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六)

bookmark

將鐵路系統歸於一個衙門來管理。

這件事韓岡已經考慮很久了,只是之前還不能拿上臺面。

軌道如今還不長,但日後少不了上萬裡,之前建得雞零狗碎,東一條、西一條,沒必要多費心思。但如今京泗鐵路貫通,京洛鐵路也通車在即,正常來說也該出臺一個管理辦法來。總不能再隨便丟給轉運司,發運司,甚至經過的當地州縣。政出多頭,必然是有難事時,相互推諉,有功勞時,相互競爭。全部歸於一個衙門,最好管理。

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像現在一樣,幾個衙門各管一攤,鐵路內部的財稅利益就不好分配。別的事小,這件事當真是重,與其等到日後人人都想插上一腳,將鐵路弄得烏煙瘴氣,還不如先行將制度給確定下來,免得他人伸手。

讓沈括以參知政事的身份來主持鐵路,也正是遵循了這個心思。偌大的一個衙門,只有宰輔一級纔有資格控制住。

韓岡在宗澤走後,想了一陣這件事,忽而笑了起來。

專掌某一司職的宰輔,說起來也跟後世一樣,官僚制度這東西,不論職位變得如何,本質上還是差不多的。

只是類同於鐵路警察的軍隊,至少三四十個指揮,人數如此之衆,終究還是有些犯忌諱。可若是政出多門,或是兵力不足,對於鐵路的安全保護就是個災難。

鐵軌,除非是自家造反,拿去打造兵甲,只要是爲了賺錢而偷竊,沒有哪家的鐵匠敢收購這等要命,倒是枕木,破壞軌道的罪行中,還是以此事最多。但找理由的時候,還是以鋼軌爲由更好一些。韓岡微又自得的想着,其實以他的權勢,想要將此事通過,也不過一個說得過去的藉口。

有宗澤來提出此事,就不用多想了,韓岡很乾脆的放下了這件事。等到此事解決,這位狀元郎,也該放出去歷練一下了。

看看時間將近散衙,韓岡無心再去批閱永遠解決不完的公文,喚人上來將涼湯換了,又考慮起鐵路的事了。

不論自己將鐵路總理衙門的架子搭得多好,沒有足夠數量的鐵路,便依然是個笑話。

已經成型的京泗、並代,即將完工的京洛,加起來也撐不起一個宰輔手中的應有的權力,也容不下數萬守衛大軍。

現在韓岡已經在規劃京洛鐵路向東西延伸的計劃。出洛陽、過潼關後的鐵路軌道,經過長安,一直到鳳翔府的寶雞,都還算好鋪設,但再向西去,難度就大了不少。

韓岡很想修一條自海東密州到河西蘭州,再到河西走廊西部玉門關的鐵路,一條橫貫中國腹地東西的大動脈。這個願望,近期做不到,但二三十年後,韓岡相信自己能夠有很大機會看得到。

至於自玉門關至伊州,僅僅是星星峽那一段,韓岡就不抱希望了。穿越河西走廊的鐵路軌道最終也只能停在玉門關處,將甘涼路的軍事防區連成一線,成爲中國本土的西大門,同時也能儘可能快的支持西域的同胞,便已經是完成所有的任務了。

蘭州西去,直至將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都納入鐵路的運輸之內,韓岡就不指望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條鐵路能夠修成。

進入西域的第一關口星星峽就不說了,哈密附近的大風也是,後世的新聞上時常能聽見百里風區的這個名詞,如今在西域道上也同樣有名,哈密附近最大的一間驛站,便名爲避風驛。千年後的鐵路車廂都能給吹翻,如今要是修了鐵路軌道,保不準連路基也給吹翻。

在那裡修建鐵路的成本也太高,暫時只能用大規模的車隊來運輸。增加當地漢人人口,屯墾西域的工作一直在進行中,關西百姓有靈武之地可以移民,從絕對人數上並不稀少,而河北、河東、甚至京畿的百姓,想去代州也只要一句話,這兩年,當初戰亂造成的缺口也幾乎快要填補起來了,甚至原本屬於遼地的神武軍,也有了上千人戶。

只是想讓人去西域就難了。如今但凡作奸犯科,只要過了杖責,不到十惡,全都是發配,靠南方的去嶺南,北方的去西域,只是這樣還是遠遠不夠。想要將數百年的歷史縮短到區區十載,這不是單純依靠努力就能做到的。

操心的事實在太多啊。

目標,現狀,各色事務交織在一起,便變成了讓韓岡也不得不望而生畏的繁重工作。

縱是獨相,下面也還有參知政事來分擔事務,沒有說公廨裡就只有一個人來。蘇頌年紀大了,懶怠理事,韓岡可是獨力支撐朝政很有一段時間了。

幾日後的廷推,不光是爲了爭權奪利,是政事堂真得進人了,只要是想做事的,他絕對的歡迎。

單純做一個宰相對韓岡來說並非難事,但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又怎麼不去操心?只是相較於總是重複再重複的公事,還是自傢俬活更有意義一點。

