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號 風尚引發的思考

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云始電。

親愛的美奈女士:

前一段時間上映了一部電影叫做《我的姐姐》,一開始我對這部電影還是有興趣的,但是後來就沒有了。在預告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弟弟說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這個時候姐姐拿出了房產證,指着房產證的名字對弟弟說房子是她的,於是弟弟一口唾沫吐在了姐姐的臉上。我現在想象不出來這世上有多少弟弟做過相同的事情,我自認爲是素質非常差的人,但是這件事情我從來沒有做過。如果素質像我這麼差的人都沒有做過,電影爲什麼要設計這麼一個鏡頭呢?而且這個弟弟只有四歲。我的理解是編劇或者導演有意爲之,大概就是希望天下所有的女性都不要有弟弟,因爲弟弟有可能把口水吐在你的臉上。這些年鼓吹女權已經蔚然成風,但我希望鼓吹某種東西最好是基於事實。

一直以來我對女權是比較反感的,因爲我從來都沒有覺得那是什麼好玩意兒。我知道在跟一位女性通信的過程當中,這麼說話是很有風險的,作爲女性支持女權,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因爲這麼做符合她的利益。人大概都是如此,在她只是一名女性的時候就支持女權,在她成爲母親之後,在有些場合她就有可能支持母權。男士們也是如此,在他只是一名男性的時候,他支持男權,在他成爲父親之後在一些場合他可能支持父權。女權之於母權,男權之於父權,區別是非常明顯的。鼓吹母權或者父權的時候,意味着承擔相應的責任,當然,即便是不承擔相應的責任,也不影響其行使母權或者父權。就如同北洋傳統社會,所謂無不是的父母,意思是隻要是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的。而且在傳統語境下,孝大於慈,就是爲了盡孝道,可以犧牲子女,反過來不能處於父愛或者母愛,犧牲父母。但在二十四孝的故事裡,對這些極端世界會有藝術化的處理。比如爲了盡孝犧牲子女之後,子女總會奇蹟般的復活,如果故事的結局是真的讓子女犧牲掉,很多人在面對這種極端事件時就有可能會做出不符合教化的選擇。

歷史上曾經有過母權社會,也曾經有過父權社會。但是事實上並不曾存在過一個男權社會,比如社會上有所謂男尊女卑的說法,但弟弟在面對姐姐的時候,能說自己比姐姐尊貴嗎?兒子在面對母親的時候,能說自己比母親珍貴嗎?長幼順序大於男尊女卑。早些年,一些先鋒女性打出了男女平等的旗號,實際上男女平等從來都只是個笑話。因爲真正主張女權的人並不會考慮到男性的權益,她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拓展女性的權益,最好女性的權益能夠徹底覆蓋男性的權益。女權比母權更自私,我不是說女權不該存在,而是說任何一種權益都應該有合理的邊界。記得我曾經參與過這樣一次爭論,說讓女性生孩子是多麼不公平。

我當時表示,這要怎麼說呢?大自然當初就是這麼設計來着。你去看看獅子老虎,看看任何一種生物。哪一種生物是從雄性的體內孕育的?而且現在一切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如果你厭惡生育,你可以選擇絕育。你要這麼說的話,男女之間的不平等可能不止於此。女性的生理問題遠多於男性,但可以採取一些技術手段把這些問題化解掉。不過等你把這些問題都化解掉之後,你要面對一個問題,你還是女性嗎?不管怎麼樣,現在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男士們會越來越頹。我現在想象不出他們會退到什麼程度,也許會這樣,未來男士們即使有機會參與人類繁衍的活動,有可能要履行作爲父親的義務,但人類將不再被冠以父姓,以父系血緣作爲家族傳承基礎的時代結束了。

之前我在與人討論過程中,不止一次提到這樣一種問題,就是根據目前科學界的研究。未來男士們有可能會喪失生育能力,這將意味着人類繁衍將不再有男性直接參與。但他們可以用科技手段來促進人類的繁衍,那個時候唯一可以追溯的就是母系血緣,這將意味着母權的擴張。女權和母權之間有重合的地方,也有衝突的地方。如果是母權社會,人們對母親是非常尊重的,這個時候就會出現這樣一種傾向,女性似乎生來就有做母親的義務。而女權人士一定不能贊同這樣的觀點,生育和絕育女性可以自主選擇,而且在一個女權擴張的社會,大多數女性會更傾向於絕育,因爲這樣她可以把自己付出的代價最小化,把可以爭取到的權益最大化。繁衍是需要人類共同承擔的責任,可如果男士們喪失了生育能力,他們的這一領域將會變得更加無足輕重,因爲女性也可以搞科研。即使男士們作爲一種物種絕跡,女士們仍然可以撐起整個人類文明。

