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人貴人性孝大順性敦教垂拱太平
經文: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做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這章經文較長,道理也很深,我們來細細地學習。
邢昺《正義》首先將章題以及本章的大意,用簡單的一句話給我們提出來,我們先看他對這一段的解釋,“此言曾子聞明王孝治以致和平。因問聖人之德,更有大於孝否?夫子因問而說聖人之治,故以名章,次‘孝治’之後。”
這段話表明了章節之間承上啓下的邏輯關係,這是曾子(曾參)聽到孝治章,夫子講明王以孝治理天下,達至和平,即讚歎孝道的偉大,其作用真正能夠使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相當不可思議。因此曾子在此請問夫子,聖人之德有沒有超過孝這個道德的?換言之,孝道是不是聖人全部的德行,聖人之德還有沒有高於孝道的?夫子在這一章中回答:“人之行莫大於孝。”聖人的德行,沒有超過孝道之上的。聖人的德行是什麼?其實就是孝德。
古聖先王、聖人,他們的聖賢之道是什麼?就是孝悌而已。真能把孝做得圓滿了,就是聖人了。這章是曾子發問開頭,孔老夫子因曾子的詢問回答他的問題,就給他說出聖人之治,聖人能夠自己力行孝道,把孝德推廣至天下,能夠使天下和睦,風調雨順,災罹不起,禍亂不生。所以在孝治章之後,爲我們說出聖治章,“治”就是治理的意思,即聖人治理天下,就是用孝道而已。
依循註疏解析章句
我們以唐玄宗的注爲主,同時也採用北宋邢昺對唐玄宗《御注》的註解,用它們來做重要的參考,來一起研習經文。
一、曾子請益引入下文
先看經文第一句:【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孔老夫子假借曾子爲他的應機者,述作了這部《孝經》。古來有人認爲《孝經》是曾子所作,實際上邢昺在《正義》當中給我們做了澄清,《孝經》作者並非曾子,而是孔老夫子,就好像《春秋》這部書一樣,都是孔老夫子親自著作。在《孝經》當中是假借學生曾子爲當機者,以師生之間對話爲體例寫出的文章。我們可以想象到,曾子是個大孝子,所以孔老夫子將曾子作爲《孝經》的當機者,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經》深刻的道理,爲我們開解出來。
所以這章一開頭,曾子問曰,也是孔老夫子假借曾子之口,實際上他要講出一個大道理。曾子問:“敢問聖人之德,”這個“敢問”,我們可以看到,曾子是非常謙虛的,對老師是非常恭敬的。“敢問”用我們現在話說,“我很冒昧地向老師請教”,自己是誠惶誠恐、恭恭敬敬、戰戰兢兢地來問老師,顯出老師的尊嚴,這是師生之道。曾子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他問得很好,聖人的德行有沒有超過孝的?因爲前面一章,孝治章當中,夫子給我們開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孝作爲跟天地相齊的一種德行。所以曾子纔會發問,聖人的德行還有沒有比孝道更高的?
唐玄宗他註解得很簡單,這句話也點出了意思,他說:“參問明王孝理以致和平,又問聖人德教更有大於孝不?”“參”就是曾參;明王,前面也講到是聖明的君王,是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一類的聖人,他們都是以孝來禮順天下,達至天下和平。曾子就問,聖人德教有沒有比孝更大的?這裡講到兩個字“德”和“教”。夫子在開宗明義章裡就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是對自己而言,自行的;教是對別人,化他,自行化他。聖人要推行大道,像《大學》裡講的“明明德於天下”,首先自己要修身,以修身爲本。正己而後化人,化人就是教。德也好,教也好,有沒有說大於孝的?沒有。開宗明義章就說得很明白,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謂百善孝爲先,德也是以孝爲本,教化也是以教孝爲先。
二、天地之間人貴孝行
夫子對曾子的回答:【子曰:“天地之性,人爲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玄宗註解:“貴其異於萬物也。”所謂貴,是人和萬物不同,不同之處在哪?後面接着講“人之行,莫大於孝”。
邢昺《正義》解釋“天地之性”的“性”,是“生”的意思,即天地生養萬物,天地所生的萬物當中以人爲最貴。
經文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天地所生的萬物,以人爲最貴,人異於其餘的萬物,因爲人之所行,能夠把倫理道德行出來,人能夠彰顯天地的性德。性德當中什麼爲最大?這裡講“人之行,莫大於孝”,孝道是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德行。爲什麼?唐玄宗用《孝經》原文來講“夫孝,德之本也”,德的根本就是孝。就好像一棵大樹,大樹有根本,它才能夠枝繁葉茂,可能它長得很大,但是根斷了之後很快就會枯死,孝是最重要的德行,它是德之根。
