。”蘇利涉搖頭道:“鳳凰山地勢險要,遼人爲了防止女直、室韋、白山等部,幾十年下來,在山上修築了許多易守難攻的高山城隘。”

“其實阿忠所說的鳳城,在遼國正式名稱應該叫做開州,從建立之初,到現在都沒有被攻陷過。”

“此城位於鳳凰山半山之上,中心低窪,四周高峭,呈一巨大的簸箕狀。”

“南西北三面,皆由突兀的山峰和陡峭的巖脊圍起,攢雲峰和大頂子峰東西相對,東面剩下的,就只有一條人工堆積石塊構成的夾道,西面則留有一座石門。”

“鳳城隨山就勢,利用當地最多的石頭,構造了近百段人工城牆,將天然山體勾連起來,圍出了一個方廣八里,堪稱鴨淥江右岸規模最壯勝的山城。”

“之前那裡有駐軍一萬,現在嘛,估計只會多不會少。”

扁罐不由得嘆氣:“紙上得來,終究還是太淺啊……”

東北的地理很簡單,就鬆嫩大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其餘都是山。

如今的三江平原還是一片蠻荒,其實到後世新中國開發北大荒之前,那裡基本上都是蠻荒。

而完顏部祖地所在,卻是三江平原和鬆嫩平原的連接處,即後世哈爾濱地區。

完顏部祖地西南即鬆嫩平原,長春洲大基地便在那裡的混同江南岸,平原便是由遼國泰州、長春洲、黃龍府連起來的廣袤三角地區。

應該說那裡潛力無限,無奈周邊勢力過於龐雜,而且之前的契丹人沒有足夠的錢糧、人力進行大規模的開發。

沿着大平原繼續往西南,平原逐漸收窄,長白山和金山將平原越夾越小,最窄之處也有一個城池,叫通州。

通州南邊,就是遼河平原的起點,因此又稱通遼。

遼河平原乃是遼國的核心地區,如今更是有糧有鐵,王經治理遼陽,鼓勵工商,使得那一帶頗爲繁華,儼然有遼東錢糧倉的架勢。

陸路只有海邊錦州的咽喉要地,與遼中京道相通;而中京道又只有來州咽喉要地,與遼南京道相通。

也就是著名的山海走廊。

這條走廊一直向南延伸過榆關、營州、跨過灤河、寧河、黃河,方纔進入宋境。

從宋國雄霸二州到遼河平原的門戶錦州,整整一千里。

因此從地理上來看,遼河平原地處遼國腹心地區,以前非常安全,一直就是契丹重點發展的農耕地區。

從大宋擄掠過去的漢人,大多分佈在這一帶,實施農耕。

這也導致了很多頭下軍州與大宋內地重名。

遼人有個習慣,就是按照被擄掠的人口原籍所在地命名新墾的土地——你們是哪裡人啊?啊保州的是吧?那這裡也就叫保州好了。

但是現在的遼河平原已經毫無安全可言,大宋有了強悍的水師後,燕山咽喉和錦州咽喉,就完全失去了作用。

但是這些和扁罐沒有什麼關係,因爲從珠州出發去錦州,要繞過遼東半島,還不如從渤海對面膠東半島頂部的登州直接出發,那樣來得更快。

於是扁罐尷尬了,自己來到這裡,基本上既安全又穩妥,差不多就是白撿的功勞。

管好鴨淥江上的四個軍州,保障桓州淥州硅藻土開發,順帶收收沿岸部族的獸皮木頭,完成四個城池的升級改造,然後,就沒事兒了?

所以鴨淥江四州看似艱難艱苦,其實非常保險,出產的物資對軍事又至關重要,特別適合扁罐哥這樣的人立功。

只要幹上兩年,就有充分的資歷升艦隊司令了。

估計這就是趙煦內心的真實想法。

想想不甘心,扁罐又問道:“開州有什麼好物產嗎?”

蘇利涉說道:“物產可是有一樣好物產。硼砂銅鐵硅藻土都得排在它的後邊。”

“什麼東西?”

