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

bookmark

與黨項戰與和的爭論引起的風波如此巨大,所以當徐平的奏章送到京城的時候,讓所有人愕然。被主戰派視爲主心骨的徐平,竟然並沒有絕了議和的路。

奏章開宗明義,朝中有主戰之策,則必有主和之論。打仗是敵我雙方的事情,是一種政治博弈的過程,這個過程既表現在前方的戰場上,也表現在雙方的使節往來上面。議和並沒有什麼不妥當的,與前線作戰一樣,只是看最後的結果是不是雙方所能接受的。

太祖革命以仁厚立國,周邊小國只要能夠衷心歸順,則不究過往。這是大宋的開國之策,是取信周邊小國小族的根本,即使對党項這個政策依然有效。

如果要與黨項議和,徐平建議朝廷爭取的上線,是仿吳越錢氏例,只要元昊願意納土歸降,則不失爲開封府內一富家翁,甚至丹書鐵券也可以給。而與黨項議和的下線,則是仿麟、豐、府三州故事。党項交出自繼遷起從大宋侵奪的州縣,興、靈、鹽等諸州軍要全部交出,只留銀、夏、宥、綏、靜五州。拓跋思恭以定難軍節度使奠定了党項基礎,他領的就是這五州,其餘地盤都是後來侵奪,朝廷要收回。既然爲臣子,朝廷給的纔可取,不給你的你不能自己派兵去佔。而且自拓跋思恭後党項繁衍,五州之地應該分給党項的嵬名和野利等大族各自爲藩,以安諸豪酋之心。而現在的麟、豐、府三州,實際上只有折繼閔保留了知州的權力,民政事務還大多歸了設的通判,三家世鎮三州更多是名義上的。將來的党項各族也是如此,天下政務歸於一統,你可以獨霸一方,不可以主政一方。至於其他的經濟優惠措施,一切不許,需要錢朝廷賞給你,不能由你勒索。

如果党項不能接受這樣的議和條件,則大軍北進,擒其賊酋獻於王廷,一切盡爲齏粉。

奏章的內容公開,滿朝愕然。徐平所定下的大宋可以接受的條件下限,也超出了朝中官員的想象。仿三州故事,現在的三州中已經有兩家成了吉祥物,完全沒有實權,所謂藩鎮只剩下一個名義而已。元昊接受了這樣的條件,跟直接投降有何分別?

不過仔細想一想,便能夠理解。徐平手握重兵在西北,在他的眼裡,盡取党項管下除定難軍節度之外的土地不費吹灰之力。可以從戰場上得來的東西,在談判桌上面當然不會讓步。能夠答應議和,把自己該得的軍功讓給朝中主政大臣,徐平已經是以國家爲重,以將士性命和百姓疾苦爲重,主動做出莫大讓步了。

大內養和殿裡,與李迪和呂夷簡議論過徐平提出的議和條件後,趙禎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不住地搖頭嘆息。想破腦袋,他都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跟党項這種勁敵提這樣的條件。太宗當年是怎麼跟繼遷議和的?可曾有如此威風八面的時候!

不過與李、呂二人詳細討論過後,卻又理解,徐平提出這樣的條件理所應當。他有底氣,也有能力,向党項提這樣的條件。你不同意,不願意給,那我揮師北向自己取就是了。

此時大宋與黨項的議和,徐平已經給趙禎底氣,他可以像當年太祖按劍,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了”。給你五州之地安置族人,已是天恩浩蕩,再敢多提,就不識擡舉了。

嘆息良久,趙禎竟然覺得有些興奮。文治武功,自己已經摸到武功的邊了。

一時興起,趙禎寫了一道手詔,讓小黃門立即送到學士院去,讓當值的翰林學士草擬再次封贈張知白的制詞。小黃門臨走趙禎又叫住,特意吩咐文詞要美,不吝厚賜。

當年徐平唱名天現瑞光,張知白一句“恭喜陛下得人”,成就了徐平在趙禎心中特殊的地位。十數年後,張知白應該得到自己當年這一句話所帶來的榮耀了。

此時的徐平,給他自己加官晉爵已經不足以彰其榮顯,而要通過封贈數代,兼及張知白這些當年舉薦、提攜過他的人,才能夠顯出來他在朝廷中與衆不同的地位。大臣們願意提攜後進,舉薦那些自己不熟悉、不認識甚至有嫌隙而有能力的人,大多數人來說自然是無私,但有的人不就是爲了這樣一個機會嗎?如此做,才能夠鼓勵臣子這樣做。