放衙的鼓聲傳進耳中,韓岡迫不及待地起身,儘管回府之後還要操心公事,但總比在衙署中鬆快許多。而且還能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

走出門來,只覺得空氣都舒適了幾分。

韓岡心道,再這樣下去,自己也得要變得怠政了,見到公文就頭疼,可不是要變成蘇頌一般了?嗯……還有太后。

……

李格非剛剛進門,就收到了太后派王中正出京去體量軌道工役的消息。

打發了報信的小吏,一一向同僚打着招呼,李格非往自己的公廳走過去的時候,頭腦之中一如狂風般急速旋轉。

趕在廷推之前,派人去查沈括的底,太后是不是在暗示什麼?

不用說,這一消息傳開,整個朝堂肯定都要轟動了。

沈括這是要在兩府的大門前輸上幾次才甘休?

難怪方纔在路上看見沈括過去的時候,他的臉色那麼難看。

也不知道韓岡會怎麼做?

硬頂着太后,繼續推薦沈括?還是再一次承認現實?

想是這般想,李格非也只存了一點看熱鬧的心思,無論如何他不會去趟渾水的。

不過他能夠確定,臺中絕對會有人趁機上書,攻劾沈括、甚至他背後的韓岡——這世上,總是不會缺乏想要希合上意的“聰明人”。

方纔他一路走過來,已經感覺到臺中的氣候不一樣了。那種隱藏在陰暗下的浮躁,隱藏在每句話中的興奮,隱藏在一舉一動之中的激動,都在說,機會到了。

有人心思活泛,也有人老成持重,但御史臺中沒有人不對這幾年太過平靜的朝堂膩煩透頂。他們是御史,如驚雷般亮相於朝堂的精彩,纔是屬於他們的天地。可明明兩相對立,卻始終維繫着和平局面的兩府,像一重壓到頭頂的山巒,不給人任何透一透氣的機會。沒人不想打破這個局面,太多前輩的成功,在誘惑着他們。

李格非也不例外。

可他們也不想想,要是韓岡連這點風浪都撐不住的話,還能夠坐在現在位置上嗎?

與其想從韓岡身上撈聲望,還不如多揣摩一下太后與官家的關係。

太后會不會在天子大婚之後還政,這件事讓李格非躑躅許久,雖說還有幾年的時間,可又不是七老八十隻待致仕的耆老,正當壯年的李格非怎麼會沒有向上繼續走的心思?現在不想想幾年後的事,日後又怎麼抓住那一閃即逝的機會,做出合格的應對?

前幾日,從相州來的那人對自己說的話,李格非依然記憶猶新,每每想起,心肝依然要顫上幾下。

“太后與章獻不同。”

低沉而壓抑的聲音,透着凌厲的寒意。

章獻明肅皇后權欲很重,而且在真宗晚年開始,便幫着真宗處理朝政,就跟武后當年輔助眼疾的唐高宗一般。歷來穿着天子服去太廟的女子,除了武后,就只有章獻明肅。相比起武后來,也只差了一個皇帝的名號。

而當今太后剛剛垂簾,直到宮變之後的一段時間,她還是很勤政的。兢兢業業,日理萬機。但自從氣學一脈掌握政事堂,與新黨對掌文武大政之後的幾年間,天下太平無事,人口日漸增多,財計平穩上漲。邊州無軍情,國中無變亂,朝中有賢相主持,地方又多忠勤王事,莫說是太后這女流之輩,便是如仁宗那樣的賢君,也免不了開始怠政。

這一年多來,太后一直疏怠政事,早朝也變成了五日一登朝,基本上就是硃筆批個準字,如果是直送御前的章疏,也肯定直接轉給兩府。當初韓岡勸太后好歹多看一看奏章,過後沒幾天,太后就把李南公做三司使給否了,韓岡之後照舊還勸,卻也沒有之前那般苦口婆心了。也多虧了西南戰事爆發,太后這才又重新開始認真地去看奏章。

在這個節骨眼上,太后偏偏要去跟韓相公過不去,誰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說不定就是要讓韓相公難堪,才使得沈括遭了池魚之殃。

太后會不會最終收回自己的決定,或是再設法彌補韓岡,或是乾脆與韓岡翻臉,李格非不知道,但他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

遠遠不是!

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六)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七)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九)第二百七十六章 長風(十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一)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八)第二百零七章 變故(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二)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一百八十三章 變遷(十)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一)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一)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九)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三)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八)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五)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二)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一)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五)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下)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一)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三)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三)第二百二十五章 變故(二十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九)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議(十四)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一十章 廟堂(一)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一)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中)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六)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四)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三)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三)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二)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四)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八)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一十七章 廟堂(八)第三百二十五章 反擊(中)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下)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變故(十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四)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中)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下)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