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感應

孝悌誠忠敬事宗廟感通神明四方歸服

經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章題“感應”,是講行孝之人,孝心達到至誠,就能夠跟天地、祖先、神明都有所感應,所謂以至誠之心而感,就有天地鬼神來應,這是感應章所說的道理。

實際上“感應”,是心有所動,境界就有感,跟着變動,這叫應。所以感和應是同時,以善心去感,得到的是福應;以噁心去感,得到的就是災禍。道家《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說一個人起心動念是善,想到的是別人,他所得到的便是福;起心動念爲自己、自私自利,想的都是自己的名聞利養,或者是滿足自己的,而不顧倫理道德、不顧父母、不顧祖先,這種人必定遭到天譴,天地不容,鬼神都憎恨,得到的必定是災禍。

禍福,實際上沒有門,門就在內心。“惟人自召”,是我們自己招得的福或者禍,即感應所致。“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得善報還是得惡報,就像影子跟着身體一樣,身體走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只要有光照射下來,影子馬上就會顯形;內心起什麼樣的念頭,必定感得什麼樣的境界、果報,就像影子隨時隨地的跟着身體一樣,感應就是這麼迅速,而且是絲毫不爽,一點都不會有差錯。

感應之理、事都很深廣,這是因果的道理,古聖先賢講的很多。因果在傳統文化中的道家和佛家都講的很多,儒家講的稍微少了一點兒,但是也非常認同因果之理。譬如,儒家十三經之一的《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說一個家庭如果是積不善的、造惡的、爲富不仁的、自私自利的、損人利己的,就必定“有餘殃”,即積惡之家,必定會有災殃。這個災殃可能是現生就受報,也可能在子孫那裡受報。“餘殃”這個“餘”講得很有味道,“餘”是剩餘,除了自己受到殃報,還有餘殃,這餘殃誰來受?子孫來受。積善之家,行善的、積德的、捨己爲人的、能夠救人生命,或者是推廣倫理道德教育等等,做這些善事,家裡必定會有好報。“必有餘慶”,“慶”就是福報,這“餘慶”就是除了自己所受的福分以外,還有餘福可以綿延到子孫後代。

《尚書》也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如果一個人做善,以善感,天必定以福來應,天降百福,所謂“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這是形容自己得到無量的福分。如果做惡,必定會招感上天降下災殃。這個上天,實際講的是自然之理,感應是自然的,不是人爲創造的,它是我們講的客觀規律,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善惡終有報。所以愈想得善報就愈得積善因,愈想避免災禍就必得斷惡,斷惡修善才能夠改造命運,才能夠積累福報,得到真正的、長久的幸福。

◎改惡從善轉禍爲福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莆田有一位馮先生,給人算命算得很準,在當時很有名氣。馮先生算自己命中有兩個兒子,而且其中一個能夠顯貴。可是他到了五十多歲,兩個兒子還沒有一個顯貴的,而且賭博成性、不務正業。馮先生心裡覺得很痛苦,他能夠算出自己的命,但不準,算別人的命卻很準,到底爲什麼呢?

聽說武夷山有一位很有修行的一目道長,能夠知道人的吉凶禍福。他就去請教,向道長報告了自己的問題,道長講:“一個人命運如何,關鍵是看他的心術。如果這個人的心改了,命也就改了,心術裡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道長也是有一定的功夫,看出馮先生的問題:“你現在犯了天條。你生平吃、用的都好,家裡很富庶,對妻妾也非常鍾愛,但是對自己父母的奉養,卻是很微薄。不孝父母,是違反上天的法則、戒律,要知道你自己的身從何來?是父母所生,不是妻妾所生。你違背了道德,違背了天律,所以招致鬼神的憤怒。”孔老夫子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天地鬼神,有正確的是非善惡標準。愛妻妾、愛兒女的這種心,甚於愛父母之心,這是顛倒。道長勸告他說:“你應該好好的反省改過,以愛妻妾之心來愛父母,就能夠改造命運,本來你的兒子確實應當顯貴,但就是因爲你的不孝,所以兒子也不能顯貴,沒福了!父親不孝、無德,兒子的福分全沒了,所謂招致天怨人怒,趕緊改吧。”

