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中)

韓岡放的狠話,讓馮從義聽得很舒服,就該這樣對付那些心肝肺都黑掉的傢伙。

別看他下江南時與之稱兄道弟,但掉過臉後,馮從義可恨不得他們全都傾家蕩產。

“僅僅是報紙還不夠,”馮從義說道,“小說中要寫,讓那些說書人來幫忙宣傳,還有雜劇劇本,讓人把那些黑心商人的嘴臉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

韓岡笑道:“那樣的話,他們可就要成了過街的老鼠了。”

“正是要過街老鼠纔好。走偏門的若是能夠大發橫財,那哪個人還會老老實實地去做正行?啊……”馮從義看了看韓岡,連忙補充,“當然,不能耽擱到推動工業發展的大事。”

韓岡點點頭,他推動工業發展的心意不會動搖,“個人的武勇在軍陣面前毫無用處,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在機器生產面前,同樣無法立足。此乃天下大勢,洪水來勢,誰能逆流而上?”

“莫說小農,就是過去的機械,在更新式的機器前,也一樣無法站住腳。”馮從義垂下眼簾,對韓岡道:“小弟在城東的那間宅子,去年開了一家磨坊,從早吵到晚。小弟那外室鬧了幾次,小弟磨不過,想出錢讓磨坊的東家搬個家,但他就是不肯搬,多一倍錢買他的房子也不幹。仗勢欺人,就是給哥哥你臉上抹黑。近處另開間磨坊,用低價將他擠走,又感覺太虧了,我是拿他沒辦法。”

“現在有辦法了?”

“當然是搶先拿到蒸汽機,開蒸汽磨坊擠垮他!”

昔年汴河上還有水力磨坊的時候,利用汴河時有時無的水力,都能年賺十萬貫。整個東京的酒樓正店,都是汴水磨坊來碾米磨面,而不是店裡自己磨。

自從軍器監的鐵器製造取代了水力磨坊,無論是風力磨坊還是畜力磨坊,都比不上水力磨坊的使用方便。

但如今有了蒸汽機——按韓岡的說法是功率強大,成本低廉,隨處可用——只要一臺蒸汽機,加上碾米磨面的磨,光是碾米磨面一項,就能讓京師所有磨坊關張大吉。

而水力磨坊,看着比蒸汽機能省下柴火錢,但那先得有錢買下汴河兩邊的貴价地,還得讓朝廷同意出借汴河水力——這成本,可是要遠遠超過煤炭的價格。

蒸汽機只要能夠投入實用,與之配套的碾米機和磨面機則很容易就能設計出來。有厚利在前,又可以借鑑水力、風力的機器,當然不會慢。

真要給馮從義搶先開了蒸汽磨坊,不僅他外室旁邊的磨坊,京師其他磨坊都要關門了。

“其實,”韓岡聽了之後,就說道,“你讓幾家店用他家的磨,做上一年生意,再請他上門做客,好生相商,再給他提供一個大一倍的好鋪面,跟他合夥做磨坊買賣,他怎麼會不搬家?”

“這還真是好主意。”馮從義鼓掌讚歎,可從他的表情上看,卻沒有太多驚訝,應該是早已想到過的,“要是江南那些黑心的傢伙,都跟哥哥你一般仁義,喜歡雙贏,就沒有這一次的事了。”

韓岡搖搖頭,“難哦。”

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範圍,這是資本家的特點。爲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家能吊死自己的繩子都能賣給敵人。

真要說起來,兩浙絲廠廠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韓岡前世的世界曾經出現過的。他們不做,自然會有人做。

遲早雍秦商會中會有人覺得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從工人身上盤剝一點好處,可以得到更大的利潤。只要不給韓岡發覺,暗地裡做一做也沒什麼。

現在之所以還沒有,完全是因爲現在的利潤還足夠多。而棉紡工廠的工廠主們現在還覺得爲了一點錢,卻冒着失去了韓岡信任的風險,未免有些不值得。

但韓岡都不敢冒險去考驗人性,只能想着日後拿江南的絲廠廠主們,殺雞給猴兒看。

“江南的絲廠就看他們怎麼做吧,是生是死,全看他們自己。”韓岡說道。

“一切都是貪心的緣故,即是走上死路,也是他們自找。河北絲廠就沒那麼貪心,工人雖苦,可也沒有鬧到那步田地……這北人和南人,還真就是有差別。”

如此充滿地域歧視的發言,讓韓岡失聲笑了起來,“那是因爲河北不適合養多季蠶,只開一季工,想盤剝也盤剝不了多少,百姓受損也不重。要是氣候跟江南一樣,看他們怎麼做?糊弄外面的說法,你不要自己也上當。”

馮從義不好意思地笑了兩聲,又有幾分不服氣地說道,“其實還是有些差別的。”

韓岡道:“要是西域辦起棉紡廠,你看王景聖會怎麼做。”

王舜臣駐屯西域,早就開始種植棉田。這些年,他佔據了天山腳下的幾處大綠洲,通過暗渠將天山上的雪水引下來。糧田不提,僅僅是開墾出來的棉田,就已經超過七百頃。這已經相當於關西、隴西棉田總數的十分之一。

“幸好他沒想着要做。”馮從義慶幸道,“這要做了,西域都給他禍害了。”

王舜臣在隴西就有產業,棉紡工廠也有他一家,還沒想着要利用這些屬於官產和移民所有的棉田來紡紗織布。北庭、西域兩大都護府也有官員曾提議過,由朝廷開辦棉紡工廠,由此提供軍需,並賺取軍費。但韓岡就在中書,輕而易舉地就以與民爭利的名義給否決了。

“也是可惜,西域的棉花運不出來,否則棉布的產量還能增加。”

