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對祖宗能夠“致敬”,最重要的是自己“修身慎行”。“修身”就是把身上的錯誤、毛病、習氣修正過來,斷惡修善,成就自己的德行,這叫修身。“慎行”是還沒有犯錯誤時要非常的謹慎、小心,不可以去犯,每天都以恭敬之心、謹慎之心做事,哪怕是細節上的行爲,都不可以疏忽,不可以放逸。

古人講:“細行不矜,終累大德。”細節上面如果不認真、謹慎去防範,日久天長積小惡就成大惡,就會讓本來的大德行受到虧損。所以古人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都是每日要下檢點反省功夫,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觀照自己的言行,乃至起心動念。想到有沒有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先?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就會處處想到自己一言一行是否辱沒了父母、祖先的聲譽,所以他能夠“修身慎行”。

有這樣一句批評的話:“這個孩子一點家教都沒有。”古人看來這是非常大的恥辱,“沒有家教”,就是污辱他的父母、祖先。他沒有德行,不但是自取其辱,而且把父母、祖先都辱沒了。人家會想,有其父必有其子。古人處處都爲自己的家族着想,所謂以家爲本,不是以自己個人爲本,所以他所想的就是如何不辱沒祖先的聲名,如何能夠光耀門楣,讓自己的父母、祖先榮耀,有這份心,他立德修業必定能夠有所成就。

唐玄宗《御注》:“天子雖無上於天下,猶修持其身,謹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毀盛業也。”“天子”就是國家領導,雖然是萬民之上,“無上於天下”,天下人他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富貴都是萬人之上,但是不可以有驕慢之心,還需要“修持其身”,身有過惡必當驅之。把自己身上的過失、毛病、錯誤,要去除乾淨,每天都檢點過失,每天就能夠有進步。如果今天從早到晚下來,沒反省到一天的過失,那這一天就沒有進步。人沒有成聖人之前,必定有很多過失,要天天的反省、改過,真正的聖人也是通過不斷的改過而成就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等把過失都改完了,一絲毫過惡都沒有了,就成聖成賢了。所以“修持其身”,不論地位高低貴賤,人人都要做。

◎謹身口意防貪嗔癡

“謹慎其行”,還沒有犯的過惡,也要非常的謹慎,防範於未然。“行”包括身、口、意這三種行爲。眼睛、耳朵都不接觸那些污染,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心裡常存道德、仁義、禮,用聖賢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每一言、每一動。“謹慎”,凡是不符合聖賢教誨的,就不能做、不能看、不能聽,甚至不能想。“謹慎”不僅是身、口的造作,而且要在起心動念處防範,這纔是真正的謹慎。

身體不能造殺、盜、淫,殺生、偷盜、邪淫。什麼是殺生?殺害一切衆生的生命這叫殺生。動物都不能殺,更何況人?而且這個殺生在念頭裡都不能有,如果有殺的念頭,雖然身體還沒行動,已經算是造了殺生的這一條業。真正的聖人、君子,對自己的心負責,就是樣樣都以良心做標準,良心是人人本有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偷盜就是別人不同意,或者未經允許,拿了就是偷盜。不僅身體不能偷盜,心裡連偷盜的意念都沒有,甚至連佔人便宜的意念都沒有,謹慎其行。

戒邪淫,就是不正當的男女關係,這些事不能去做,連念頭都不能有,做一個正人君子。心裡沒有邪思,沒有那種貪慾,有貪慾就有苦,所謂欲爲苦本,所以聖人讓我們謹慎其行,讓我們守規矩!爲的是讓我們離苦得樂。

口不能夠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過失。妄語就是說騙人的話,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兩舌就是說人是非,背地裡說人的壞話,挑撥離間;惡口就是說罵人的話、粗魯的話、傷害別人的語言;綺語是花言巧語,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甚至是一些無聊的、低級的玩笑等等。

身、口這些不好的行爲我們都要努力戒掉去除。

意念上不能夠有貪、嗔、癡。貪是貪慾、貪婪、貪得無厭,君子之所以跟小人不一樣,就是君子無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講求的是道義,小人貪求的是名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只求道;嗔恚是心有不滿、有怨恨、有不平,生氣、嫉妒,包括傲慢,稍不滿意就大發雷霆等等,這是一種大煩惱;癡,愚癡,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在眼前的境界裡面,不懂因果,不知道要積功累德,要孝敬父母、恭敬祖先,一天到晚糊里糊塗,悠悠度日,甚至造作不善,辱沒了先祖,毀壞了“盛業”,盛業就是盛大的家業。

所以要把貪慾、嗔恨、愚癡都放下,恢復我們的本性本善。

◎天子庶人一理同源

這裡唐玄宗是講天子,實際上每個人都適用,因爲自己不能夠修持其身,謹慎其行,就會讓父母、祖先蒙羞。自己沒有德行,福報也就沒有了,就不能夠延續祖先留下來的家業。這些家業是祖先積功累德、辛苦經營而成就的,因爲我們自己沒有德行,把它毀於一旦,這就是大不孝。

就像古代的一個王朝,如果皇帝是昏君,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不能夠修身慎行,或者是好聽讒言,損害忠良,最後導致王朝被推翻,讓祖先遺留下來的家業毀了,這就是大不孝。要使家業能夠延續長遠,重要的是在家庭裡教育後代,讓後代子孫從小就受到良善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所以他凡出一言、行一事,都會非常謹慎,看自己是否對得起父母祖先,是否能夠保家護國。

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92章 廣至德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223章 事君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90章 忠於職分 天地護佑第128章 孝治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87章 士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96章 庶人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15章 三才(1)第198章 廣揚名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2章 本經概要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133章 聖治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16章 三才(2)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