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示之以強

bookmark

說是慰勞使節年後出發,實際李璋當晚便快馬趕往西北。這本來就是一次藉着慰勞進行的大規模軍事調防,越早成功,在契丹使節到汴京的時候朝中就有更多的主動權。

趙禎說欠徐平一個人情,不是徐平同意了隴右軍調往河北。那本來就是朝廷的兵,五軍現在是由樞密院直轄,呂夷簡完全可以用札子知會徐平的同時,直接讓其中幾軍東移。

從經略、安撫、招討、都部署等一大堆司,改製爲都護府,爲的就是把統兵權從帥臣手中完全剝離,邊帥只剩下用兵權。改制已經完成,隴右五軍實際上成爲上面沒有三衙的幾支朝廷手中的重兵,原則上與捧日、天武、龍衛、神衛諸軍沒有區別。以後軍制改革三衙也極有可能繼續存在,只是職權重新調整,真正成爲統兵機構。用徐平前世的話說,就是三衙只管業務,與樞密院的關係匣清。

改制之後的三衙與樞密院,將會減少互相牽制,而更多的是各自職權不同。

軍隊日常管理由三衙負責,而軍事指揮之權則歸樞密院,前線用兵的帥臣則由皇帝通過樞密院給予指揮權力。制度設計上的大格局並沒有變化,變的只是三衙作爲機構的權力增大了,而其下各統兵官的權力縮小了,對軍隊的日常管理權被本衙門從統兵官手裡收了上去。樞密院的權力並沒有增多,這個衙門名義上本來就是掌一國軍政,增無可增。樞密院地位上升,來自於把那些因爲各衙門牽制有名無實的權力坐實,奪的是帥臣和各級統兵官的權力。徐平的改制,本來就是把權力從統兵官手中,用制度收到衙門手中。

以後不管是文官武將,統兵用兵,掌兵權都是因爲你任這個職位,職位一變,則兵權自然消失。從士卒到各級將領,將越來越向制度負責,而不是向上級負責。在制度成爲主體之後,實際廢除了階級法。制度化加強,人的影響減小,從表面看起來,那就是不管是三衙還是樞密院,還是各軍,都將補入大量僚佐。這些沒有統兵權的僚佐,將不再由各級統兵官決定其命運,而是同時對統兵官和上面的職權機構負責。與統兵官起了矛盾,自有上司爲其掌腰。他們不管軍,但卻把大量統兵權從統兵官手中奪到了制度手中。

隴右五軍十將被視爲管軍,便因爲他們實際上就是不在三衙之內的管軍大將,不只是待遇,他們的職權範圍就是如此。歷史上也正是從這個時代起,三衙的八個管軍大將之位慢慢開始成爲虛銜,三衙的權力向幾支大軍的統兵官下移。這是歷史的自然進程,並不是徐平心血來潮,他不過是讓這種進程帶了自己的色彩,帶上了千年後的管理模式。

讓趙禎覺得欠了徐平一個情的,是沒有想到徐平建議調防河北、河東的,會是他屬下的桑懌和高大全這兩支主力。本來趙禎和呂夷簡只是想從劉兼濟、張亢和曹克明中選一兩人東移,能夠給契丹造成足夠的威懾即可。

在呂夷簡看來,契丹夷狄本性,畏強侮怯,只要把隴右連戰連勝的一兩支大軍移向契丹方向,就足夠嚇住他們。契丹本就是大宋宿敵,哪怕與黨項開戰,河北、河東兩路也一直留有數十萬大軍,防的就是契丹南下。如果覺得不夠,呂夷簡建議建大名府爲北京,示以趙禎將親征,以強碰強,讓耶律宗真死了用大軍來勒索的心思。不是你大軍南下,真惹急了是大宋皇帝要親征,北上收復幽燕,看看這個時候到底是誰怕誰。

畢竟如果與黨項的議和談判破裂,徐平還是要揮師北上,攻韋州,佔興、靈二州,纔可以徹底砍斷党項再起的根基。而且以後不只是党項,隴右還要有足夠的兵力,震懾河湟唃廝囉和河西諸郡。不能夠滅了一個元昊再起來數個元昊,徐平要用兵的地方還很多。