“關西那邊是怎麼傳的?黑風驛一年只刮一場風,從正月初一刮到臘月三十,狂風一起,磨盤大的石頭都滿地滾,鐵做的車廂都能給吹翻掉,修了鐵路也沒用。”

西域、隴西,相隔四千裡地,而且中間還要經過幾處整日狂風的荒漠。因而七百頃棉田的出產,基本上都是做成了冬衣冬被。一來棉花從西域運到關西不容易,運費遠遠高於成本。二來,西域也的確正需要這些填充料,比起羊毛,比起絲綿,單純的棉花的價格當真不高。

“等到王景聖將黑汗國解決了,工廠需要煤和鐵,也不能缺水,伊犁河谷是最合適設立工廠的地方。”

“太遠了,都管不到。”

“也不一定要管,日後自然有辦法。”韓岡說道。

“就是移民也太遠了,比起西域,願意去兩廣、雲南的還多一點。朝廷宣傳兩廣、雲南太多了。”

朝廷一直在鼓動移民,尤其是在報紙上是經年累月、連篇累牘,都在宣傳移民,韓岡改革科舉,新增的秀才、舉人,都有朝廷核發的荒田證。只要移民,上百畝土地輕而易舉到手。

江南在一千年前是什麼樣?兩千年前又是什麼樣?不是無數先民持續上千年的辛勤墾殖,怎麼會有如今的魚米之鄉?

從“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的“島夷卉服、厥篚織貝”之地,到唐時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揚州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既然大禹時土地卑溼的江淮之地,能變成如今的勝地樂土,既然至隋唐時,亦只有寥寥數縣的福建,能變成人文薈萃之地,那或雨水豐沛,或氣候宜人的兩廣、雲南,當然也能成爲下一個江南,下一個福建。

朝廷持續不斷地如此宣傳,不斷地爲之鼓動呼籲,移民邊疆的規模自是越來越大,雖不能說車水馬龍,但數量上,主動移民的家庭,每年都超過五千戶。理所當然的,願主動前往西域的最少,都沒超過三位數過,而且都是被判流配西域,遇赦不得歸的犯人的家屬。

“王景聖手下的軍隊,幾乎都已在西域安家,娶了當地的婦人。過些年,朝廷再遣軍去西域。只要娶了妻、生了子、分了地,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安心住下來的。”

“能多派些就最好了。”馮從義一向支持開發西域,他又笑着說道,“上一次是西軍,下一回該輪到京營了。”

“那得看情況了。”韓岡一句帶過,“絲廠的事,你幫我多留意,過兩年,朝廷就準備不再納絹,而改納錢了。”

馮從義精神一振,連忙問道,“朝廷打算髮行多少銀錢?”

“今年是兩百萬貫。”

馮從義心裡算了一下,點頭道,“那差不多就沒問題了。”

絲絹在大宋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爲絲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貨幣的作用。朝廷的封樁庫中,很大一部分存放的是絹帛,而不是錢幣。

在過去,由於銅錢鐵錢太過沉重的緣故,並不方便商人們帶着走南闖北,所以質輕價高、易於攜帶的絲絹,就成了買賣時的貨幣,被稱爲輕貨。

現在朝廷鑄造大小銀錢,價值、面值皆高,就是用來跟絲絹爭奪高值貨幣的市場。

這兩年,通過各種途徑,流入大宋的白銀數以百萬兩。朝廷現在能輕易地拿出一百多萬兩來製造銀幣將納絹改爲納錢,奪取綢緞的貨幣價值,也就成爲了可能。

一旦朝廷在收稅時,將納絹改爲納錢,對各地絲廠都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過去,他們可以直接拿着絲絹去付賬,去繳稅,去購買其他商品,一時間花不出去,存在庫房中也不用擔心。但一旦稅改,絲絹賣不出去,那就是要賠光棺材本了。

“但朝野必有異論。”

“不用擔心,這樣可以減少折變,是善民之政,沒人能反對。”

百姓繳納兩稅,有交錢,有交糧,還有納絹的,只要官府需要,各地的特產都可以作爲徵收對象。

地方上的官吏,就借了這種混亂的稅收模式,在徵稅的時候,隨意地將繳納上來的錢糧絹帛,折換成等值的其他稅品。

交錢的折換成糧食,交糧食的折換成絹,交絹的折換成錢,在折換過程中,折換的比價則掌握在稅吏們的手中,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牟利的工具。只折變一次,算是極有良心了,一般都要折變兩三次,將稅額上浮一半以上,多的甚至能有五六次,轉了一圈重新回到原本要交物品上,變成了原來的兩三倍。

對於這一殘民之法,一直以來,朝堂上都有不少人提出要改正。但他們的呼籲,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折變之法,本是自五代傳承下來,大宋立國又有百年,利益早已盤根錯節,在朝廷徵稅上得利豐厚的地方大族不在少數。在他們都反對的情況下怎麼廢除?

何況朝廷每年下撥官員和軍中的俸祿,很大一部分都是實物。糧食、絹帛、布匹不說,填充冬衣用的絲綿,取暖用的薪炭,都是稅收的一部分。

如果朝廷廢除徵收實物稅,那這折變的問題就可輕易解決。剩下的,就是怎麼壓制住來自下層官吏的反對聲。

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一)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一)第一十章 廟堂(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下)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四)第四十五章 南北(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一)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七)第五十六章 南北(十六)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下)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八)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三)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五)第二百四十章 新議(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一十章 廟堂(一)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五)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四)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十)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下)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一)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下)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二)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一)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二)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二)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五)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變故(三十一)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一)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一)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下)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十)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中)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八)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七)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九)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撲朔(下)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八)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八)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九)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九)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行(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八)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箭(四)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五)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三)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長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