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

bookmark

在幾年前,四川成都市有一名律師姓李,他向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書”,“孝法”,孝是孝道,即爲孝道來立法。這位律師提議說,我們國家對公民如何盡孝的法律規定很少,中國的“婚姻法”略有提及,但是很不夠詳盡。應該專門爲孝道立法,並作爲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內容,國家選拔幹部、聘任領導,也要首先看這個人有沒有孝的德行,看他對父母有沒有盡到贍養的義務,能否尊敬父母,如果不孝敬父母,不能盡到爲人子女應盡責任的,就沒有資格參與公務員的考試,也沒有資格做領導。

這個提議非常好,跟古人選拔人才標準一致。古人選拔人才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孝,一個是廉,所謂舉孝廉。一個人是孝子,他才能對國家、對人民盡忠;一個人能夠廉潔,就能夠知足常樂,能夠守法,能夠廉潔奉公。所以“舉孝廉”體現了自古以來選拔官員的標準首重德行。

孔子當年說,最大的犯罪,就是不孝罪。如果是領導幹部對待他的父母不能夠盡到義務,父母投訴兒女不孝,這種公務員的資格確實需要重新考量。???別是我們國家現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和諧從哪裡產生?從孝道產生。《孝經》開宗明義章就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道能夠構建和諧社會。所以確實是很有必要恢復孝道的風氣,把孝道作爲受到法律保障的一種正式的道德行爲。這是從五刑章中我們得到的啓示,相信如果真能這樣做,一定會倡導起孝道的、尊老愛老的一種社會風氣。

二、要挾君長身敗名裂

經文:【要君者無上。】

“要”就是要挾、逼迫,“君”是領導,如果對領導要挾、威逼,這種人心目中沒有領導、沒有長上。唐玄宗講“君者,臣之稟命也。”“君者”在古代這是天子、皇帝;“臣之稟命也”,是臣子們所遵依、所稟受命令的這位領導。對君王如同在家裡對父母一樣,對君王的尊敬猶如敬天一樣,所以古代稱君王叫天子,天之子。所以敬天子就如敬天,這是恭敬到極處了。如果是對於君、對於自己的領導還敢要挾,那麼這是“無上”也,他心目中已經完全沒有長上,可以說不知天高地厚,這種人最終必定身敗名裂。

三國時代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就是要君者,挾持皇帝,獨攬大權,號令天下,他的心目中當然沒有皇帝。所以他纔會說出:寧願我負天下人,也不可以讓天下人負我。他心目中是極端的自私自利,最後導致自己滅亡,一代奸雄逃不過報應。東嶽廟有一副對聯講道:“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所以曹操在現世就遭世人的唾棄,最後身敗名裂,他來世、生生世世也必定是遭受苦報。所以要君者,是無上的人,心目中沒有長上、沒有尊長的,這種人大不孝,所以他的報應也必定很慘。

三、毀謗聖賢無法可依

經文:【非聖人者無法。】

◎始皇無法報應亡國

秦始皇焚書坑儒,結果他報應來的很快。他希望能夠千秋萬代都是他的王朝,自稱是秦始皇,然後到二世,希望還有三世,到百世、千世、萬世,結果到兒子二世就亡了朝。“非聖人者”,因爲他已經把這個正確的法則、符合本善的法則給打破了,心目中沒有這些法則,所以自然他就會遭到天地之間這種報應。如果違背了天地,就遭到天地的報應;如果違背了人心、天理良心,必定遭到民衆的推翻。

玄宗皇帝解釋:“聖人制作禮樂,而敢非之,是無法也。”這裡主要是講儒家的聖人,最早制禮作樂是周公,他真的是用這種手段來構建了和諧社會。他制的禮可以說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好的行爲規範,作的樂啓發人心,使人心向善。正直、誠實的音樂藝術,可以真正讓人心和善、社會和諧。如果批判周公、批判孔老夫子,就是造成社會動亂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心無孝道如樹無根

經文:【非孝者無親。】

對孝敬父母的行爲、言論進行批判,所謂“跟自己父母要劃清界線”,這些言論叫“非孝者”,“無親”,就沒有父母親了。父母親是一個人的根本,就好比一棵樹有根,它才能夠茁壯成長,如果根斷了,那麼這棵樹很快就枯死了。所以“非孝者”就是批判、認爲孝順是不對的,這樣的人會很快就不能夠在世間久留了。玄宗皇帝註解說:“善事父母爲孝。”如果說父母不必要孝順,不需要按照《弟子規》去做,認爲這些都是過時的東西,現在是二十一世紀,進入信息、科技時代了,老一套不用了,這些,都是心目中沒有父母,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很快會枯竭了。

◎自私自利無孝無親

媒體報導,5·12大地震中,有一箇中學老師,地震中正在教課,地震一發生,他就不顧學生,自己先跑掉了,這完全是自私自利。結果面對記者的採訪,他居然大言不慚的說:“假如要救人,我最多是救自己的女兒,我連父母可能都不救。”這是“非孝者無親”,他心目中哪有父母?試問一下他:“假如你自己年老了,也突然有一天發生地震,是不是你也願意你的女兒不來救你?她先出去自己跑掉,那你心裡是什麼樣的感受?”

五、人有三惡不孝大亂

所以上面三種,【此大亂之道也。】

這是大亂之道。唐玄宗說:“言人有上三惡,豈唯不孝,乃是大亂之道。”如果人有上面講的“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這三惡,不僅僅是不孝,而且是製造大亂的因素。

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98章 廣揚名第228章 喪親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80章 廣要道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47章 天子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80章 廣要道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24章 母親垂範 兒子效法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128章 孝治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73章 五刑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116章 三才(2)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