作爲一名男士,我會很自然的認爲如果男士們作爲一個整體推掉,對社會發展是不利的。舉一個例子,某些團體,如果男士的數量非常少,他們在參加運動會的時候可以發揮的機會就不多。當然這是一種非常主觀的見解,也許這個團體裡會有很多勇猛的女性,她們可以在運動會的時候獲得多到無法計數的獎項。在某個地方有一個女性部落,一位女酋長不但可以率領它的部衆在人類叢林當中立足,還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當中,把那些有男性組成的軍隊打得望風而逃。她還把一位男性國王的頭顱做成了酒器,所以不用懷疑即便是男生們作爲一個物種被大自然整體淘汰,人類文明的光輝仍舊可以繼續燃燒下去。作爲一名男士,我是非常丟臉的,我覺得未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更加的冷漠。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也在發生一些細微的變化。比如從前,我對親情愛情有一種迷信,而且一些文藝作品助長了我的這種迷信。在一些文藝作品當中愛情可以戰勝一切,可現實一再告訴我,所有的人類關係都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當利益重合的時候,人際關係就相對穩定。當利益分化的時候,人際關係就會變得敏感變得脆弱。人的三觀是由利益來塑造的,哪一種主張能給你帶來好處,你就是哪一種主張堅定的支持者。哪一種主張讓你蒙受損失?你就是哪一種主張堅定的反對者?當你的利益發生變化的時候,你的主張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利益不只是塑造人際關係,它甚至塑造了人的一切。那麼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當你堅持一種主張蒙受損失的時候,你會不會放棄這種主張投入另一個主張的懷抱呢?

對於我這樣的人來說,這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對於很多人這是自然而然要發生的事,這樣的人在生活當中我已經遇到了很多。如果時間退回到十年之前,我想不到未來會是這個樣子。它比我想象的更加令人絕望,但我寧願把問題所有的根源都歸咎於我自己。如果我沒辦法放下自己的主張,那我就要在幾乎所有的場合表現的像是一個傻子,要顯得非常木訥、不善言辭,絕不能讓人知道我真正的想法。年初我給自己定的規矩就是對我的一種保護,有時候在單位裡與同事聊天,哪怕是一些不經意的話,都會把你的三觀傳遞出去,如果你的三觀總是與的同事發生衝突,如果你總是說不合時宜的話,做不合時宜的事,你想不遭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跟自己無關的事情永遠不要去評論,牽涉到自己的事,也要非常謹慎的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永遠把自己的三觀隱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這樣纔可以把可能發生的,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減到最少。

單位同事應該已經非常明顯的感受到我從年初到現在的變化,我希望這種變化能夠固定下來,而不是過一段時間就反彈回去。我與那些人之間沒辦法做到相互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時刻保持警覺。在漫長的時光裡讓它變成一種習慣,我給人一種印象,好像我對歷史非常的熟悉,實際上我真正讀的史書並不多。在未來如果條件允許,我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方面彌補不足。當高甑生被流放之後,李靖就選擇隱退了,而他這種隱退的舉動得到了皇帝的表揚。從那之後李靜就木訥似不能言,閉門謝客,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最後得以善終。我雖然沒有到功高震主的地步,但我幹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與一羣三觀不合的人朝夕相處。彼此之間利益相互衝突,如果我不能好好收斂自己,我以後不知道能遇到多少麻煩。

如果時間倒退二十年,我會覺得明哲保身是一個貶義詞。如果時間往後倒退九年,人情世故,我會覺得人情是褒義詞,世故是貶義詞。到了今天我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相對險惡的環境下生存,要做到讓自己不被傷害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孔子曾經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何謂有道?何謂無道?每個人的三觀是不同的,事情又在不斷的變化當中,當你覺得世間的風向對你有利之時,這個時候對你而言就是邦有道,反之就是邦無道。我曾經不止一次表達過這樣一種說法,一是華夏智慧的源頭,它可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可以用來指導生產,可以用來保護自己。時機有利的時候,你就果斷出擊。時機不利的時候,你就要選擇蟄伏。

