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解釋:“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無此理,故曰未有。”
這段講到“始自天子”,我們已經把《孝經》五孝學完,第一就是天子之孝,接下來是諸侯之孝,再接下來是卿大夫之孝,然後是士人之孝,最後是庶人之孝。所以“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這五孝有始,有終。始和終的概念,它還有更深廣的意思,我們後面會談到。字面上就是唐玄宗這裡講的“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就是他們的地位雖然不一樣,天子最尊貴的,萬人之上,庶人是五個等級裡面最卑下的,平民百姓,雖然身份地位不相同,但是“孝道同致”,這個孝道都能夠落實,即不管你在什麼地位,都可以盡孝。
有人可能會想,天子之孝、諸侯之孝,我又不是天子、諸侯,沒辦法做到;卿大夫之孝我也做不了;士之孝,士是讀書人,我讀的書也並不多,也沒份;庶人之孝,庶人是普通人,好像才勉強,而且還不是做得很圓滿,總覺得自己達不到孝的標準。這是“患不能及者”。“患”就是憂患、憂慮,擔心自己“不能及”,做不到。
很多人看了茂森和家母演講的《母慈子孝》,都很感動,看完之後,就會說:“這個我做不到。”真做不到嗎?“患不能及者”,他擔心自己做不到。實際上,孝是我們的本性、本善,《三字經》開篇講“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你的本性,你本來的面目,怎麼可以說做不到?說自己做不到的人,不是真做不到,是不肯做,真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孔老夫子在《論語》中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是仁愛,是聖人追求的境界,孔夫子一生就追求這個境界。“遠乎哉?我欲仁”,仁的境界遠嗎?我現在想要行仁,我想要做到,“斯仁至矣”,這個仁的境界就得到了。孝也是如此,孝就是仁。《論語》曰:“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孝就是仁之本,人之根本就是孝。所以孝遠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我真想行孝怎麼可能做不到?這是我們的天性,現在只是迴歸到我們自己的本性而已,並沒讓你增加什麼,只是讓你回頭,回到你本來的樣子而已。
所以“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那些擔心自己做不到的,大可不必,“言無此理,故曰未有”,擔心自己做不到孝道,根本沒這個道理,所以說“未有”。唐玄宗直截了當說,擔心不能行孝道,從未有過這個道理。
邢昺《正義》雲:“正義曰:夫子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畢,於此總結之,則有五等。”是說孔老夫子講述了五孝: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自天子至於庶人,這句話是總結五孝。“尊卑雖殊,至於奉親,其道不別,故從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這句話是說,尊卑地位雖然不一樣,尊貴如天子、國家領導人,卑如百姓、平民,雖尊卑不同,但孝敬父母“其道不別”,這個“道”就是孝道!孝道沒有分別,即孝心是一樣的,同是一顆本性本善之心。而這個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現出天子之孝;這個心落在了諸侯的身上,它就表現出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會行出卿大夫之孝;士、庶人也同樣如此。心是一樣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樣的。所以從天子到庶人,“其孝道則無終始貴賤之異也”。這個無“終始”就是說不管是天子還是庶人,“始自天子,終於庶人”,都一樣的,沒有分別的。無“貴賤”,孝道不分貴賤,不分身份、地位、財富,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可以行孝。這是“孝無終始”的意思。
邢昺《正義》又說:“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蓋是勉人行孝之辭也。”如果有人擔心自己做不到,行孝沒有辦法落實,那是不可能的。“未之有也”,這是不可能的。換言之,你想行孝絕對能行,這是自己的事情,不要講條件、找藉口。一定要是天子我才能行孝,是庶人就不能行孝,“未之有也”,沒這個道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此理”,沒聽說過這個道理。“蓋是勉人行孝之辭也”,這是勸勉我們行孝。孔老夫子講完五孝,這句話是總結,勸勉我們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要行孝。這是邢昺《正義》對這句話的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