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管邑之策

bookmark

一天黃昏,仲嶽先生突然來訪鄭安平,告訴他那座迫令投降的小邑已經被魏王加封給信陵君,並以周圍五十里地,合爲管邑。管邑雖爲信陵君的封地,但依律,此地的令、尉仍要由魏王任命,只不過信陵君有推薦權。信陵君想到了鄭安平,剛晉了五爵,位列上士,正好可以爲管令;其他三人也晉了三爵,可以一人爲尉,遂命仲嶽先生前來,預爲探聽他們的心意。鄭安平見要封他爲縣令,大喜過望,爬到地上就磕頭,應承了下來。

其他三人也伏拜謝恩,皆稱願意。仲嶽先生道:“管尉但得一人!”

小四道:“願得他司,雖微亦可!”其他兩人也皆道:“吾等皆願奉君上於管!”

仲嶽先生笑了,道:“衆義士忠義無雙,君上盡知。管邑新設,所缺正多,待吾報於君上……”

三人皆道:“先生辛勞!”

仲嶽先生勉勵了衆人,道:“微庶所行成功,皆諸君所賜也。”告辭,從後門走了。鄭安平問他,爲什麼不走前門,仲嶽先生道:“君上諸門下,所居城南,穿田過野,倒還便宜。”

鄭安平回來後,發現這三人都已經興奮得要發瘋了,不住地道:“吾四人可勿分離”“蓋得長隨君上”“一令、一尉……”見鄭安平回來,立即跑上來,把他圍住,道:“管大夫定得收容吾等!”

鄭安平還持得冷靜,道:“吾等且議邑中尚有何職?”

說到正事,大家也安靜下來,粟兄道:“管邑只百戶,但得一卒伯,二人爲夥長,何如?”

犬兄和小四都道:“鄭兄爲管令,粟兄爲管尉,吾二人爲夥長,足矣,足矣!若復得他,吾其難能也!”

鄭安平道:“其邑百戶,若得其卒,彼皆舊識,吾盡不識,奈何?”

粟兄道:“其始也,但得十卒若五卒,擇其精華,曉以利害,勸以賞罰,以爲精兵。稍稍加之。其老者敬之,其弱小者恤之,必無他也。”

張祿不知什麼時候從廂房出來了,在旁邊補充道:“封地五十里,田四五十頃,耕之必得五千戶,而況其他,故必募民而後可。當薄賦斂,以召其民以庶之。”

鄭安平道:““既庶矣,又何加焉?”

張祿曰:“子曰,富之。既富矣,又當教之。”

小四道:“先生之言何其迂哉!得其民也,便當富之,便當教之,何必先庶而後富,先富而後教!”

張祿道:“聖人之言故有其次第也。民不庶則不富,理也!不富,則盡力於南畝以爲溫飽,必不致力於學也!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之謂也。”

衆人雖聽不大懂張祿說些什麼,但也知道是治國之道,皆道:“鄭兄得任管令,先生所學必有所益也。”

次日,鄭安平就得到通知,到魏相府接受任命。粟兄也得到通知,到大梁尉府接受任命。

經過一番例行的程序,鄭安平和粟兄被正式任命爲管令和管尉。由於粟兄沒有名字,難以稱呼,徵得粟兄同意,府裡的司史決定以粟爲名,以管爲氏,稱爲管伯粟,平時不稱氏,單叫名時,大家都知道是誰。

剩下二人陪着他們兩處跑,見粟兄被改了名,還老大不願意,道:“莫不成,爾後得呼管兄?”

鄭安平道:“官呼爲管尉,內稱爲粟尉……”

管伯粟道:“若吾等兄弟,仍呼粟兄亦可!”

二人道:“鄭兄也不可呼,需呼爲鄭令,不中聽,不中聽……”

鄭安平道:“呼吾爲鄭令,直封到鄭矣!當呼管令,內呼爲安令!”

小四道:“何以爲官後,所呼皆不類!”

鄭安平道:“汝若爲官,亦爾!”

小四道:“吾等且爲何職?”

鄭安平道:“邑中餘職,當爲君上所命。吾等且歸而待之也。”

等到他們在大梁城轉了這一大圈,回到家中時,已到了晚餐時間。將節符及銅印給張祿看了,吃過晚餐。張祿讓四人即往仲嶽先生處報知。四人道:“何不俟之以旦日?”

張祿道:“管邑,邊邑也。必得君上之助,乃有可爲。故需早定其計。”

於是四人依囑往城南而來。找到當地人打聽到仲嶽先生的住處,四人齊在宅外,鄭安平高聲報道:“管令鄭氏安平謹見仲嶽先生!”

仲嶽先生聽到是鄭安平至,連忙出來迎到堂上。敘禮畢。鄭安平和管伯粟取出自己的節符印章,皆道:“承先生相薦,微庶等所封已宣!然德鮮才薄,必也得先生之教!”

仲嶽先生道了賀,道:“二子皆忠義也,勇力膽所皆豪。而管邑,危邑也,必得勇士而守之。是君上之所望於諸君也。”

鄭安平代表衆人道:“吾等皆願效死命!”

仲嶽先生道:“管地當諸國之衝,位長城之外,與圃田爲保。然只百戶。若需自保,子以爲如何?”