我們要修養品德,從哪裡學起?學孝順,從孝敬父母開始。可以說《孝經》的落實就在《弟子規》,《弟子規》開篇就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聖人訓導,就是聖人的教誨,首重孝悌。如何落實孝道,整部《弟子規》都是,一條一條圓滿落實了,孝道也就圓滿了。
本章的經文當中,孔老夫子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來講孝治天下,也是聖人的治理,他用了周公祭祀祖先、天地這個例子。
三、萬物天生人倫父始
經文:【孝莫大於嚴父。】
孝行要落實,最大的孝莫過於尊嚴其父,“嚴”就是尊嚴,做父親有父親的尊嚴,兒女要尊重父母,尤其是做父親,他要有那種尊嚴和威嚴。母親還多一些溫柔關懷,但是做父親的往往是尊嚴比較多。所以古人把父親比喻爲天,母親比喻爲地。在《易經》當中天地是用乾坤來講的,所以也可以把父親稱爲乾,乾坤的乾,把母親稱爲坤,乾父坤母。
唐玄宗註解:“萬物資始於乾,人倫資父爲天。故孝行之大,莫過尊嚴其父也。”唐玄宗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在中年以前,在中國傳統文化上鑽研很深,而且治理國家出現了“開元盛世”。他講“萬物資始於乾”,是天生萬物,“乾”就是天,意即萬物由天而生。“人倫資父爲天”,人倫關係上,所謂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這五倫關係,最重要的就是父子。父是作爲天的角色,爲什麼?因爲只有父母才能生育兒女,沒有父母就沒有兒女,也就沒有其餘的四倫關係。所以這裡講“人倫資父爲天”,天是能生、起始的意思。
《尚書》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是異於萬物也。這是講到人爲什麼爲貴,因爲他異於萬物。天地就如同父母一樣,它是萬物之父母,而人又是萬物之靈,所以人爲貴。父母又是我們人倫之始,所以夫子纔講“孝莫大於嚴父”。唐玄宗的“萬物資始於乾”,出自《易經》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就是講到天,“乾元”是天,“大哉”是稱讚,即讚歎天的功勞,能滋養萬物,生養萬物,萬物從茲而起。玄宗繼續解釋“故孝行之大,莫過尊嚴其父也。”這個邏輯關係一層一層下來。萬物是由天地所生,人又是萬物之靈,人爲最貴。而人倫當中又以父母這一倫爲起始,我們要行孝,莫過於尊嚴其父。所以夫子纔講“孝莫大於嚴父”,是這個意思。那麼如何來尊嚴其父?尊嚴其父,即像古人對天那樣尊重。
四、嚴父配天落實孝道
夫子下面講:【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要把我們的父親推到最尊嚴的地位,莫過於讓我們的父親跟天配在一起,這是講到祭祀,這種做法是周公首先開始,“周公其人也”。
唐玄宗註解:“謂父爲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這是講到在人倫當中,這個關係裡面,父親好比是天,所以我們要尊嚴父親,不分貴賤,我們都要尊嚴其父,不是說天子的父親是最尊嚴的,一個老百姓、平民的父親就沒那麼尊嚴,不是。對於每個人不分貴賤,都是將父親擺在最尊嚴的位置,這就是孝道。但是把父親的尊嚴地位跟天配起來這種做法,這種禮是始於周公。
我們都知道,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也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是大,周公是老二。所以,王位就由文王傳給武王,周公輔佐武王。可是後來武王駕崩,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即位,成王年紀很小,所以周公攝政,他輔佐成王來治理天下。周公在攝政期間用配天的方法設立了這種祭禮,夏商兩代這種禮是沒有的。這兩種祭禮:一種叫郊祭,就是在郊外祭祀、祭天;一種在明堂祭上帝,都以祖先來跟天、跟上帝相配。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把人倫當中的父親擺在最尊嚴的地位了。
所以人沒有分貴賤,都把父親稱爲是天,這是唐玄宗講的“人倫資父爲天”的意思。
五、郊祀配天尊崇始祖
經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唐玄宗註解:“后稷,周之始祖也”,他是周朝文王、武王的始祖,周家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