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開宗明義

曾子請益夫子述作闡明宗旨至道孝德

經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解釋章題綜述全經

一、逐字逐句開解章題

“開宗明義章”,“開”就是彰,彰顯。“宗”是本,本就是根本,根本實際上就是道。佛家講的自性,要把自性開顯、彰顯出來,用什麼?用孝。所以孝道是開解、開顯自性寶藏的鑰匙,因此稱爲性德。“明”就是顯,明顯;“義”就是義理,把自性的義理,所謂道理,把它明顯化了。“章”,也是明的意思,就是分開每一段,使義理很明顯,這叫章。

我們依照唐玄宗的《御注》和邢昺的《正義》註解,逐字的開解章題。

二、綜述諸章闡明關係

本經第一章,開門見山就把根本的義理開顯出來,是整部經的主旨所在。

所謂行孝有三個層次,後面五章接着講五孝,即天子之孝,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這五種人行孝,都在開宗明義章中顯現出來,所以稱爲開宗明義第一,按照章的數目字來排列,這是第一章,把孝的道理總說出來,後面各章都是註解第一章的內容。

邢昺的註解講到整部經的層次、結構和大意。我們在沒有學習正式經文之前,瞭解大意,對整部經有一??總體的認識。

開宗明義章之後就是天子章。《疏文》講到,“言天子、庶人雖列貴賤,而立身行道無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陳天子,等差其貴賤以至庶人。”這段話說明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這五章五孝,雖然列有次第、貴賤不同,可是在行孝方面,立身行道沒有限制地位高低,不論尊卑全都需要行孝。所以,五章五孝分別列出五種階級的人如何行孝,我們由此推演,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分貴賤貧富,都需要行孝。

下文說:“次及‘三才’、‘孝治’、‘聖治’三章,並敘德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孝治章和聖治章,這三章講德、教之所由生,聖賢的德教從哪裡來?從孝道而來。紀孝行章是敘述孝子如何事親的,與五刑相因,五刑章跟它相搭配,這是講到“夫孝,始於事親”,這是行孝的第一個層次。所以這兩章是講到第一層。

廣至德章、廣要道章、廣揚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揚名於後世也”。這三章專門註解開宗明義章的“先王有至德要道”;廣揚名章講到揚名於後世,即如何立身。

“揚名之上,因諫爭之臣,從諫之君,必有應感。”揚名章以後就講諫諍章,諫諍章是說君臣、父子之間都有進行勸諫的道義。“諫諍”,必有應感,至感應章。君臣之間、父子之間,乃至天、地、人之間都有感應。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三章相次,不離於揚名。廣揚名章、諫諍章、感應章,三章合在一起,實際上都是教我們如何行大孝,立身揚名,都是爲了說明立身行道的義理。

事君章,是講“忠於事君也”,這是孝的第二個層次。講完如何事親、如何立身和如何事君以後,繼於諸章之末是喪親章。“言孝子事親之道紀也。”“紀”,極限。儒家講人道,只講從生到死。沒有講到生之前,也沒有講到死之後。這裡講“孝子之事親,終矣”,終,終了,極限。這是指父母去世後,能夠繼續祭祀,已經是盡孝了。這是簡述各章的大意,接下來我們逐章詳細的學習。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設置情境垂之來裔

經文:【仲尼居,曾子侍。】

唐玄宗《御注》:“仲尼”是孔子的字,就是指孔子。“居”是閒居,閒坐着;“侍”,就是侍坐。是說,一天孔老夫子閒坐着,其弟子曾子在旁邊侍坐。“侍”是學生在老師旁邊服侍老師,侍立、侍坐都可以。因爲後面講到曾參避席,就是從自己座位上起來,我們可以推測到當時曾子在侍坐。

邢昺《正義》雲:“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以曾參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閒居,爲之陳說。自摽己字,稱‘仲尼居’;呼參爲子,稱‘曾子侍’。”

這段解得很好,講到孔老夫子爲什麼要述作《孝經》,也再次說明本經是孔子親著,其地位完全跟《六經》相同。所以這裡說孔老夫子以《六經》設教,這就是儒家的學問了。《六經》根據所學的科目名題不同,譬如,禮、樂、書、數這些不同的名字,隨事表名。

“道由孝生”,前面已談到,德是道的相,而孝是德本;《六經》、六藝都是幫助我們證道的,證道就是所謂的迴歸本性本善,迴歸人之初、人的本來面目,孝是最好的幫助我們迴歸本性本善的方法,從孝入手來成就道德,最方便。“而孝綱未舉”,是講如果我們對孝的道理並不明瞭,夫子聖人就要爲我們立教。所以“欲開明其道”,爲我們闡述說明其中的道理。“垂之來裔”,讓後人、我們這些後學都能夠了解。

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28章 孝治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23章 事君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28章 孝治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15章 三才(1)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2章 本經概要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92章 廣至德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212章 感應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76章 卿大夫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150章 紀孝行第76章 卿大夫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90章 忠於職分 天地護佑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76章 卿大夫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212章 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