這就如同大自然當中的現象,每到寒冬將至,許多動物都會找個地方隱藏起來,等到來年春天,它們纔會從各個地方冒出來。連一般的動物都明白的道理,人怎麼可以不懂得呢?在蟄伏期間,我不應該選擇放棄。希望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多多擴充自己的儲備。如果上天在未來給我機會,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夠迎來發光發熱的一天。大概從十年前,我就開始對魏晉時代的故事越來越有興趣,那個時候的人自知不可能有伸展的機會,因此他們不是聚集在廟堂,而是散落於山林,偶然聚集在一起也絕不會談論廟堂之事,而只是一味談玄,內容越模糊越好,這樣既不至於憋死,又能夠保全性命。對於廣大的士大夫來說,那是一個非常壓抑的時代,比如阮籍總會乘車出行,沒有固定的方向,任由馬自己奔馳,到一個地方停下來,阮籍就會放聲大哭。這個時候的士大夫大部分出身氏士族,過着富足的生活,如果有什麼東西讓他們感到壓抑,大概也是來自精神層面。

嵇康後來被司馬昭殺了,這個人不是不懂得明哲保身,後來王融曾經談到過這樣一件事,每一次見到嵇康永遠是同一號表情。嵇康之所以會死,是因爲他得罪了一個人,叫做鍾會。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相互歧視是公開的,如果看不起你,就不會照顧到你的顏面。像我這樣的人,如果處於那個年代,不知道要遭受多少人的白眼。可見嵇康的所謂明者保身,其實就是他見到強人的時候,就會想起明哲保身的重要性,如果是看到那種不起眼的人,就完全考慮不到那個人,可能帶給他的危險。有些長官在他所處的團體內一向蠻橫慣了,如果是碰到那種微不足道的人,他完全不會考慮到那個人的感受。可等到有一天如果上天給了那個人報復的機會,這個曾經蠻橫一時的人就要付出代價了。蚊子雖然很小,卻可以攜帶劇毒。

美奈女士,在給你的信件當中,我能提到這樣的內容,是因爲你是我非常信任的人。我不知道在與你之間的交流過程當中能不能讓你獲益,如果不能又浪費了你的時間,我會非常的內疚,如果能夠讓你得到一些微小的益處,我會非常的興奮。我就像是一粒細小的微塵,如果能夠替你擋一滴雨,我一定會義不容辭。在如今這個年月,親情、愛情、友情變得越來越淡,淡到若有似無,前面我提到人際關係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人的三觀也是由利益來塑造的。我也曾經表示過這樣的一種想法,這世上的人永遠有意願去幫助一位強人,而沒有興趣去資助一位弱人。道理很簡單,你幫助別人不是爲了單純的助人,從根本上是爲了幫自己。強人的手上握有可以與人交易的籌碼,而弱人的手裡什麼都沒有。

當然幫助強人是錦上添花,幫助弱人是雪中送炭。幫助強人是交易,幫助弱人是積德。一般來說,當人選擇積德的時候,就不要考慮回報,你一旦考慮回報基德就不存在了,它變成了一種交易。比如某一位先生曾經資助一位女學生,後來這位先生來到了女學生的家,發現女學生的態度非常的淡漠。這位先生勃然大怒,決定中斷對這位女學生的資助。之後經過協商,他恢復了資助,請你想一想,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這位女學生對這位先生的感激會有多少呢?不求回報才叫積德,計算得失便是交易。很多人對做慈善有興趣,但動機各有不同。如果你只是想積德,就應該採取不公開的方式,最好被資助者也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你做的。如果你是這樣一個人,你就會積下非常深厚的陰德,你的子孫就會站在一個非常高的起點上,在一些關鍵的時刻,你做的這些事情會救你子孫的命。

比如一位先生曾經經歷過幾次地震,可每一次他都能夠成爲倖存者,如果不是他的先人積下了深厚的陰德,這件事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你每做一件善事都恨不得找人來宣傳,生怕別人不知道,如果你有意樹立自己的善人形象,如果你想通過自善人的形象爲自己牟利。你所做的善事就不能再稱之爲善事,而應該理解爲投資。但我在這裡也要反覆強調,人應該理智剋制的來行善。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有一位先生本來可以憑藉退休金過着一份體面的生活,卻因爲要資助兩名大學生上學而不得不去撿垃圾。雖然這位先生精神可嘉,我仍然覺得這不是正確的做法。行善應該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而且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不應該加以宣傳,因爲這會嚇退那些有意行善的人。而且善行不應該只是依賴一兩個人,而應該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每一個人的舉手之勞,就足以讓成千上萬的弱人保留一份對生活的希望。

