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節 漢家文化

北京帝王廟始建於大明嘉靖十年,佔地極廣,莊嚴而神聖。

廟前大街東西各有一座牌樓,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而平民百姓是嚴禁從正道通過的,他們行路至此,只有繞過大道南邊的兩座葫蘆形門。

該廟的景德崇聖殿內,供奉着三皇五帝和大明曆代帝王。

大清早,由紫禁城出發前往帝王廟的皇家隊伍中。崇禎皇帝全身戎裝,英姿勃勃。

聽着大街上對他行禮高呼萬歲的大明百姓,崇禎的心裡又恢復不少信心。

他要先到帝王廟祭祀先祖,求得庇護,然後纔到午門接受趙縣大捷獻俘。

期間有一整套複雜而繁瑣的過程,容不得半絲褻瀆。王公大臣,三閣六部主事一同前行,謂之觀禮。

帝王廟的宗令都是是由朱氏子孫擔任,負責崇禎拜祭的所有禮儀。

在宗令的帶領下,文武百官簇擁着崇禎皇帝入廟。

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內有狴翕馱碑一統,碑面鐫刻着歷屆皇帝的廟號、諡號和徽號。

再往北是隆恩門,門內,宏偉壯觀的隆恩殿居中,東西配殿分列兩旁,與隆恩門構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部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西配殿是道教唸經的地方,大明的國教就是道教。

隆恩殿是帝王廟內最大的有三間暖閣,中間爲明間,設神龕仙樓,掛帷幔、供奉帝、後牌位。

西暖閣內安置寶牀,牀上設檀香憲座,供奉妃嬪牌位。

崇禎拜祭時,王公等皆素服,行大饗禮時,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禮服參加祭拜。

“禮畢!”

隨着宗令抑揚頓挫的聲音中,冬至祭拜大典纔算結束。

接下來就是趕往午門,進行崇禎心中最爲期待的獻俘大禮。

想想也可以理解,大明曆代先祖都有獻俘大捷,唯獨是他,最爲心高氣傲之人,至今從未有過。

冬至趙縣大捷獻俘之禮,由禮部尚書林欲楫負責主持。

京城外十里城廓處,早有禮部官員攔住秦浩明他們,教他們接下來入城的儀式和禮節。

大明傳承的都是漢人的古禮,雖然繁瑣而枯燥,但秦浩明卻沒有任何的不耐煩,反而是津津有味,認真學習。

縱觀歷史長河,華夏改朝換代並不少見,可是漢家禮儀、文化傳統始終千年如一日流傳至今,我們以先祖爲豪,以先祖爲傲!

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方有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方有漢民族留存至今。

秦浩明深深的知道,大漢民族要崛起,必須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禮儀!

不然說什麼都是惘然,因爲缺少了最爲重要的凝聚力!

那將會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對此,他深有感觸並有切膚之痛。

若是按照歷史的進程,建奴取代大明,在這座古老的城市,由大明成祖朱棣一手建立起來的漢人文化中心,自從大明滅亡後,漢人就再也沒有拜祭的機會。

反而是野豬皮的後代,每年在此拜天祭祖,悲哀乎?

對一個民族而言,可怕的不是**消亡,而是文化、禮儀被異族滅絕而漠然處之!

後世建奴焚書坑儒、興“文字獄”,纂改歷史,爲的是什麼?

還不是想徹底的奴化漢人,打斷漢人的脊樑,讓漢人再也無重新崛起的希望!

這一刻,秦浩明覺得自己身上任重而道遠!

“爾等到時萬萬不可出錯,否則陛下龍顏大怒,我等真的承受不起雷霆之怒啊!”

禮部轄屬的儀制司員外郎鄭一成和他的下屬,一邊不停的糾正天雄軍將士的動作,一邊反覆交代。

崇禎爲人嚴厲苛刻,他們這些做下屬的都知道。

特別是最近幾年,朝局愈發不堪,他的火氣更甚。現在難得有件讓他高興的事情,他們自然要盡心盡力而爲。

秦浩明微微一笑,看得出來崇禎非常在意此次獻俘。

不僅讓禮部帶來全新的鎧甲,還特意把錦衣衛才能使用的大紅披巾給他們每人一件,非常拉風。

其實來到明朝秦浩明才知道,大明的服飾基本上發展到了漢人服裝的極致,不僅款式多重要的還是非常漂亮精美。

可惜後世這一切被韃虜剃髮易服所改變,想到這裡,讓秦浩明恨不得立馬把獻俘的108名韃虜殺掉,以解胸中的怨氣。

“時間已到,大家整裝準備出發!”

秦浩明繫好大紅披巾,跳上馬背,朝天雄軍將士高聲叫道。

“諾!大明威武!”

