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

八郡三萬將士見康威頭戴銀龍沖天冠,身披鎖子甲白袍,雙目靈眸,氣宇軒昂,其聲有如驚天霹靂,奮燃之志,百分雄心膽魄,猶如戰神,令三萬軍卒震容。

話畢良久,一身披暗紅甲冑,大眼濃眉的魁梧壯漢馭黑馬而出,舉長斧蔑視,對康威啐沫一吐,譏笑言:“吾乃大別郡將尉腓力遜,手之開山斧,重有一百三十斤,殺汝此小雞,何須勞師動衆,現就取汝狗命!”

腓力遜原是江湖武莽之徒,力大之故,習得大力鋼筋十八斧之二三流武技,其心高氣盛,又爲爭頭功,言畢,馭馬持長斧砍向康威,決計一招豎劈康威這狂妄小子爲兩半血肉。

康威不言,凝目正視,馭白馬出,槍起,一刺如電閃,搶得先機,腓力遜揮斧豎劈不成,格擋橫劈,康威轉身一避,紅槍自下往上斜挑,速度之快,力道之大,令人咂舌,僅一照面,腓力遜甲冑散裂,軀體炸血,臉面血涌,嗚呼一聲吶痛,身心不穩,從黑馬上栽落地面,身體一涼,成了亡人。

康威哈哈一笑:“汝僅此技末,不自量力!”斜揮丈紅銀槍,槍頭有血,血在光下映襯的格外顯眼,震懾人心。

八郡三萬軍士震動,見康威如同白衣天神降臨,八郡之主發聲穩人軍心,浮樑郡雙將王大一、王小二揮馬出戰,康威揮槍迅猛,一挑二,二人落馬,俱亡。

康威赤膽雄心,振聲高呼:“還有誰,來一戰!”

八郡郡主見勸言不降,鉅額金銀賞,又出數十將士,康威大戰一時辰,武力值爆滿,皆讓敵將伏屍白馬蹄下。

八郡三萬軍士面面相覷,皆無聲響,自知單挑難敵,暗思此子可謂天人也!

又約莫一刻,康威見無人應答,仰天大笑,便騎白馬入皇臺城南門,速回板山坪鎮,與軍民匯合,不理敵慫軍,也不與敵大部隊正面對戰,徒耗氣力免入圈套。

待八郡揮兵探知皇臺已是空城,速佔據,後又分兵四鎮出之,由於其他三鎮防守虛空,容易得手,便放下戒心,八郡之兵有八千餘人從廣陽鎮出,去收板山坪鎮,卻在中途遭到南陽郡官民痛擊,損兵六千餘人,潰兵千餘人倉皇逃潰固守廣陽鎮。

康威隨後小股分兵擾三鎮一城之敵軍,敵追便殲,利山水險惡之阻,消耗拉鋸,敵戰吾散,敵散吾聚圍殲之,耗時三月,傷敵萬人,自損不到七百人,威名遠播八郡將士,敵者看見白馬出,心底皆懼,皆不出戰,慫的乾脆。

戰事持續到第四個月初,收到求援書信的桂仁谷帶着千人之隊橫跨千里之地與威匯合。

桂仁谷有大師之學,善察人心,趁諸王皆有所顧,心力不齊,亦有打道回府之意時,拋出兵卒誘餌,聚兵兩千於廣陽鎮信山塬設伏,圍點打援,雷厲之速破八郡腐兵,降敗將,安俘兵。又令康威率衆喬裝爲八郡之人,不待八郡潰敗之信回傳,風雷之速,收八郡之國地,納土十倍,一躍成區霸,引得周邊諸侯霸主大國矚目。

然大諸王侯不屑,甚至譏笑草莽槍士之徒何能治九郡方圓千里之地,久必自潰矣。

離九郡之地近者如大徐、大鄂、大湍之君王皆欲籌謀瓜分,令國斷貿易,口誅筆伐,封糧鎖械,馬畜不許輸出,待其自行崩離,壯己之疆土!

康威雖成小霸業,然深知力有不及,智有所竭,治理九郡千里之地頗難,雖有良師桂仁谷之助,亦覺良謀能手不足。桂仁谷勸之心慰:“汝乃愛徒,師事必躬親,書信招友助!”

六月內來此相助百餘人,皆往各郡治理。康威拜謝,亦在九郡安富庶者之心,撫士族大家之才,拜隱士高足之能,請江湖草莽之義,唯纔是舉,招賢納士,殲匪寇,懲惡霸,治貪吏,誅邪祟,治千里之地。

僅半年,其政撫卹清明,驅鎮境內妖邪鬼祟,百姓命有所保,歸田耕種,遠比舊日甚好。又有他國侵犯,皆可自願組兵御他敵,保太平安居,皆不想再入亂世之苦難,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康威見狀,大快酒肉,對衆人言:“九郡之地,得衆人之福,散混沌亂世,創安居快活樂土!”

康威取謀士將才諫,用時兩年餘,多墾荒,高築牆,廣積糧,訓士卒,又採桂仁谷、公孫犀之言,不可纏裹不前,該有大蔚帝祖雄風之志,統弘中之決,遂立國名大禹,年號威元。

諸侯大國聞言,皆不許,意不認可,怒火燒心,上柱國大徐王鄙視:“即刻滅之,誅其全族。”其出兵三萬,又令靠近九郡之地西北附屬三國聚兵六萬攻之,計九萬軍士,書信發大禹:“跪降可免死!”

康威不懼,對衆臣曰:“跪降必死,敵軍不善,戰,打出和平之安裕!”

激戰五月後,康威遂領五萬士卒親征,正面對剛,大將邢開山率五千敢死隊夜襲敵營,司馬藍率五千軍士攻拔糧草重地,大敗四國聯軍,得十郡之地。

此番,弘中亂世煎熬之人似有曙光乍現眼眸之中,皆嚮往,通大禹之路每日人流熙熙攘攘,其賢明之聲響爍大小八十一國郡諸侯之耳,其境官民皆稱其大禹帝祖。

他國民衆流失加劇,軍心難穩,大諸小王皆懼國將無可用之人,放棄成見,達成合議,遂於威元三年,聚六十萬兵將,於東面、東南、西北、西南,四面攻大禹,尤其是大徐國咬牙切齒,滅之而後快。

此時大禹國內有十九郡之地,方圓一千九百里,中等侯國,民衆百萬,兵僅十餘萬,對抗六十萬之軍士,以卵擊石?

大禹朝野震動,或戰或降,暗流涌動,死氣沉沉,朝政體系危在旦夕,衆人輕易不敢言,康威舉棋不定,然民衆自發於當地入伍,或結伴於郡都南陽投名,三日竟得兵十一萬。有女子、有老幼皆要入伍保家衛國。

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十一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十章 淨絎派惠字輩鎮邪(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一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1)第二章 大禹本紀之帝祖康威(2)第五章 大禹兩京十三道政修制(1)第八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2)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十二章 東犽湮滅第九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3)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第四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2)第三章 大禹本紀之武宗貞宇(1)第七章 鳳仙郡甲氏蒙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