對於弱人,既要保留一份尊重,同時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不應該把強弱當做是評判善惡的標準,恃強凌弱的人一定是惡人,但被欺負的那個人未必就是善人。比如那些毆打阿Q的人不是善人,但阿Q本人也絕不是什麼好人,道理很簡單,他在被人打之後他也要去打人的,他不光要打人,還要打給那些曾經打他的人看,當他的表演得到觀衆的稱讚之後,他得意的樣子更加令人作嘔。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爲善人,就是有能力作惡而選擇放棄作惡的人。魯迅先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文學家,他小說當中所描述的情形是我曾經經歷過的,人是一種比自然界其他動物更加複雜的存在,他身上有文明的一面,也保留着野蠻的一面。

在我成長的過程當中,父輩對我的影響越來越小,隨着我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我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小的時候我以爲是非黑白可以分得非常清楚,長大之後許多人試圖告訴我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黑白之間存在大面積的灰色地帶。對於這種說法我從來都是不認可的,我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可以分得非常清楚。之所以這個問題會變得如此的模糊,是因爲每個人根據厲害來判斷對錯,比如這件事讓他受益了,他就覺得是對的,即便是這利益來路不正也沒有關係。相反一件事情讓他蒙受損失,他就認爲是錯的,即便是它看起來合情合理都無濟於事。有一種更加鮮血淋漓的說法,就是這世間並不存在對錯,只存在利害。每個人的價值觀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所以根本上不存在對錯,只存在利害。既然如此我爲什麼還是要堅持認爲是非對錯是非常清楚的呢?是因爲這世上存在一種超越個人或者個別團體利益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高於個人或者個別團體的價值觀,當個人或者個別團體價值觀與這個價值觀構成衝突的時候,個人或個別團體就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問題不在於有人否認這種價值觀的存在,而是有衆多的人把自己的價值觀當做代表公共利益的價值觀來說,這是最壞的一羣人。有時候我想爲什麼今天的人變得越來越刻薄,按說在一個人人都可以發言的年代,就應該方便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很顯然,這一想法忽視了人的本性,荀子曾經說過,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拼命的去誇大它,只要是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會不顧一切的去撲滅它。當人不受限制的時候,他就會表現的更加的刻薄,更加的惡毒。古往今來,很多人批評南朝的詩歌,只有通過這些詩歌可以瞭解到當時當地的風尚,這就是好的詩歌。至於詩歌當中所呈現出來的問題,這不是文藝創作的問題,而是治理的問題。

此致

敬禮

你的朋友陶唐

新豐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143號 成和歲月第341號 課第340號 愛的直立第260號 自然人第230號 美的意義第170號 治理的藝術第034號 中年男人的煩惱第198號 三棱水晶門第131號 人到中年第199號 心理建設第070號 偶像第267號 禍福幾何?第229號 說惡第206號 祈禱和冥想第234號 琴操第136號 百年前夜第271號 激流第230號 美的意義第260號 自然人第268號 洞第204號 貧瘠之壤第163號 交流和輸出第001號 一個陌生中年男人的來信第074號 熊貓與老虎第174號 我跟烏龜學冥想第337號 天倫第107號 水邊書院第226號 神之光第333號 雲常第029號 消失的古文明第059號 大院與宮廷第207號 按照劇本演出第075號 洋瓷碗第281號 生死之間第310號 流水有深意第069號 兒童第165號 祈年補遺第197號 未來的精神生活第171號 俗務纏身第247號 橋第351號 雲之花隱第046號 奔馬第263號 匠人和意外第362號 苗雅正第301號 空想第137號 社團活動第046號 奔馬第118號 追光第206號 祈禱和冥想第017號 鳳凰來儀第185號 拿起放下第089號 不穿長衫的夫子第014號 暗黑世界第013號 交易的藝術第027號 豐滿現實第363號 會所時光第203號 精神食糧的生產第216號 紀元第346號 靜氣第307號 典籍第150號 文藝中年第083號 新事物第196號 叢林第351號 雲之花隱第068號 神主山第317號 佛陀與鳳凰第200號 叢林遊記第195號 楚囚之歌第253號 朦朧的月光第308號 勾勒第082號 省城之行第213號 大祭第301號 空想第177號 長得像大變的女人第200號 叢林遊記第187號 我的隱形花園第313號 解脫與月光第212號 祈福第255號 理性幻想第094號 避世第001號 一個陌生中年男人的來信第006號 我從櫥窗前路過第344號 斷第145號 藏在深巷裡的味道第239號 日落漫雪第348號 造化之緣第028號 逃離主人的狗第350號 虧第060號 留給世界一個背影第340號 愛的直立第253號 朦朧的月光第257號 祈日第083號 新事物第333號 雲常第114號 月宮折桂第324號 平章第218號 有意爲之第157號 爲善之困第111號 死局第237號 示柔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