隴右說是五軍,實際上只有桑懌和高大全兩軍是齊裝滿員,其餘三軍只有編制一半左右的兵力。把涇原路的禁軍揀選補入,尚需時日整訓,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桑懌和高大全兩軍東移,徐平的二十萬大軍就一下去了大半戰力,趙禎着實有點感動。

把困難自己扛,儘量讓別人輕鬆,這十幾年來徐平一直如此。現在爲帥一方,還是給了朝廷這個便利。手握桑懌和高大全兩支戰力最強的重兵,呂夷簡說的建都大名,示以親征可就不只是嚇唬契丹了,真逼急了,趙禎還真有這個底氣到大名府走一趟。

當年太祖手中十餘萬禁軍,便虎視四方,混一宇內。趙禎有數十萬禁軍做底,再有桑懌和高大全兩支常勝之師,就與契丹戰於河北也並不那麼害怕。天都山一戰,把党項徹底打殘,現在整個朝廷的戰意已經起來,就連趙禎也覺得北方強敵實際沒那麼可怕。

朝中上上下下,雖然沒有人明着提出來,但都把桑懌和高大全兩人視爲徐平親信。徐平與桑懌相識於微末之時,桑懌發跡也是到徐平之下的邕州爲官,兩人的關係不能不惹人聯想。高大全更不用說,本是徐平家中傭奴,機緣巧合參軍作戰,一路軍功升上來。

徐平一直要用制度來收繳統兵官的權力,但有桑懌和高大全在身邊爲將,就擺脫不了擁兵一方的嫌疑。讓這兩人統兵離開隴右,既是徐平自己避嫌,也是爲這兩人前途考慮。

做這樣的安排,徐平未嘗沒有既然契丹信心滿滿地牽扯進來,那便乾脆拉其下水接着再打一仗的想法。此時的党項已經可以指日可滅,元昊求和只能是一種妄想。他的叛宋已經敗光了党項的信用,天都山一戰又沒了本錢,想和只能是對大宋的乞討。還想端着架子裝模作樣,指望着借契丹之威從宋朝撈一個體面的結局,已經斷無可能。

沒有了党項的威脅,隴右一二十萬整訓完成的大軍將直面契丹,耶律宗真還沒有反應過來將來會是誰擔心會被進攻。軍制改革,一旦不打仗就會困難重重。党項一滅,契丹不出頭,徐平都會用各種藉口出陰山攻契丹的雲、朔等州,他們自己撞上來就怪不得誰。

燕雲十六州,實際上跟徐平從秦州打党項一個道理,攻雲州一樣是似遠實近。只要能夠支撐進攻的兵力,攻雲州比從河北攻幽州容易多了,雲州一下,十六州門戶洞開。

(歷史上慶曆二年,契丹威脅出兵,向宋勒索,呂夷簡反對遷都洛陽,而是主張建都大名府,示仁宗將親征。大名府爲北京,即是從此時起,書中把此事提前了一兩年。)

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68章 交易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21章 舊人第251章 多爭堂除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35章 活字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34章 磨鍊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47章 吃點苦頭第74章 相互利用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70章 早晚會反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97章 試探第236章 新的算學第40章 誰承其後第29章 名人第12章 知己知彼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100章 鑄錢第30章 斥責第102章 幫一把第79章 坐觀成敗第96章 改天換地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98章 民思無邪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53章 查稅第89章 定論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38章 軍法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13章 蠻人第153章 攻城(上)第202章 換相(上)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58章 步步爲營第136章 衝擊宰相府第26章 峰迴路轉第4章 許願第57章 原則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12章 治術(三)第139章 朝爭第10章 新的生意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151章 新市場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37章 階級法第96章 改天換地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89章 搶佔要地第51章 菩薩轉世第46章 收割機第67章 猜測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36章 手舞足蹈第119章夜戰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108章 彎弓射箭第171章 呂夷簡的憂慮第10章 野味第2章 秀秀(上)第102章 人情世故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56章 城狐社鼠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251章 危機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52章 虛開中路第319章 使節第132章 兌水再賣第59章 合謀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2章 父老第102章 人情世故第155章 攻城(下)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77章 訣別第134章 鬧事第53章 萬民雲集第23章 流民第66章 無所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