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開宗明義

bookmark

曾子請益夫子述作闡明宗旨至道孝德

經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解釋章題綜述全經

一、逐字逐句開解章題

“開宗明義章”,“開”就是彰,彰顯。“宗”是本,本就是根本,根本實際上就是道。佛家講的自性,要把自性開顯、彰顯出來,用什麼?用孝。所以孝道是開解、開顯自性寶藏的鑰匙,因此稱爲性德。“明”就是顯,明顯;“義”就是義理,把自性的義理,所謂道理,把它明顯化了。“章”,也是明的意思,就是分開每一段,使義理很明顯,這叫章。

我們依照唐玄宗的《御注》和邢昺的《正義》註解,逐字的開解章題。

二、綜述諸章闡明關係

本經第一章,開門見山就把根本的義理開顯出來,是整部經的主旨所在。

所謂行孝有三個層次,後面五章接着講五孝,即天子之孝,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這五種人行孝,都在開宗明義章中顯現出來,所以稱爲開宗明義第一,按照章的數目字來排列,這是第一章,把孝的道理總說出來,後面各章都是註解第一章的內容。

邢昺的註解講到整部經的層次、結構和大意。我們在沒有學習正式經文之前,瞭解大意,對整部經有一??總體的認識。

開宗明義章之後就是天子章。《疏文》講到,“言天子、庶人雖列貴賤,而立身行道無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陳天子,等差其貴賤以至庶人。”這段話說明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這五章五孝,雖然列有次第、貴賤不同,可是在行孝方面,立身行道沒有限制地位高低,不論尊卑全都需要行孝。所以,五章五孝分別列出五種階級的人如何行孝,我們由此推演,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分貴賤貧富,都需要行孝。

下文說:“次及‘三才’、‘孝治’、‘聖治’三章,並敘德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孝治章和聖治章,這三章講德、教之所由生,聖賢的德教從哪裡來?從孝道而來。紀孝行章是敘述孝子如何事親的,與五刑相因,五刑章跟它相搭配,這是講到“夫孝,始於事親”,這是行孝的第一個層次。所以這兩章是講到第一層。

廣至德章、廣要道章、廣揚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揚名於後世也”。這三章專門註解開宗明義章的“先王有至德要道”;廣揚名章講到揚名於後世,即如何立身。

“揚名之上,因諫爭之臣,從諫之君,必有應感。”揚名章以後就講諫諍章,諫諍章是說君臣、父子之間都有進行勸諫的道義。“諫諍”,必有應感,至感應章。君臣之間、父子之間,乃至天、地、人之間都有感應。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三章相次,不離於揚名。廣揚名章、諫諍章、感應章,三章合在一起,實際上都是教我們如何行大孝,立身揚名,都是爲了說明立身行道的義理。

事君章,是講“忠於事君也”,這是孝的第二個層次。講完如何事親、如何立身和如何事君以後,繼於諸章之末是喪親章。“言孝子事親之道紀也。”“紀”,極限。儒家講人道,只講從生到死。沒有講到生之前,也沒有講到死之後。這裡講“孝子之事親,終矣”,終,終了,極限。這是指父母去世後,能夠繼續祭祀,已經是盡孝了。這是簡述各章的大意,接下來我們逐章詳細的學習。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設置情境垂之來裔

經文:【仲尼居,曾子侍。】

唐玄宗《御注》:“仲尼”是孔子的字,就是指孔子。“居”是閒居,閒坐着;“侍”,就是侍坐。是說,一天孔老夫子閒坐着,其弟子曾子在旁邊侍坐。“侍”是學生在老師旁邊服侍老師,侍立、侍坐都可以。因爲後面講到曾參避席,就是從自己座位上起來,我們可以推測到當時曾子在侍坐。

邢昺《正義》雲:“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以曾參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閒居,爲之陳說。自摽己字,稱‘仲尼居’;呼參爲子,稱‘曾子侍’。”

這段解得很好,講到孔老夫子爲什麼要述作《孝經》,也再次說明本經是孔子親著,其地位完全跟《六經》相同。所以這裡說孔老夫子以《六經》設教,這就是儒家的學問了。《六經》根據所學的科目名題不同,譬如,禮、樂、書、數這些不同的名字,隨事表名。

“道由孝生”,前面已談到,德是道的相,而孝是德本;《六經》、六藝都是幫助我們證道的,證道就是所謂的迴歸本性本善,迴歸人之初、人的本來面目,孝是最好的幫助我們迴歸本性本善的方法,從孝入手來成就道德,最方便。“而孝綱未舉”,是講如果我們對孝的道理並不明瞭,夫子聖人就要爲我們立教。所以“欲開明其道”,爲我們闡述說明其中的道理。“垂之來裔”,讓後人、我們這些後學都能夠了解。

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92章 廣至德第189章 愛敬存心 推及其親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212章 感應第212章 感應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98章 廣揚名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86章 人倫有序 盡孝守禮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15章 三才(1)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87章 士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223章 事君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212章 感應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228章 喪親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28章 孝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