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節 君前拔刀

大明的獻俘儀式,放在紫禁城的午門舉行。

午門前有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其後有奉天門。

各門之內,兩側排列着整齊的廊廡。

這種以門廊圍成廣場、層層遞進的佈局形式是受漢代“五門三朝”制度的影響,有利於突出皇宮建築威嚴肅穆的特點。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

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頂。

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

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崇禎和王公、文武百官站立在五鳳樓,看着緩緩進場獻俘的天雄軍將士。

秦浩明和五百將士在禮部尚書林欲楫帶領下,停頓在方形廣場上,鼓歇樂停。

“託陛下洪福齊天,天下兵馬大元帥兼宣府、大同、大名總理盧象升,攜麾下大明將士於崇禎十一年……剿滅建奴入侵……史稱趙縣大捷。

現由此戰功勳將士指揮僉事秦浩明、遊擊將軍戚綱,率領天雄軍五百將士特來向吾皇獻俘……”

林欲楫把趙縣戰役的經過複述一遍,再加上花團錦簇的八股文章作爲修飾,洋洋灑灑唸了一通足有小半個時辰,方纔結束。

這就是當衆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捷報)。

щшш▲TTKΛN▲c○

之後,遣禮部官員把手稿拿去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嶽瀆、山川、宮觀及在京十里以內神祠,以酒脯行一獻之禮。

稍傾,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響起了鳴鐘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秦浩明和五百將士右拳撫胸行戰時軍禮,騎在馬上大聲吼叫。

周邊其他大明將士和百姓也跟着吶喊,人聲如潮,聲震雲霄。

文武百官從兩側掖門按職位高低依序走出,門樓前楹當中設帳幄座位,供崇禎就坐。

待百官到齊排序好後,鼓聲大作。

接着午門當中的正門徐徐打開,崇禎笑意盈盈在萬衆矚目之下,走到當中帳幄坐下,座位稍南處就是預設的獻俘之位。

文武百官三呼萬歲行禮!

此時,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將被俘韃虜以白練捆縛帶往太廟、太社作象徵性的告禮後,又帶回來交給秦浩明他們。

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打着拂塵,尖聲叫道,“獻俘!”。

秦浩明和戚綱兩人躍身下馬,從錦衣衛力士手中擒着兩個最高官職的甲喇額真,押着他們到獻俘位置。

兩人雙手抱拳單膝下跪行軍禮,高聲叫道:“臣秦浩明(戚綱)參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兩位愛卿快快請起,爾等甲冑在身,無需多禮!”

崇禎心情相當暢快,雙手虛擡,好久沒有這麼揚眉吐氣過。

秦浩明站起身,眼光輕微掃過崇禎臉頰,想着眼前面容白皙消瘦,身形顯得有些單薄的年輕人,秦浩明不禁微微一嘆,內心有些複雜。

崇禎身上的悲劇色彩太濃重,一個死時僅33歲的瘦弱年輕人,卻將破敗不堪的大明王朝揹負身上十七年,依舊不屈不撓。

福王遇害之後,崇禎大病了一場,長達十幾天不能雙腿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閣召見褚臣,頭一次在召對朝臣的時候泣不成聲。

首輔範復粹一直在崇禎耳邊道:“此乃天數!”

崇禎帝很不高興的回道:“雖氣數,亦賴人事挽回。”

或許,這就是後世普遍同情可憐他的原因,不妥協,不拋棄!

刑部尚書劉之鳳年歲已大,顫悠悠的從文武百官當中走出,朝崇禎皇帝行禮說道:“有請皇上處置俘虜,或請交付有司處置。”

這時,韃虜的命運就看崇禎皇帝的意思了,如果他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卿帶往法場。

如果下令開釋,首輔大臣劉宇亮便傳旨先釋縛,隨即韃虜宣佈釋放。

被俘者三呼萬歲,再拜謝恩。

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在崇禎皇帝身上,看他如何抉擇。

特別是楊嗣昌更是雙手出汗,緊張的看着崇禎的決定,概因這關係着崇禎今後對韃虜的態度。

同時眼神也掃過秦浩明,所有的事情已經全部打探清楚,就是這個年輕人壞了他的大計,豎子不足與謀啊!

崇禎站起身,一甩戎服的金黃色披巾,轉身環顧四周,眼神嚴厲大聲叫道:“斬立決!”

“吾皇外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秦浩明早就等着這一刻,也不管是否違制,舉着手臂高聲歡呼!

事先早就交代好的天雄軍將士,整齊的拔出手中的腰刀,指向蒼穹,齊聲嘶聲大喊,“吾皇外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隨着一聲聲喊叫,百戰老兵的慘烈殺氣頓時濃濃的釋放出來,感染着現場絕大部分人。

“吾皇外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吾皇外歲,利劍出鞘,衛我大明,復我漢人雄風!”

