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長風(五)

bookmark

既然是看重,遊師雄就不會將韓鍾約束在都堂中。

儘管對於絕大多數有心上進的官員來說,這裡是夢寐以求的青雲之階,若得一宰輔垂青,便是飛黃騰達的開始。

可在韓鍾這等有着足夠才幹又嚮往挑戰的年輕人而言,最危險最激烈的位置,纔是他們施展才華的地方。

圈養在中樞,不是看重,而是養豬。

韓鍾今天的態度,已經說明他想要去更危險的地方建功立業。

遊師雄就是從兵鋒中爭出一頭地,韓鐘的父親更是從征戰中起家,看到子侄輩不失父輩氣概,不願坐享恩澤,對此,遊師雄只有欣慰,只有勉勵。

但是,遊師雄的觀點只屬於他個人,樞密院中,有人跟他截然相反。

“子鈞去河東?這是韓玉昆的意思?”同一座小樓內的另一間房間,張璪一聽遊師雄提起,便用陡然變調的聲音質問着。

一些重要議題的都堂會議前,樞密院內部一般會先開個小會,協調一下內部的意見。韓岡離任之後,章惇一家獨大,李承之毫無拮抗之力,銓選、升黜、度支,兩年不到的時間,就陸續被章惇掌握在手中。至於黃裳,常與章惇爭執,只是沒用,近來都堂內說話都沒人聽,連存在感都沒有了——世間流言,就說是“黃公嘵嘵,李公諾諾”,一個吵吵嚷嚷,另一個唯唯諾諾,卻是什麼用都沒有。

他們能掌握的,就只是韓岡離開時,所劃下的底線,而那還是遠在關西的韓岡,用他手中的力量所背書的結果。

章惇強勢如此,西府諸公自然而然就會有合力相抗的趨勢和需求。但這並不意味着西府當真能夠團結一心,與章惇鬥到底。

熊本在河東吃了大虧,更加依附章惇,藉此保住了自己在西府內的位置。有他在,樞密院就無法握成一個拳頭一致對外。

這種情況下,樞密院內部中堅層的官員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樞密們的權力多寡,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他們體現出來的。掌握了詳檢房的韓鍾,就處在極關鍵的節點上。有他在,就能徹底孤立熊本。

不過,這也因爲他是“韓鍾”!換做其他人擔任詳檢官,即使立場與韓鐘相同,徹頭徹尾站在西府熊本外的其他成員一邊,沒有韓鐘的身份,能發揮出的作用大概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只從自身地位的角度來考慮,張璪也不希望韓鍾就此離職。

就算是韓岡親自爲他兒子做的安排,張璪也要問個究竟。

他在樞密院十年了,韓岡離任後,完全可以進入中書門下做宰相。當時是與韓岡定下了盟約,又想着與其到東府受章惇的鳥氣,還不如在西府裡稱大。

就算東西府如今以都堂爲一體,軍國重事皆會商,但東西兩府的職權範圍還是分得很清楚的。要是在西府還要受章惇欺壓,還不如去做個閒散宰相,回家養老去。

“玉昆說過,若有機會,可讓他家二哥多歷練歷練。”

遊師雄想起韓岡當初離京託付自己時的神情,就有些想笑,父子天性,縱聖賢亦難免,不過當遊師雄問起韓岡,有事需韓鍾奔赴兵兇戰危的地方該如何,韓岡的回答是“爲國事,無妨。”

“河東缺人啊。”遊師雄強調道,“秦琬說過很多次了,韓鍾也請求過很多次了。”

如果當真是九死一生的去處,遊師雄肯定不會推薦韓鍾,可如果只是要冒點風險,別人能去,韓鍾也能去。

再說,以韓鐘的才幹,以及他出馬後,必然會隨行的那些精銳的家丁護衛,遊師雄在京中找不出更好的人選了。

張璪瞪着遊師雄好一會兒,皺着眉頭說,“河東再缺人,也不會只缺一韓鍾。要歷練,樞密院中也足夠他歷練了。”

河東的確缺人,但並非缺韓鍾。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天下那麼大,哪裡找不到能夠替代的人選?韓鍾雖然出衆,可也不是他父親和外祖那等“安石不出,奈蒼生何”的人物。而西府之中,倒是須臾離他不得。韓岡剛走的時候還好,這半年來,張璪過得着實憋屈。

遊師雄一時默然,張璪見狀,又低聲相勸,“你師弟安坐長安倒也罷了,可這一回連兒子都不要了,何至於此?”

“有王舜臣看顧,何來不要之說?”

“有主帥看顧又如何?兵兇戰危,從沒萬全之說。北虜在日本駐兵何其之少,王師遠征時,京師中戲稱是‘近日登萊殊乏軍用,且發三軍,就食東瀛’,楊從先和向良都說‘剋期三月而還’,最後怎麼樣,王師橫掃東瀛,就是在遼艦偷襲之後,也只死了兩百多,可其中就有一個章衙內。那還是沒有援軍的日本,想想到了北虜本土上,遼主一聲令下,上百萬兵馬隨時來援,王舜臣自身亦難保,何論韓鍾。”

說得口乾,張璪抿了一口茶水,對遊師雄苦口婆心,“北虜入寇,遣嫡子迎兵鋒,若論公而無私,已經沒人能說玉昆不是,何必讓子鈞再蹈險地?”

張璪的想法,遊師雄一清二楚。

因爲他的出身,韓鍾在中樞裡所能起到的作用,遠勝過一位議政,接近於宰輔。張璪要應付咄咄逼人的章惇,幫手永不嫌少。

“北討在即,章相獨攬大權已成定局。”遊師雄提醒張璪正視現實。

議政會議已經通過了北討之議,章惇順理成章地就利用各種準備工作,把西府逼到了牆角底。這一現狀,張璪都改變不了,何況韓鍾?

遊師雄早認清了現實,只是沒有拖章惇後腿的打算。中國與北虜幾百年的恩怨,還是早一點畫上休止符比較好。

“說得好輕鬆,章惇獨攬大權已成定局。想一想,到時候,章相公威福自用,賞罰由己。韓子鈞立下再多的功勞,章惇一句話就能給抹去……”

“如果章子厚是這種人,我們也只能束手待斃。”遊師雄攤手,“爭是爭不過。不過……”語氣忽然一變,“三數年內,國中必有一場大亂。當軸焦頭爛額,可沒時間顧忌其餘。”

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四)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八)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四)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上)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一)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一)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梳理(十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八)第一百七十章 暗潮(五)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八)第一百二十三章 撲朔(中)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二)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下)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梳理(二十三)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下)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二)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上)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議(十四)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下)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三)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二)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八)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六)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下)第二十七章 虛實(七)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下)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三)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九)第六十七章 宴火(九)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一)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中)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十)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四)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二)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三)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中)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七)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上)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下)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六)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五)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五十六章 南北(十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火(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三)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梳理(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九)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六)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