在殿中沉吟良久,趙禎派小黃門把李璋和石全彬召到養心殿。

兩人到來,一切行禮如儀,恭立階下。

趙禎摸了摸袖中徐平的另一份密奏,對李璋和石全彬兩人道:“天都山一戰,昊賊僅以身免,各軍斬獲不計其數。朝廷自有封賞,但只是如此,朕心未安。候年節一過,便派你們兩人爲使,攜錢物到天都山下勞軍。此是大事,不可怠慢!”

李璋和石全彬兩人一起應諾。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大勝,只靠朝廷發賞不是夠的,皇帝遣使前去慰問犒勞是慣例。而且不只是趙禎,那些閒散宗室親王,如八大王趙元儼等人,一樣會給錢給物讓這兩位使節帶過去。這是一種慣例,哪個缺了都可能得罪前線的將士。只是趙禎特意派李璋這位樞密副都承旨去,有些出人意料罷了,是一種例外的恩寵。

石全彬與徐平的私交併不多,兩人的合作心照不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過徐平在地方爲官,好多次作爲皇帝的私使與徐平會面的都是石全彬,趙禎有這樣一個印象。更重要的,是現在石全彬在大內終於否極泰來,抱上了獨寵後宮的張才人這條大粗腿。

張才人是故石州軍事推官張堯封的女兒,幼年入宮,後被趙禎看中。今年生皇三女安壽公主,進封才人,此時在宮中的地位已經壓過了曹皇后。石全彬原侍郭皇后,郭皇后薨後諸事不順,一直被宮中當權的內侍壓制。因爲爲人恭順,做事仔細,趙禎讓他去提舉張才人的一切事務。那時的張才人剛剛得寵,沒人想到會有後來的地位,這個冷竈最終被石全彬燒成。此次派他去,是趙禎借徐平的地位提攜他,酬他這兩年侍奉張才的的功勞。

吩咐完畢,讓石全彬先離去,把李璋留下來。趙禎從袖中掏出徐平的密奏,先嘆了一口氣,纔對李璋道:“此番若成,是朕欠了徐平一個人情了。你此番去,還有此事要做。”

與黨項議和,還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那就是契丹。契丹敢來開封調停,所倚仗的當然不是與大宋的關係特別好,而是可以隨時南下的數十萬大軍。西北戰事,讓趙禎和樞密、宰相都對現在的三衙禁軍沒了信心,契丹大軍南下的威脅,是他們心中一塊相當沉重的石頭。呂夷簡讓徐平上奏章,同時試探性的詢問了隴右軍一部調防河北的可能性。徐平的這份密奏,便是說此事的,要把隴右軍一部調往河北、河東,防契丹南下。

作爲樞密院都承旨,李璋不只是到天都山下去勞軍,還要協調將要到河北和河東路的隴右大軍。此事順利,趕在契丹集結兵馬前調防成功,朝中就不用理會契丹的態度了。

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22章 忠州來人第68章 別跟着我第53章 秦二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39章 謀反誅全族第5章 和尚契嵩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33章 我有秘法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69章 姚黃魏紫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131章 一起發財第11章 治術(二)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45章 京城故事第25章 廷辨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22章 清路第62章 政壇動盪第42章 強買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63章 官聲第187章 攻防第279章 黑吃黑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230章 約定第144章 僵局第98章 定策第136章 衝擊宰相府第51章 大典(下)第68章 交易第74章 埋伏第332章 建節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48章 私鹽販子第1章 錢能通神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62章 政壇動盪第71章 意外第98章 破上思寨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38章 青苗貸第133章 殺人不見血第36章 釀酒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47章 破綻第20章 匪訊(下)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上架感言第9章 科舉冤家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240章 道理第1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24章 賭鬥第36章 折騰契丹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138章 馬踏諒州(下)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49章 舊部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3章 進城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96章 貴客盈門第127章 大捷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279章 破城第206章 望遠鏡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263章 狄青的請求第64章 善後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247章 大變將臨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134章 亂局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116章 場務戒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