……

俄頃之間,全京城百姓也跟着齊聲吶喊,聲嘶力竭,接着是大明其他將士見崇禎沒有制止,也高喊起來。

現場頓時火爆異常,事情的方向出乎所有朝臣的意料。

禮部官員全部苦着臉,誰也想不到秦浩明鬧出這麼一出,於情不符啊!

禮部尚書林欲楫更是不停的觀看崇禎皇帝的臉色,心中大念太上老君快顯靈。

還好,崇禎皇帝臉上笑眯眯,陶醉在全城百姓對他稱讚中,大捷軍功果然是提高士氣的最好良方。

秦浩明的手上也是捏着一把汗,心高懸半空之中。

他這麼做是有極大風險,甚至還有生命之憂,但他必須搏一搏!

大明現在是死水一攤,失去它的血性和激情。

因爲秦浩明知道,一個國家和民族,必須有血性!

要敢於亮劍,方能震懾四方宵小。

藏在刀鞘中的寶劍、寶刀縱是再鋒利,也不過是死物一件。

既威懾不了別人,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喪失了民族的血性。

若是藏得太久,反而會生鏽。待到想使用的時候,已經連出鞘都拔不出來。

現在的大明,崇文抑武,可不正是如此?

歷史證明,朝堂的袞袞諸公已經不可奢望。可是民間的力量必須鼓動起來,否則單憑個人力量,同樣於事無補!

第七十五節 交心第六百五十三節 遼東漸定第五百五十節 憂心第一百四十節 不負此生第六百三十五節 什麼人帶什麼兵第五百三十一節 軍中派系第五百零五節 本督管不了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四百一十七節 科學研究院第四百三十六節 崇禎也分贓第一百零二節 風雨飄零第四十二節 合則兩利第六百六十三節 安居第六百三十九節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第六百五十四節 葡萄牙人第六百一十三節 決戰關頭第三百二十四節 招募浙兵第二百八十一節 難道血已冷第一百七十節 豐收第一百一十節 狼行千里第二百一十八節 你擋路了第四百二十二節 都不是什麼善茬第五百一十八節 磅礴如海第一百三十五節 暴戾第五百零五節 本督管不了第九十節 梟雄淚第五百四十七節 先利其器第五百零九節 萬事俱備,不欠東風第三百五十八節 還施彼身第一百二十七節 天意第三百七十二節 首戰告捷第二百三十七節 雛形初成第六百四十一節 搞臭東林,提高軍人地位第一百二十八節 後宮第六百四十五節 齊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五十七節 大捷第四百四十三節 突發事件第一百二十節 趁勢出擊,捨我其誰第六百四十七節 離京之際第四十一節 泄密第六百零二節 洪承疇第五百零七節 抵近偵查第三百四十二節 入彀矣第二百一十七節 官商勾結第四百二十二節 都不是什麼善茬第三百二十六節 去登州,那裡有吃的第一百五十四節 怒火中燒第四百二十四節 忍一時風平浪靜第四百六十六節 利益均沾第三百六十一節 都不簡單第二十四節 男兒行,當暴戾第四百九十八節 出兵濟州島第六百二十五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六百六十六節 有仇報仇第五百七十四節 以命相拼第三百零四節 試點第一百八十五節 初露鋒芒第三百五十七節 實戰演習第五百一十節 突襲第一百四十四節 萌生去意第六十一節 震撼第一百五十八節 柳暗花明第六百四十八節 心思變化第十九節 產品誕生第二百四十九節 收網第三十六節 義女柳如是第一百零四節 文成武就第二百一十二節 所圖甚大第五百五十四節 炮兵第六百節 少跟本督來這一套第一百五十七節 耐心不好第七節 敗家少爺第六百一十五節 誰是英雄好漢第四百一十三節 大婚第二百四十九節 收網第五百零八節 深入虎穴第一百九十一節 周皇后的智慧第三十一節 行軍路上第六十六節 疏忽第一百九十八節 顏繼祖的作用第二十六節 牆倒衆人推第六百一十五節 誰是英雄好漢第四百五十九節 哪有那麼多證據第三百八十二節 好人沒好報第三百三十三節 赴任第六百三十六節 成事必在人,人定則勝天第一百零六節 爭鋒第四百六十五節 大明銀行第四十四節 發酵第二百二十三節 一箭三雕第四百節 不堪用第二十五節 翻雲覆雨第六十九節 防禦部署第八十七節 告捷塘報第五百四十八節 人比人氣死人第一百零五節 秦家村第二百三十六節 醉翁之意第五百七十四節 以命相拼第二百一十二節 所圖甚大第五百二十四節 搞一個無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