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理論來源之一就有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而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是該學派的主要創立人,因其對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最基礎的結構,被後人譽爲“現代經濟學之父”
(一)飽學之士
1723年6月5日,亞當·斯密出生於蘇格蘭法夫郡一個只有1500人左右的小鎮柯卡爾迪(Kirkcldy)在他出生之前父親就去世了。他從小聰敏好學,14歲就離開家鄉到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ofGlsgow)學習,主修拉丁語、希臘語、數學以及道德哲學。當時正是啓蒙運動時期,歐洲大學的思想很活躍,格拉斯哥大學更是“洋溢着理性的活力”新思想、新觀念層出不窮,大學裡聚集着衆多學識淵博、思想敏銳的學者,亞當·斯密如魚得水,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4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被派往牛津大學繼續深造。在英國最優秀的大學裡,他刻苦研讀歷史、經濟與哲學等方面的著作,並結識了很多當時著名的學者。
1746年他畢業後回到家鄉柯卡爾迪,兩年後擔任愛丁堡大學的英國文學講師。但他的學術興趣逐漸集中在經濟哲學上,他大力倡導自由貿易學說,其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已初露端倪。
1751年,亞當·斯密受母校格拉斯哥大學邀請,出任邏輯學教授,後來又開始講授道德哲學。亞當·斯密的課十分生動精彩,他的一位學生曾這樣描述:他講課時從不照本宣科,完全是靠即興發揮自己的口才……他的情緒熱烈激昂,口齒清楚流利。他的論證方法旁徵博引,從各個側面舉例提供佐證,然後再一步步地上溯到要論證的命題。學生既從中受到了教育,又享受了無窮樂趣。在此期間,亞當·斯密寫出了他的成名作《道德情操論》在書中,他提出了在“人人爲自己”的利己活動背後,每個人的良知在其中起着內在的調節作用。這本書出版後,立即引起轟動,亞當·斯密成爲英國第一流的哲學家。由於亞當·斯密在學術界崇高的聲望,他不久就被聘爲格拉斯哥大學的校長。
1764年,亞當·斯密辭去格拉斯哥大學的職務,到英國青年貴族貝克萊公爵家任私人教師。他隨公爵遊歷歐洲大陸,有機會考察歐洲政治經濟狀況,結識了法國學術界名流如伏爾泰、狄德羅、魁奈和杜爾哥等大學者,這對最終形成他的經濟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國富論》的問世
1767年,亞當·斯密辭掉家庭教師職務後,專心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1776年,亞當·斯密歷時六年,修改三年才得以完成的劃時代的經濟學鉅著《關於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終於問世了。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一章中集中論述了勞動分工的問題。他認爲“勞動生產力最大的提高,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書中分析生產鐵釘的現象,統計出10個工人一天可以生產出鐵釘4.8萬枚,遠遠超過一個工人完成制訂的所有工序的成果。
亞當·斯密還首次明確提出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假定——“經濟人”的假說。他在《國富論》中有這樣一段被廣爲徵引的名言: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麪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在亞當·斯密看來,生產者爲人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商品,不是出於對他人的同情和恩惠,而是出於生產者“自利的打算”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普遍性,每個人行爲的出發點都是爲了“利己”
在政策主張上,亞當·斯密反對當時流行的重商主義政策,支持自由貿易。他指出:金銀不是財富增長的源泉,只有包含着人類勞動的商品纔是財富的源泉;一國的富強也不意味着另一國的貧困,通過自由貿易可使得雙方都各得其所。《國富論》發表後,立刻引起各界的轟動,很快便銷售一空,後來一版再版,並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的文本,流傳到世界各國。
由於長期緊張的工作與寫作,亞當·斯密的健康受到極大損害。1779年,亞當·斯密這位終身未娶的大思想家離開人世,終年67歲。
亞當·斯密一生追求完美,他在臨終前,因對自己的一些著作不滿意,堅持將未完成的十幾部手稿付之一炬,實踐了他嚴於律己、認真負責的一貫原則。當然,對後世的讀者來說,這些手稿的焚燬無疑是一大損失。
英國鈔票上的亞當·斯密
英格蘭銀行宣佈,從2007年春天起,被稱爲“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的頭像將出現在英國20英鎊新版鈔票上。亞當·斯密因此成爲第一個獲此待遇的蘇格蘭人。新版20英鎊鈔票上還印有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用以闡述其理論的別針廠的圖片。媒體援引銀行行長的話說:現在政界幾乎到處有人把亞當·斯密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見解宣揚,可見亞當·斯密再度引起了人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