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

bookmark

唐玄宗《御注》解釋:“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無此理,故曰未有。”

這段講到“始自天子”,我們已經把《孝經》五孝學完,第一就是天子之孝,接下來是諸侯之孝,再接下來是卿大夫之孝,然後是士人之孝,最後是庶人之孝。所以“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這五孝有始,有終。始和終的概念,它還有更深廣的意思,我們後面會談到。字面上就是唐玄宗這裡講的“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就是他們的地位雖然不一樣,天子最尊貴的,萬人之上,庶人是五個等級裡面最卑下的,平民百姓,雖然身份地位不相同,但是“孝道同致”,這個孝道都能夠落實,即不管你在什麼地位,都可以盡孝。

有人可能會想,天子之孝、諸侯之孝,我又不是天子、諸侯,沒辦法做到;卿大夫之孝我也做不了;士之孝,士是讀書人,我讀的書也並不多,也沒份;庶人之孝,庶人是普通人,好像才勉強,而且還不是做得很圓滿,總覺得自己達不到孝的標準。這是“患不能及者”。“患”就是憂患、憂慮,擔心自己“不能及”,做不到。

很多人看了茂森和家母演講的《母慈子孝》,都很感動,看完之後,就會說:“這個我做不到。”真做不到嗎?“患不能及者”,他擔心自己做不到。實際上,孝是我們的本性、本善,《三字經》開篇講“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你的本性,你本來的面目,怎麼可以說做不到?說自己做不到的人,不是真做不到,是不肯做,真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孔老夫子在《論語》中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是仁愛,是聖人追求的境界,孔夫子一生就追求這個境界。“遠乎哉?我欲仁”,仁的境界遠嗎?我現在想要行仁,我想要做到,“斯仁至矣”,這個仁的境界就得到了。孝也是如此,孝就是仁。《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孝就是仁之本,人之根本就是孝。所以孝遠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我真想行孝怎麼可能做不到?這是我們的天性,現在只是迴歸到我們自己的本性而已,並沒讓你增加什麼,只是讓你回頭,回到你本來的樣子而已。

所以“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那些擔心自己做不到的,大可不必,“言無此理,故曰未有”,擔心自己做不到孝道,根本沒這個道理,所以說“未有”。唐玄宗直截了當說,擔心不能行孝道,從未有過這個道理。

邢昺《正義》雲:“正義曰:夫子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畢,於此總結之,則有五等。”是說孔老夫子講述了五孝: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自天子至於庶人,這句話是總結五孝。“尊卑雖殊,至於奉親,其道不別,故從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這句話是說,尊卑地位雖然不一樣,尊貴如天子、國家領導人,卑如百姓、平民,雖尊卑不同,但孝敬父母“其道不別”,這個“道”就是孝道!孝道沒有分別,即孝心是一樣的,同是一顆本性本善之心。而這個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現出天子之孝;這個心落在了諸侯的身上,它就表現出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會行出卿大夫之孝;士、庶人也同樣如此。心是一樣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樣的。所以從天子到庶人,“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這個無“終始”就是說不管是天子還是庶人,“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都一樣的,沒有分別的。無“貴賤”,孝道不分貴賤,不分身份、地位、財富,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可以行孝。這是“孝無終始”的意思。

邢昺《正義》又說:“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蓋是勉人行孝之辭也。”如果有人擔心自己做不到,行孝沒有辦法落實,那是不可能的。“未之有也”,這是不可能的。換言之,你想行孝絕對能行,這是自己的事情,不要講條件、找藉口。一定要是天子我才能行孝,是庶人就不能行孝,“未之有也”,沒這個道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此理”,沒聽說過這個道理。“蓋是勉人行孝之辭也”,這是勸勉我們行孝。孔老夫子講完五孝,這句話是總結,勸勉我們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要行孝。這是邢昺《正義》對這句話的概說。

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228章 喪親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228章 喪親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16章 三才(2)第1章 孝經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96章 庶人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28章 開宗明義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73章 五刑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