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長風(三)

bookmark

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王寀的話,韓鍾深以爲然。

但王寀的擔憂,韓鍾卻不以爲然。

按他父親韓岡的說法,蕭牆之內,從來都不會沒有矛盾。

外部有矛盾,內部有矛盾,最終只看哪個矛盾更大,更迫在眉睫。首先解決主要矛盾,這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如果弄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那鐵定會鑄下大錯。

以如今中國之大,中國之強,內憂自然遠大於外患。

中國周圍,不是藩屬,就是羈縻附庸,稍有點聲氣的黑汗垂死待斃,爲患百年的契丹苟延殘喘。

要說矛盾,肯定是內部更加尖銳。

所以王寀的擔憂,無謂,且毫無意義。問題一直都是存在的,人人都知道這一點,關鍵在於解決,而不是指出。

而王寀卻像是絕大多數讀書人一樣,看得見問題,卻給不出一個有用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送走了王寀,公廳內恢復了平靜。詳檢官公廳外的走廊上,腳步聲時時響起。樞密院主樓內,官吏奔走往來,日以繼夜。

都堂荷天下之重,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每一天,都堂都要收到數以千計的文函、申狀、奏表,都要批覆下達同樣數量的堂貼、札子。

韓鍾詳檢官的一天,平均要親自處理四百件以上的文件,加上他手底下的官吏,輕而易舉就破千數。

每一份公文的背後,都交織着矛盾、爭執、妥協、交換,滿滿的都是利益。

而只要保證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麼天下必至太平。

帝黨潛伏窺伺,朝堂看似平靜,卻暗波重重,可只要天下安靖,百姓不驚,朝堂上就翻不出浪來。

但是,難點就在這裡。

韓鍾曾經聽他父親說過,人的需求有五級,最下三級是溫飽、安全和人情,對升斗小民,只要滿足這三條就足夠了——吃飽穿暖,太平無賊,家中和睦,閒暇時可以看看球賽馬賽,與友人一起喝酒聊天,如此足矣。

但就執政者而言,最難滿足的就是這一事。天下百姓人數億萬,再小的需求,配上如此多的數量,都會變成宛如天上星辰般龐大的數字。故而天下大治,非聖賢不可爲也。

雖然秉政的章相公是開國以來數得着的名相,但要達到聖賢的等級,感覺還差上不少呢。

韓鐘身處中樞之地,所見所聞,對天下局勢,比常人更加了然。

中原兼併成風,自耕農失地越發嚴重。南洋稻米,關西布匹,如潮水般涌入市場,舊日中原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被徹底打破。

僅是京畿,三年以來,因各種變故,外遷實邊的京籍百姓就多達兩萬,已經超過京府總戶口的百分之一了,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

沒有了自己的土地,只能給人做佃農。但自從蓄養牲畜成本大幅下降,各色耕作收割的農具機器普及之後,就是上門做佃農人家也不要。

要是有能照料牲畜,能保養農具、機器的手藝就罷了,什麼都沒有,就只知道揮鋤頭出力氣的村漢,如今哪裡都吃不開。

幾個僱工加上幾頭牲畜或機器就能把田地照料好,還要分給七八家人去種?縱橫阡陌佔去的土地虧不虧?田主奪佃引發的人命官司,這幾年便不絕於耳。農民羣聚鬧事,甚至揭竿而起的都不少見。

雖說還比不上舊年的魔教之亂,並沒有出現能夠攻打州縣的大股賊寇,可各地上報的盜賊消息,以及出剿後的捷報,韓鐘的案頭上,天天都能看到。這邊一兩個,那邊三五個,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年就有三五百人了——這只是開封府。

京畿之外,中原各路,因貧而無產而被迫遷移的百姓少說也有幾百萬人。以至於各種原因被抓、最終發配煙瘴地的賊人,年年破萬。

說實話,這麼多無業百姓,放在前朝,甚至二三十年前,便少不了一場席捲數路的大亂。

怎麼辦?

韓鍾聽到的教誨是:內部矛盾,外部解決。

就像是高壓鍋爐,必須裝一個減壓閥,給超過鍋爐壓力限度的蒸汽一個安全的去處。

過去各地無業流民是去隴右,去西域,去雲南,去南洋,如今更能去日本,去涿州,去大同,日後還能去幽燕、雲中、遼東、高麗。

總之,就是移民。

如今按照都堂的規定,各州各縣每半年一起,都要上報沒有產業的戶口名單,如果沒有三等以上戶具結作保,就必須每月到衙門登記,直到其找到差事有人擔保,或者主動申請移民。前往各地的移民,由朝廷安排去向及路途上的飲食,還有落腳地的房屋、田地、種子和農具,移民只需簽字畫押,然後用上十年的時間,還清身上的欠債。

這一套手段,是十幾二十年來,不斷完善的。客觀證明,效果還不錯。西域十七城,平均每座城池,都有了上千戶口,新得的河中之地,已經有上萬戶遷移過去。遠離中土的西域已是如此,稍近處如雲南,南洋,更是年年都有萬戶以上的移民。

人口外流如此嚴重,情理中州縣戶口必然大幅減少,親民官磨勘考績能不拿下等就是背後有人了。可實際上閏年造冊時一查,各州縣的戶口幾乎都是有增無減。

醫療水平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增加,幼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便因此不斷增長,而且是十二三年就翻上一番。只要學過數學,就知道這樣的增長率有多麼可怕。

韓鍾聽父親說過,國中人均壽命的增長是有極限的,而且很快就會到頂。天下黎庶能夠享受到的醫療水平有限,京中官戶的平均壽命能達到六十以上,而百姓們最多也只能將人均壽命拉到五十歲。

最終中國本土的人口大概會落到四億上下——這是自然學會內部的數據。

相當於現在兩倍,是二十年前的四倍!

人口,土地,糧食。

這纔是國內真正的矛盾。

至於民黨、帝黨,匡計宋室,誅奸扶正,只會是矛盾爆發的引線,絕不會是主因。

所以最近發到韓鍾手邊的上下文函,日常庶務之外,說得就只有一件事——開拓!開拓!還是開拓!

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六)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七)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三)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七)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六)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八)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六)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十一)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上)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變遷(八)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飛信(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三)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八)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上)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十)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中)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一)第六十六章 宴火(八)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中)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絕後患(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四)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一)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二)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一十章 廟堂(一)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下)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一)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中)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下)第四十八章 南北(八)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七)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上)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二十二章 聲入雲霄息烽煙(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八)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七)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二)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一百八十章 變遷(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二)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中)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上)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