鄭安平道:“必也固城池,設守備,明旗鼓,而爲御也。”

仲嶽先生道:“子之言,乃其常也。然管只百戶,若以百千人守之,糧秣難繼,何以能持?故需公子謀其長遠者也。”

鄭安平眼前一亮,道:“若謀其長遠,不過庶之、富之、教之三策也。”

仲嶽先生大喜,道:“公子之言善矣哉!願聞其詳。”

鄭安平道:“所謂庶之也,未若薄賦斂也;庶而富之,未若商也;富而教之,未若詳序也。”

仲嶽先生道:“誠所謂也。富之、教之,但其後也,庶之奈何?”

鄭安平道:“吾等四人,皆薄有賦田,足資衣食。君上之賦什一,願以半之,則歲得百石,可以爲資,以募民也。民得生養,不過十年,必能繁庶。未得民時,其野可畜牛犢羊羔,豬崽雞娃。樹之以桑麻,植之以桃李,十年樹之,亦得小補也。”

仲嶽先生哈哈大笑起來,道:“鄭公子真經濟之才也,豈獨勇士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可得成乎?”

鄭安平道:“必也不負君上之望。”

仲嶽先生道:“公子此來,必有求於君上!”

鄭安平道:“微庶等四人,皆武夫也,難爲於政,更無數術、書記之才,願君上薦之,必謹奉!”

仲嶽先生道:“曹包先生,公子其志之?”

鄭安平想了一下,道:“敢同往麻邑者乎?似與唐叔等近。”

仲嶽先生道:“然也。曹叔、呂氏伯仲皆投君上之門,呂氏,故商也,自當處商賈之處,而曹叔,有武力,善文,與公子舊識,願以相助。”

鄭安平道:“管邑雖小,實當魏西邊之衝,干係非淺,君上必有其餘!”

仲嶽先生道:“百夫之邑,小裡也。平年歲貢千五百石,可供十人;極儉不過廿人。而況半之。子等四人,連曹叔五人,乃其數也。或人丁庶繁,再行添補。”

鄭安平想了想,道:“微庶有賦田,足資其身。願再請一人,以微庶之資供之。”

管伯粟也道:“微庶之資,亦願捐出,以供一人。”

仲嶽先生制止道:“縱有其資,何處安身?”

鄭安平道:“微庶四人,皆賜宅三五間,若蒙先生不棄,暫以棲身。”

仲嶽先生道:“非是君上生彼此之想。凡事皆有定例,不可違也。公子等五人,年祿薪資,一取於公帑,若得他人,公子自資之,君上無預焉!”

鄭安平小心地問道:“微庶等得見於君上否?”

仲嶽先生笑了,道:“必也其見也!公子但預爲籌謀,凡有所需,儘可相告。公子其慎之!”

鄭安平道:“何時得見?”

仲嶽先生道:“事在其緩,公子何急?”

鄭安平道:“非敢急也。管,四戰之衝,若爲人據,必難爲也。故必以速!”

仲嶽先生聽到這句話,也起了警惕,道:“此何人告公子?”

鄭安平道:“家下舊臣,年邁不堪。家道中落,無處謀生,乃投敝處,以盡餘年。”

仲嶽先生道:“公子之家,舊必有故!”

鄭安平道:“此非臣所能知也。”

仲嶽先生道:“或可語與貴价?”

鄭安平道:“老病喘息,恐失敬於先生。”

仲嶽先生也不勉強,道:“此言甚當。吾當言於君上。公子且歸,早晚必有召見。”

鄭安平等仔細詢問了拜見的禮儀,才告辭而出。當夜不敢回家,盡宿於鄭安平的宅中。鄭安平則宿於廂房中,向張祿介紹了與仲嶽先生見面的詳情,與張祿仔細討論管邑管理的種種細節。

次日,仲嶽先生驅車來請四人。四人整束好妝容,共執一臘雁,登車而去。

仲嶽先生與鄭安平同車,邊走邊道:“吾已將公子之言相告君上。君上言下大悟,深感公子所思縝密,急欲與公子共議。公子其有腹案?”

鄭安平道:“微賤武卒也,焉得有謀,惟願承先生之教,得免其過矣!願先生等皆得惠教,勿以微庶等愚魯而棄之也。”

仲嶽先生道:“君上與諸先生計議一夜,必有所託!”

鄭安平道:“敢不竭盡心力,以報君上!”

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151章 匯合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173章 夜議第155章 共其利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315章 造訪高人第20章 行刺第194章 追蹤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47章 龍陽君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235章 貴公子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145章 曾季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44章 入城第16章 巡哨第21章 籌謀第282章 疑雲第130章 烤肉第5章 夜行第56章 計謀第23章 大梁門衛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113章 計糧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178章 驚訊第94章 再入小城第74章 將相和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14章 劍道縱橫第345章 除夕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235章 貴公子第99章 義士曹包第340章 三牲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3章 祭旗出征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138章 席次第219章 夜襲第195章 覆命125章 洛陽白氏第21章 籌謀第36章 定奪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193章 將相和第80章 司馬堂第158章 女閭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41章 備戰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295章 示警第19章 邂逅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245章 入韓第44章 入城第151章 匯合第245章 入韓第174章 華陽四行第132章 晉見第23章 大梁門衛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129章 草舍第21章 籌謀第46章 入國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113章 計糧第369章 賜婚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273章 練兵第38章 列陣(一)第129章 草舍第58章 藍田玉第75章 陳留司士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47章 魏使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44章 訪老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4章 調兵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09章 乘其隙第52章 私議第150章 陳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