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道。《道德經》上對道的闡述可以說是最圓滿的。道是語言說不出來,甚至是思維難以想像推測的,所謂“不可思議”。佛家也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道德經》上一開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講道真的是無法說,也不可以想像。能說得出、想得出的那就不是道了,不是常道。

道是什麼?宇宙的本體。老子說是天地之始。所以只是給它安一個名,稱爲道。其實“名可名”就不是常名。老子在他的《清靜經》中也講得很清楚:“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即真正的道是沒有名字的,你見不到、摸不着,甚至想都想不到,但是它長養萬物,也就是宇宙都是從“道”那裡生出,它是宇宙的本體。“吾不知其名”,老子不知道應該如何給它命名,“強名曰道”,勉強的就用“道”字來說明,所以這個“道”是“玄之又玄”。爲什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沒辦法接觸到,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鼻聞不到,舌嘗不到,身體這些器官觸摸不到,甚至意念都想像不到,它卻是宇宙的本體,生成了天地萬物,又蘊含在萬物之中。

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就是講我們宇宙,古人認識的宇宙範圍小,所以老子給我們說得小一點兒,只說一個天下,這樣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實際上,老子的本意是指整個宇宙“生於有”。有是什麼?“生於無”,這個無就是道,是一種不得已的說法,這個“無”不是我們一般概念想到的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叫“無”,那就很好理解了。這個“無”能生“有”,所以“有生於無”,證明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那種狀態,這與佛家講的“法性”概念是一樣的。所謂“法性空寂”,雖然空寂,但能變現萬物。《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跟這個“道”是一樣的,它是宇宙的本體。

禪宗的六祖,唐朝的惠能大師在五祖會下大徹大悟,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句話把“道”描述得很清楚,五祖聽了以後就給他印證:“你已經開悟證道了,你可以傳承衣鉢了”,就此惠能稱爲禪宗六祖。“何期自性”,“何期”就是想不到,真的是“道可道,非常道”,說不出來,想不到。“本自清淨”,這清淨是空寂,就是老子說的“無”;“本不生滅”,不生也不滅的,本來就有,沒有生滅。“本自具足”就是人人都有,而且是物物皆有,天地萬物哪一樣都有,就是老子講的這個“道”,生成萬物又蘊含於萬物之中。“本無動搖”,自性沒有動過,沒有動的時候就叫“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也就是老子說的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不管你用什麼名,你體會它的意思,不動的時候,那叫道,一動,那就生一了。

佛家講的什麼動?念頭動。念頭不動的時候,那就是道,那就是自性。一動,就生起這個宇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種種的萬物就出生了。現在科學家說的宇宙大爆炸,突然就爆出來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生起這個宇宙了。所以自性雖然空寂,沒有任何的一物,所謂“本來無一物”,但是它能生萬物,這是真正“道”的含義。

道的存在無法用我們的器官觸摸到、接觸到,《道德經》上講到:“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講了,看是看不到,聽也聽不到,我們的六根,包括我們的意念都想不到。這種狀態好像很難理解,其實在自然界當中也有這種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譬如磁鐵和磁性,一塊磁鐵它有磁性,磁性看不到,視之不足見。聽不到,聽之不足聞,可是用之不足既,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放一根鐵針、鋼針在旁邊,它們就被吸過去了。這是磁性有作用,作用還很大。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的電能、發電機,怎麼來的?就是在磁場裡面轉動一個線圈,這個線圈就在轉動當中自然產生電流了。這是磁性的作用,它能發電,所有的燈、電腦,所有現在我們使用的電器都是靠磁性的作用,“用之不足既”,那個範圍很寬廣。所以這是宇宙的本體,不可思議,卻又確實存在,妙用無邊。

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28章 喪親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212章 感應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98章 廣揚名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204章 諫諍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69章 諸侯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16章 三才(2)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88章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