“沙金。”

扁罐若有所思:“沙金啊……”

……

四月,丙午,遼中京留守,少師大公鼎卒。

大公鼎的逝世,讓遼國失去了對國內渤海人影響巨大的人物。

遼朝以知南院樞密院事趙廷睦爲中京留守。

庚戌,宋朝六十萬石軍糧前後抵達遼陽,王經將二十萬石糧食納入府庫,十萬石送往婆娑嶺,三十萬石發往黃龍府,準備從那裡運送到金山前線。

辛亥,遼國上京再起大案。

御史中丞耶律實埒上書曰:“臣前爲奸臣所陷,斥竄邊郡,幸蒙召用,不敢隱默。賴廟社之休,陛下獲纂成業,積年之冤,一旦洗雪。

今靈骨未獲,而求之不切。傳曰:‘聖人之德,無加於孝。’

昔唐德宗因亂失母,思慕悲傷,孝道益著。周公誅飛廉、惡來,天下大悅。

今逆黨未除,大冤不報,上無以慰順考之靈,下無以釋天下之憤。

願陛下明詔,求順考之瘞所,盡收奸黨,以正邦憲,快四方忠義之心,昭國家賞罰之用,然後致治之道,可得而舉矣。”

耶律實埒是被耶律伊遜陷害的人,對耶律伊遜和其餘黨恨之入骨,這是在說耶律延禧尋找父親遺骨不夠努力,查辦奸黨餘孽力度不夠。

這其實也是在指控阿蘇辦案不力。

查辦餘黨一案,阿蘇大肆收受賄賂,“多出奸黨之罪”。

蕭達和克親害太子,以賄得免。

蕭德哩特是耶律伊遜首先召見謀構太子的人,他的後人行賄阿蘇,幾乎得脫,最後還是被耶律延禧複查時,親自揪出來的。

故而耶律實埒憤怒非常,上書彈劾。

耶律延禧命發伊遜、張孝傑、蕭德哩特、蕭錫沙之墓,剖棺戮屍,以其家屬分賜被殺之家,子孫皆徙於邊。

而阿蘇靠蕭奉先運作,竟得免禍。

……

丁巳,熒惑入鬥,李夔破松山!

李夔已經摸清了遼軍的部署,找到了遼國的弱點,組織三路大軍,分前中後滾動而前,沿落馬河急進,在松山擊潰守軍耶律賓喜,取得松山大捷。

松山在後世內蒙赤峰一帶,那裡有歷代遼皇的行宮,諸多金寶盡數落入三部之手。

松山一破,整個中路防線頓時破綻百出,李夔率領瑪古蘇、蒙根圖拉克,連取高州、惠州,以及沿途十餘小州,勢如破竹,直逼恩州。

恩州若破,接下來就是遼國中京!

如今的遼國,從宋遼邊境到長城以南,基本控制在皇太叔耶律和魯斡手裡;

而耶律延禧的重兵則留在上京道金山防線,目的是要保住錢糧根本要地——長春洲。

而兩個地區之間的中京道,卻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

中京道在後世赤峰到承德之間,治所大定府,離恩州不過一百五十里。

鬆州被破,恩州告急,新任中京留守,知南院樞密院事趙廷睦,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趙廷睦的麻煩,在於他是耶律延禧的人,而如今李夔揮師從松山方向殺過來,將他與耶律延禧隔絕開來。

趙廷睦派出十幾次使節,皆杳無音訊,於是只得一邊向周邊諸州發文,要其司馬參軍領兵來援,一邊遣使南下,告訴皇太叔脣亡齒寒之理,卑辭媚語,請求發兵。

趙廷睦這麼做無疑要承擔極大的政治風險,因爲他給了皇太叔北上佔據中京的合理理由。

如果事情不成功,那一切休提,可即便成功救下中京,對於耶律延禧來說,也沒有任何好處。

當然,對於李夔而言,此舉也一樣是冒險,要是耶律延禧與耶律和魯斡合力南北夾擊他,那是三十萬大軍的規模,李夔的解活軍和白韃準布三路人馬,加起來也不夠看。

第五百二十九章都是熟人第六百三十章 上香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第四百零八章 折銳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們第三百零九章 計謀被識破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木徵的逆襲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朝會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會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 完顏部第四百三十七章 很尷尬吧?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力諫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攔駕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天賦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墳場遊說第七百七十八章 見老鄉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爭第五百六十二章 鬥爭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遺囑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雜貨鋪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代價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 蒼狼第六百零九章 衝擊相府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蘇頌看藥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不難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清淨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遼國變故第九百七十二章 通通不認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駁侄兒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發展計劃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大赦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力諫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官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轉輪銃第五百三十四章 刮目相看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光祿寺的老頭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術第五十九章 河幫雛形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五百一十章 萬貨集第九百六十章 改制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又見謗詩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圖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見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主意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授權書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二百一十二章 同學紀念冊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廣州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一百四十章 危機與對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偉大的航程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二百四十四章 鶴脛弩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五百六十六章 頒獎第五百零五章 擇術爲先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又是交涉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講解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四百三十九章 還鄉第五百零一章 沒有鹽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遺香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五百四十章 國有軍工企業的福利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夜班第九百八十六章 證物第九百七十五章 老江湖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八十三章 開城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八百二十九章 解決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毒土第九百一十三章 新聞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旅遊第七百章 烏龍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遊說天都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話第九十九章 溫度計第八十章 觀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