算命先生能算得出來命運,但不瞭解其中的義理。人的命運是從哪來的?能不能改造?如何改造?這就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都是教導我們斷惡、修善,改過遷善,這是改造命運的良方,這就是因果。

算命先生聽了道長一席話,明白了,知道自己對父母確實是太刻薄。回到家裡痛改前非,侍奉父母不敢怠慢、非常周到。果然最後,兩個兒子都回頭,原來賭博成性,後來都變得很純良,能夠聽從父親的教導,也保住了家業。所以命運實際上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是可以改造的,誰來改造?自己改造。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想要命好,很簡單,斷惡、修善就能改造命運。所以傳統文化教導我們的不是宿命論,能真正幫助我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道家的經典《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因果教材,儒釋道三家的學者、過去的文人,他們都是熟讀這些經典的,古來都把《太上感應篇》稱爲“元宰必讀書”,元就是狀元,宰就是宰相,狀元、宰相必定要讀的書,爲什麼?它幫你修福!當上狀元、當上宰相那得多大的福報,要懂得修善、修福。《太上感應篇》就是講的因果,它也是用“感應”兩個字來講的,裡面有一句話:“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爲福也。”

怎樣轉禍爲福?過去如果曾經做了惡事,招致的惡報那就是禍,想要轉禍爲福,就得斷惡修善。所以曾經做過惡事,要改悔,就像算命的馮先生,他改悔了以後,惡運也就改了。“諸惡莫作”,所有的惡事都不做,“衆善奉行”,一切的善行都要去做,這樣“久久必獲吉慶”,做久了就自自然然得到吉慶,吉是吉利,慶就是福報,這就是轉禍爲福、改造命運的原理。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得福報,希望兒孫也能夠孝順,自己要好好的行孝、行善。在修福、修善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行孝,所謂“百善孝爲先”,孝悌傳家,這是家門有福。

《勸孝文》說:“我能孝,自無逆子。子能孝,自無逆孫,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我自己能夠孝順父母,就不會有大逆不道的兒女,有的都是孝順的兒女,因爲修了好因必定得到好果。道理很簡單,做父母的給兒女表演好樣子,能夠孝順父母,真誠的孝順,不是爲了做給兒女看,他真的是孝心,就做得很自然,所以教化的效果特別好。兒女看到了,潛移默化中也自自然然學會,就不會成爲逆子了。“子能孝”,兒女能孝,也就不會有悖逆的兒女,即沒有逆孫,孫是對“我”而言的,如此形成孝悌之風,那就子子孫孫都很昌盛,所以“繩繩克繼,葉葉永昌”,家風、家道就承傳下來,一直綿延下去,永遠都是這樣昌盛。

◎聖賢風範子孝孫賢

范仲淹先生,宋朝時候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家,他的德行風範令世人、令後代所景仰,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這種聖賢的情懷,是怎麼養成的?孝心!范仲淹幼年時候,父親亡故,母親改嫁到朱姓人家,朱家子弟奢侈,不僅不聽范仲淹勸解,還言語譏諷。范仲淹逐漸成年,這才瞭解到自己的身世,想到母親在朱家辛苦,而自己又無力事親,決心考取功名,將來衣錦還鄉,接母親來供養。於是,他聞雞起舞,苦讀八年,其中五年衣不解帶,平時生活極其節儉,吃的是稀粥鹹菜,所謂斷齏劃粥。以清苦的生活砥礪自己的志向,本來是十年寒窗,他八年成就,提早回家接母親出去奉養。這是孝心的驅使,纔有這樣的成就。

