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

說起“英聯邦”這個詞,大家也許不會陌生,報紙上、廣播、電視、網絡裡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這個詞:它究竟指的是什麼?就是指位於大不列顛島上的英國嗎?還是指以英國爲主的多國聯邦?這“多國”又是指哪些國家呢?

(一)日不落帝國的衰落

英國在17~19世紀3個世紀裡,接連打敗荷蘭、法國、俄國,雄踞海外,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和附屬國,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對外投資達40億英鎊,資本流向海外,影響了國內企業的擴大再生產能力,工業發展緩慢,技術革新逐漸停滯。

靠工業革命興盛起來的英國慢慢蛻變成坐吃山空的食利國家,靠股息分紅爲生的食利階層逾百萬人,大量人力、財物浪費在寄生生活的揮霍之中。

維多利亞時代後期,以電力應用爲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席捲歐美世界。以電氣、化學、石油採煉爲代表的新技術的出現,使各個工業部門依次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曾經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急先鋒的英國這次卻明顯落伍了,當德、法等大陸國家因採用新技術而出現日新月異的景象時,大英帝國的眼光仍盯着不斷擴大的殖民地版圖,沉迷於殖民地給它帶來的鉅額收益。在他們看來,有那麼廣闊的銷售市場,有對世界市場的壟斷地位,何愁產品沒有銷路。因此,無論民間還是政府,都不再對國內的工業技術革新繼續保持興趣和熱情。

日不落帝國的興衰

加上英國曆來奉行自由經濟政策,政府無力使企業集中實現規模化經營,發展新興工業。多種因素作用,英國經濟發展速度在19世紀最後30年步伐放慢,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從世界第一退居到第三。

(二)不同類型的殖民地

英國的殖民地大致包括三個層次。第一類是以歐洲裔白人爲主要居民的自治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聯邦、新西蘭等地區。在這些自治領裡,英國國王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任命總督來行使象徵性的權力,其餘立法、行政機構均從當地白人中產生。它們有獨立的內政,建立責任制政府,但在外交上無獨立權,均須聽從英王(實際上是英國政府)的號令。

第二類是直轄殖民地。大多是英國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殖民據點,也包括那些整個國家都被英國征服的地方,例如直布羅陀、印度、中國香港等,由殖民部派員(總督)進行直接管轄。

第三類是保護國。這些地方還保留着原有的國家組織機構,只在軍事和外交上接受英國的控制,內政權仍由當地政府執行,由英國的外交部負責對這些國家的管理。屬於此類者如東南亞的馬來聯邦和文萊等國以及中東地區的一些酋長國。

到20世紀初,以加拿大、澳大利亞爲代表的海外領地先後成自治領的地位,便立即開始要求得到一個獨立國家所應擁有的全部主權,進而與英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基於共同利益,這些自治領站在英國一邊參加戰鬥,當時的澳大利亞就曾宣佈:

“我們將站在母國的背後幫助她、保衛她,直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個先令。由於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治領戰後的地位明顯提高,這爲它們要求調整帝國內部關係,爭取更大自主權提供了條件和資本。它們爭取權利的鬥爭也更趨高漲,其首選目標是自主的外交權,爲此各自治領要求派遣自己獨立的代表出席戰後召開的巴黎和會,而不是由英國代表它們出席會議。經過反覆的鬥爭,各自治領最後不僅達到了目的,而且還以獨立成員國的身份加入了國際聯盟,這樣自治領與英國之間的平等關係就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承認。從此自治領作爲一個政治實體,逐漸改變了完全聽命於英國的局面,開始進行獨立的外交活動。”

自治領的變化,使得“英帝國”一詞已很難表達英國本土和自治領之間的新關係,所以戰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戰前就已經出現的“英聯邦”一詞,且漸成趨勢。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英聯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已經事實上存在了,但最終取得法律上的認可還要等到1931年。

(三)英聯邦的建立

1931年12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帝國會議做出的上述決議,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威斯敏斯特法案》這一法案使自治領取得了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的地位。英聯邦的最初成員有英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和紐芬蘭6個自治領。到二戰後,隨着英國殖民體系的瓦解,大量發展中國家加入英聯邦,現今英聯邦的成員國多達50個。

英聯邦不是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它既沒有共同的中央政府、共同的憲法和共同的議會,也沒有共同的司法機構和軍隊,且每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政府、國會、國防軍和法律,並有隨時退出英聯邦的權利。它只是一個鬆散的國家集合體,共奉英國國王爲國家元首,英國與自治領之間通過互派高級專員保持聯繫。

英聯邦取代大英帝國有着歷史必然性,在數百年英國殖民擴張與開發過程中,英國和殖民地之間建立了一種割不斷、理還亂的共存關係,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對於英國來說,殖民地是其至關重要的原料來源地和產品市場。對於殖民地來說,它們的經濟發展也有賴於英國的資本、技術和市場。這種互相依賴、互相支持的歷史關係,促使雙方在政治上各行其是的同時,在經濟上卻日益加強聯繫,當然文化、歷史上的聯繫,也是英聯邦能一直存續的條件。

從1977年開始,英聯邦節被定在3月的第二個星期一,以慶祝英聯邦各國的團結與合作。節日定在這一天的主要原因是它與任何聯邦成員國的節假日都不衝突。另外,參加節慶活動的多爲年輕人,那天他們均在學校學習,有利於組織各種慶祝活動。英國的慶祝活動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作爲聯邦的最高首領參加慶祝活動,其他慶祝活動例如植樹或上街遊行,也在世界各地的英聯邦成員國舉行。

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7章 七國時代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3章 血腥瑪麗第1章 出版說明第7章 七國時代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3章 血腥瑪麗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2章 引言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23章 血腥瑪麗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2章 引言第13章 “獅心王”的傳奇人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20章 專題紳士風度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33章 專題詩壇雙聖——拜倫與雪萊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31章 工業革命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7章 七國時代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11章 諾曼征服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章 出版說明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40章 盛世時代的女王——維多利亞第11章 諾曼征服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51章 分崩離析的大英帝國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