天雄軍將士轟聲如雷,興致高昂,高叫着秦浩明特別加上大明威武的口號。

在秦浩明和戚綱的帶領下,朝京城疾馳而去,去接受京城百萬大明百姓和崇禎皇帝的檢驗。

馬蹄聲聲如奔雷,十公里的距離,戰馬尚爲出汗,轉瞬即至。

行到外城,依據流程,秦浩明他們減緩馬速,慢慢縱馬踏步前進。

被秦浩明他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韃虜,也被趕下馬背,在大明將士的驅趕下緩緩步行。

“皇上萬歲!”

“威武之師!”

“殺死韃子!”

“不意韃虜也有今天。”

“韃子的豬尾巴好醜陋啊!”

……

道路兩旁人潮涌涌,高聲嘶喊。

高樓屋宇、茶坊、酒肆、公廨等一切可以居高臨下的地方,也都站滿高聲歡呼的大明京城百姓。

若不是順天府尹張榜規定:不得投擲物件,和有衙役、士兵在場維持秩序,估計京城百姓一定會用爛菜葉、雞蛋、石頭等砸向被俘的建奴。

長年以來對韃虜的仇恨和恐懼,在這一刻,他們得到了宣泄。

快到午門的時候,禮部尚書林欲楫迎上前來,調整隊形。

由他帶頭,秦浩明和戚綱隨後,董長青、餘佑漢等天雄軍中層將官,帶領大明將士呈三角形前進。

至於韃子俘虜,則交由錦衣衛押送。

更後面是京城百姓跟着人潮,興高采烈地緩緩前行。

一旁,禮部轄屬的儀制明吏司鼓樂響起。

特別是十六人輪番敲打的幾面巨鼓,依着特有的節奏響起,更是讓人熱血沸騰,彷彿回到金戈鐵馬的戰場。

壯哉!這是我漢人的文化禮儀!

騎在馬上的秦浩明忍不住小聲讚歎!

ps:感謝新書友悠然小威和fwx88再次打賞,多多少少,銘感盛情,故土難離敬上!

第三百四十九節 與狼共舞第一百四十九節 亡羊補牢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一百零九節 崛起第二百八十七節 字字珠璣第三百六十七節 一觸即發第五十五節 改變第三百七十節 纏鬥第二百五十七節 舉賢不避親第四百三十七節 崇禎的感觸第三節 文武雙全第四十一節 泄密第四百四十二節 朕還有臉面嗎第六百一十八節 終成軍第五百一十五節 戰前第四百八十四節 請秦督見諒第二百七十八節 琉球事件第五百六十二節 想要逃跑的鰲拜第一百八十節 速度制敵第四百四十九節 囂張第二百三十六節 醉翁之意第六百五十三節 遼東漸定第七十六節 崇禎心思第二百節 大朝會第六百二十六節 國之根本,大明長城!第五百九十節 大戰開幕第一百三十二節 威望第六百一十四節 建奴白甲第二百零九節 挖牆腳第四百二十一節 囂張第三百八十三節 回報、人心、規劃第三百五十五節 自投羅網第三百九十六節 寧德府第五百二十三節 巧了第五百七十四節 以命相拼第一百七十九節 萬事俱備第五百八十五節 軍心士氣第二百三十四節 借刀殺人第六百五十六節 徐徐圖謀第四百七十五節 行動第二百八十五節 國子監的辯論第五百零一節 首重軍功第六百四十一節 搞臭東林,提高軍人地位第四十七節 北上第四百四十八節 取捨之間第五百八十八節 袞袞諸公第三十九節 如是動心第五百六十七節 入城第一百七十六節 別有他用第二十一節 衛所軍制崩壞第六百零五節 這是輔兵嗎第三十節 唯有源頭活水來第六百四十一節 搞臭東林,提高軍人地位第二百一十九節 班底心思第二百二十五節 天災將至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六節 苦逼的大明生活第六百零二節 洪承疇第八十四節 佳人遠至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六十四節 論戰第五百六十二節 想要逃跑的鰲拜第二百零九節 挖牆腳第五百八十節 勇武第六百三十四節 不死不休第一百四十二節 蓄勢待發第二百九十三節 潤物細無聲第二百零八節 術業有專攻第一百五十九節 漢家血脈第五百九十一節 慘烈第二百五十四節 國之利器第二十三節 風波第四百四十一節 見好就收第六百二十一節 怎地一個了得第六百一十六節 鑄京觀第四百九十三節 就看你們願不願意第五百一十八節 磅礴如海第二百五十九節 集思廣益第十二節 性格大變說點什麼第六百三十七節 皇太極的憂慮第一百八十五節 初露鋒芒第四百五十節 心思各異第五百節 真的很酸爽第三百八十一節 不要怕,你也有後臺嘛第三百四十九節 與狼共舞第四百六十三節 年底總結第三十二節 客棧偶遇第二百三十八節 視察兵仗局第二百九十八節 殺猴駭雞第五百八十節 勇武第一百六十六節 佈局第三百九十二節 讓他們全部趴下第二百四十四節 改變第二十一節 衛所軍制崩壞第五百四十七節 先利其器第四百七十九節 說漏嘴了第六百五十七節 揚帆出海第五百一十八節 磅礴如海第五百九十三節 伏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