範公念念想到的不是小我,而是天下萬民,將孝心擴展至天下的百姓,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把俸祿全部捐獻出來,幫助“親而貧、疏而賢者”多個家庭,到自己身故,家裡清寒到連一口棺材都買不起,這是聖賢風範!範公的兒子,也是這麼優秀,二兒子範純仁,朝廷知道他有德行、有學問、有能力,請他出來做官,但是當時範公年老有病,範純仁就在家裡侍奉,拒絕了朝廷的邀請,說“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怎麼能夠注重俸祿、名聞利養,而把父母放棄於一邊。這是真正的孝道!他拒絕了朝廷的邀請,難道真的把福報給拒絕掉了?沒有。後來他跟父親一樣,也是當了宰相。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而且真正行孝,兒孫必定有很大的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範家八百年都不衰。“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最大的善莫過於行孝,最厚的利莫過於行孝,行孝得福!這就是感應。

人生於天地之間,本來與天地一體,所以我們心有所動必定是感動天地,因爲心裡一動就會產生波動——心波,這心波一動可以傳遍虛空法界,整個宇宙都傳遍了。我們想象在遙遠的星球上,如果有一個夠靈敏的接收儀器,一定可以感應到這個心動的波。我們的心跟這宇宙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所以纔有感應道交,有感必定有應,這就是感應的道理。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我們用唐玄宗《御注》,輔之以邢昺的註疏,一句一句的來學習經文。

一、孝事父母天明地察

經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子曰”就是孔子說的,通篇《孝經》都是孔子的教誨,這一章孔子講的道理極深。“昔者”就是過去,“明王”,過去聖明的君王,如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事父孝,故事天明”,能夠對父親盡到孝道,就能夠“事天”,“天”包括日月星辰這些天體,也包括四時寒暑季節變化,這裡講的天和地其實都是泛指一切自然現象。能夠對父親盡孝了,“事天明”,“明”是智慧,他就有智慧可以去服務自然,也就是跟自然處理好關係,和諧自然。“事母孝,故事地察”,能夠對母親盡孝,也就能夠對大地細微地明察。

唐玄宗註解:“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致事宗廟,則事天地能明察也。”“王者”,就是過去的明王、聖賢的君王。“父事天,母事地”,《易經》講到乾坤二卦,乾代表天,在人倫關係上代表父;坤代表地,在人倫中代表母。父母跟天地其實都是一樣的,因此它是相通的,所以“事父孝”,就能夠“事天明”;“事母孝”,就能夠“事地察”。事父母之道跟事天地之道是一樣的,所謂“移孝父母之心而孝事天地”,這樣就能通達了。這裡講的明和察都是通達的意思,就是能明瞭天地之理,明瞭自然界當中一切的現象。

誰能明白?聖人能明白,這種人稱爲“神聖”,“神”的篆字,是左邊一個示,表示的示,上面兩畫,即古代的“上”字,下面三條垂槓,垂下來,表示上天垂相,右邊是個申字,就是三畫然後一條線通下來,所以申代表通達,通達上天垂相,這個人就稱爲神,也叫聖,神和聖意思一樣,也就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瞭。

如何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如《孝經》所講,靠孝道。他能夠孝敬父母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就能夠開發自己本性的智慧。這種智慧通過孝行引發出來以後,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道理、現象都能通達明瞭,他就能夠事天地了。他知道在天地之間、在自然界裡面,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能夠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天地鬼神之間的關係,他都能明瞭。這就是孝道的功用。不通過盡孝,智慧怎麼能夠顯發出來?智慧不能顯發,當然對天地自然一切現象都是懵懵懂懂,也就不明不察了。

我們現在“講科學”,這一條告訴我們如何來研究科學。“事天地”,就是把天地宇宙的現象弄明白,這就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從孝心來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對父母能盡孝,處處想到父母,心很細膩,父母的一舉一動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父母一個眼神,兒女就知道需要什麼,馬上去供養;父母一個動作,兒女就知道父母心裡想什麼,馬上就去服務。特別是父母臥牀,或者身體虛弱說不出話,更需要兒女細心的去體會,進而去照顧。以這樣的心去研究科學、研究自然現象,當然他就能成爲一個很好的科學家,科學家不外乎是用細心、周密的思維成就的。

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73章 五刑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47章 天子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28章 開宗明義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198章 廣揚名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124章 母親垂範 兒子效法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223章 事君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章 孝經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88章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98章 廣揚名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2章 本經概要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73章 五刑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