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步步爲營

一時之間,徐平不可能向其他人解釋清楚這麼複雜的問題,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理解起來本就特別地麻煩。徐平只需要讓他們知道這根鏈條的邏輯,明白這樣的做法可行,獲得他們的支持就可以了。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總會在執行過程中搞清楚。

李覯拿着酒壺沉吟了一會,才道:“也就是說,現錢入戶等,要想不算進戶等裡,便就要把錢存入錢莊。那什麼公司從錢莊裡借貸,錢莊由此坐吃利息。都漕,是不是這樣?”

“不錯,正是如此。還有一點,錢不存入錢莊,直接入股公司也是可以的,一樣不計入戶等當中。只是公司的錢,就不是隨便可以動用的了。要保證這一點,官府必須要掌控住公司裡錢的去向,要有人去查公司的賬目。年後,我便從三司勾院借幾個人來,教本路各州各縣查賬的方子。就是公司的賬,也要按官府定好的規矩來做。”

要讓公司的資金不隨便向個人手裡流動,必須要有制度保證,讓官府能夠監督資金的流動。由此要求官府必須有強大的審計能力,能夠監控整個社會的資金運作。徐平花了一年工夫在三司推行記賬手段的改進和審計手段的變革,到了收穫果實的時候了。

幾個人都低頭沉思,想着徐平所說的這一系列動作的意義和後果,房裡一下子靜了下來,只有火花在通紅的炭上爆開的聲音。

徐平搖了搖頭,夾着羊肉在鍋裡涮着,平靜着自己的心神。

熱的烈酒入肚,酒勁立即散開,很容易讓人興奮。徐平現在就是這樣,腦子裡轉着各種各樣的想法,雖然有點蒙,但思維卻異常地活躍。這樣的狀態,思想可以蹦出很多火花來,但邏輯思維能力下降,也更加容易異想天開。

企業或者就叫公司,再加上銀行,是商品經濟鏈條中關鍵的兩步。由公司代替單個人成爲社會經濟的單元,從而讓人的因素減少,資本更加獨立,可以大大加快商品經濟的腳步。而且實事求是地說,以這個年代的標準,徐平推出的政策並不算激進,最少比歷史上幾十年後的王安石變法緩和得多了。

當時戶等最初改革,地方官府爲了增加中上等戶的數量,專門派出公吏每家每戶去數房樑,去數磚瓦,連一隻雞下多少蛋都要計算。最厲害的時候,甚至家裡的鍋碗瓢盤有幾雙筷子都要做爲資產算進戶等裡。後來由於鬧得太亂,由呂惠卿提出“手實法”,即一切贏利性的固定資產,比如出租的房屋,耕種的的土地,各種磨房和渡船等等,才作爲分戶等的依據。即使如此,也還是不能遏制地方官府的慾望,你算贏利他們便就挑生意最好的一天或者一段時間算,渡船給你算到上面用了幾根釘子,錙銖必較。

宋朝是中國最能對內折騰的朝代,法令經常變更,而且由於中央集權特別強大,會一下子就捅到社會的最底層。雖然執行會變得荒腔走板,但總能強行推行下去。

在三司的時候,中書有呂夷簡牽制,有王曾壓着想平穩不折騰,徐平沒有辦法推行這些政策。現在到了地方,終於找到了突破口。利用戶等重定條例的機會,把社會上沉澱的資金逼出來,加入到即將開始的商品經濟大潮中。

按照律法,儲存現錢本來就違法,只是難於執行,而且沒有太多的意義,地方官府也沒有動力去推行。徐平現在只是給地方官府一個認真執行的理由,把社會上的現錢清查清楚了,便就會增加中上等戶的數量,自己更加容易做事,這跟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

也不用怕這項政策推行下去會導致銅錢從京西路大規模地流出,私自攜帶大量銅錢一樣違法,算是走私。錢法最嚴厲的時候,就連開封城內帶銅錢出城門,超過數量一樣是犯法的,到了天聖年間才正式廢除這項禁令,但各州之間依然不許大量攜帶銅錢。也正是如此,不管什麼原因,出遠門必須把錢換成飛票或者金銀等輕貨,雖然會被收手續費,也只能如此。不僅僅是因爲銅錢難運,更因爲法律就是如此規定。

這個年代,銅錢並不是可以自由流通的貨幣,是有地域限制的,不然西川數路的鐵錢制度早已經崩潰。這些限制,給了徐平推行政策的方便。

李參最先打破沉默:“如此一來,錢入戶等,那民戶私藏現錢便就不違禁了?此事要政事堂下敕令同意才行,我們一路可沒有如此權限。”

徐平笑道:“難得糊塗,有的時候不要把事情算得那麼清楚。我們只要不再受理因爲私藏現錢的案子即可,禁令還是留在那裡。真到了不得不廢的那一天,自然而然就會從法令裡廢掉,政事堂說不定會主動下敕令呢。”

這話一出口,其他人都一起笑了起來,知道徐平是在打馬虎眼,本路的改革先推行下去。跟法令違背的政策,只是從執行方面下手,而不直接去廢除法令。這樣一來,地方州縣便就有了靈活性,也不會因爲法令變更而引起大的動盪,最主要是避免來自朝廷的阻力。

官場上做事本來就是這樣,怎麼可能完全按照律法來?就是按律法,怎麼解釋,怎麼去執行,歷年的詔書和敕令還有衝突呢。官員如果能力和經驗不足,會被公吏左右。胥吏地位那麼低,怎麼做到的?便就是在按例行事的時候,專門揀他們希望的條例出來,看你不順眼了便就揀根本做不到的條例,官員對條例不熟根本沒有辦法。

先易後難,從實事做起,用事實去說話,是徐平的基本原則。最好能夠先不要動現有的法令,等動社會發展到那一步,水到渠成,自然會有人去推動。自己掌握大局,何必去做這種容易引反彈的事情呢?

第190章 新的機遇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25章 官場浮沉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23章 出書第125章 歸正人第59章 掃雪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203章 換相(中)第316章 大火第13章 糉子第66章 無所建明第35章 食物和酒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101章 抽血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137章 怒罵御史第187章 包拯第195章 荒蕪的土地第194章 立場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54章 邕州舊部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39章 按律當斬第76章 血染清江水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55章 晏殊之論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9章 科舉冤家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16章 越次入對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36章 釀酒第65章 智雲法師第47章 法外之地第134章 救星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35章 災民第210章 狄青第67章 猜測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236章 堵截第67章 海外琉璃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18章 事情鬧大第72章 三個關節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39章 待以客禮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140章 先聲第22章 兩個小孩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14章 心經第130章 瘋狂時代(一)第47章 應對第154章 結硬寨,打呆仗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23章 蔡襄之錯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105章 先生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6章 買書第12章 空調第152章 渡河第92章 餘波未了第129章 新場務第57章 千里西來第195章 荒蕪的土地第36章 折騰契丹第154章 好借好還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67章 海外琉璃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50章 防秋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73章 夜對第97章 黃金彪的難處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1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