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秦王
[原文]
謂秦王曰①:“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主約而不忿。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不忿,故能從鄰。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伯主之業也,臣竊爲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②。’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瑤③殘範、中行,圍逼晉陽④,卒爲三家⑤笑;吳王夫差⑥棲越於會稽,勝齊於艾陵,爲黃池之遇,無禮於宋⑦,遂與句踐禽⑧,死於幹隧;樑君伐楚,勝齊,制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⑨,後子死,身布冠而拘於齊。三者非無功也,能始而不能終也。
[註釋]
①秦王:秦武王,名蕩,秦惠王之子,前310—前307年在位。②“靡不有初”兩句:引詩見《詩經·大雅·蕩》。③智伯瑤:一作知伯,春秋末期人,晉國六卿之一。④晉陽:趙氏都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⑤三家:指韓、趙、魏。⑥吳王夫差:春秋吳國國君。⑦無禮於宋:吳王殺掉宋國大夫,囚禁宋國婦女。⑧句踐:春秋末越國國君。⑨十二諸侯:又稱泗上十二諸侯,分佈在泗水流域的一些小國家。
[譯文]
有人對秦王說:“我對大王輕視齊、楚而小看韓國的做法,很不解。我聽說,王者勝利了也不驕傲,霸主主持盟約也不急躁。勝利了也不驕傲,所以能使諸侯順服;主持盟約而不急躁,所以能使盟國順從。現在大王重視拉攏魏、趙兩國,去不重視與齊國的邦交關係,這就是驕傲。攻陷了宜陽,不顧楚國的交誼,這就是盛氣凌人。驕傲和肆無忌憚不是王者和霸主所應有的風範,我私下爲大王考慮,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詩經》上說:‘沒有誰不能做到善始,卻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終。’所以先王所重視的是善始與善終。怎麼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呢?在古代,知伯瑤殺害了範吉射和中行寅,發兵圍攻晉陽,卻遭到慘敗,結果被韓、趙、魏三國所恥笑;吳王夫差雖然迫使越王勾踐棲身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打敗了齊國,但是卻在黃池聚會的時候,得罪了宋國,最終被勾踐在於隧擒殺;梁惠王討伐了楚國,打敗了齊國,制服了趙、韓的大軍,驅使十二國的諸侯到孟津去朝見周天子,後來兒子竟被齊國殺掉,甚至他自己也戴着布帽子被拘禁在秦國。知伯、夫差和梁惠王三人也曾戰功赫赫,只是由於他們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罷了。
[原文]
“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①,徙兩週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陽侯之塞②;取黃棘③,而韓、楚之兵不敢進。王若能爲此尾④,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爲此尾,而有後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濟之士,以王爲吳、智之事也⑤。
“《詩》雲:‘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今大王皆有驕色,以臣之心觀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復戰也。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爲權⑥,故曰:先得齊、宋者伐秦。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⑦;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齊,則魏氏鑠,魏氏鑠,則秦孤而受兵矣。若隨此計而行之,則兩國者必爲天下笑矣。”
[註釋]
①雍:通“擁”,猶言擁有。②世主不敢交陽侯之塞:諸侯之間不敢到邊塞交往。③黃棘:地名,秦昭王與楚懷王曾在此結盟。④尾:猶終,結果。⑤吳、智之事:指吳王夫差、智伯瑤先勝後敗滅國殺身之事。⑥權:參戰。⑦鑠:引申爲削弱。
[譯文]
“現在大王已經攻佔宜陽,佔領了三川,滅了東周、西周,竟然使天下的士人都不敢議論;現在秦國又擁有操控天下諸侯的權利,重新劃分了東周、西周的版圖,使各國諸侯不敢開放邊境;現在的秦國又奪取了黃棘,而使韓、楚的軍隊不敢貿然來犯。大王如果能堅持到最後,那麼三王不愁增加到第四個,五霸不愁增加到第六個。大王如果不能把這種良好的狀態堅持到底,那麼就會有亡國之患了。我擔心各諸侯王和黃河濟水一帶的士人,會覺得大王是步吳王和知伯的後塵而先勝後敗,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詩經》上說:‘行走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一半的路程’,這是說最後的一段路很難行走。現在大王您驕傲自滿,以我看來,天下的事,世人都認爲,即使不是楚國遭到戰爭之苦,也必然就會是秦國。怎麼知道會是這樣子的呢?秦國支持魏國,卻與楚國對抗。楚國援助韓國目的是抵擋秦國,四國的兵力相當,不能再交戰了。齊國、宋兩國卻在範圍之外想要參戰,所以說:先得到齊、宋兩國援助的國家就會攻打秦國。如果是秦國先得到齊、宋兩國的援助的話,韓國實力就會變弱;一旦韓國衰弱下去,楚國就會孤立無援,從而遭受別國的打擊。如果是楚國先得到齊國的支持的話,魏國就會被削弱,魏國一旦衰弱下去,秦國就會孤立無援,從而遭受別國的打擊。如果按照這個形勢發展的話,那麼秦國、楚國必然會被天下人所恥笑。”
秦王與中期爭論
[原文]
秦王與中期爭論①,不勝。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爲中期說秦王曰:“悍人也②。中期適遇明君故也,曏者遇桀、紂③,必殺之矣。”秦王因不罪。
[註釋]
①中期:秦國人,能言善辯之士。②悍人:勇悍的人。此處含有性急而倔強的意思。③曏者:猶言假若。
[譯文]
秦王與辯士中期爭論問題,沒能爭論過中期。秦王爲此感到憤怒,中期慢慢地走出宮去。有人替中期去遊說秦王說:“中期就是是個脾氣急躁而又倔強的人,可他正好遇上聖明的君主,如果遇到像夏桀或商紂那樣的人,一定會把他殺瞭解恨。”秦王因此沒有給中期治罪。
獻則謂公孫消
[原文]
獻則謂公孫消曰①:“公,大臣之尊者也,數伐有功②。所以不爲相者,太后不善公也③。羋戎者④,太后之所親也。今亡於楚,在東周。公何不以秦、楚之重,資而相之於周乎⑤?楚必便之矣⑥。是羋戎有秦、楚之重,太后必悅公,公相必矣。”
[註釋]
①獻則:楚國人。公孫消:秦國大臣。②數伐:數次討伐。③太后:秦孝文後,莊襄王母,號華陽夫人。④辛戎:楚國人。⑤相之於周:使辛戎擔任東周的相國。⑥便:猶利。
[譯文]
獻則對公孫消說:“您是大臣中最受敬重的一個,數次出征都建立了赫赫的戰功。我認爲您沒有做到秦相國位子的原因,是因爲太后對您不是很寵信。羋戎是太后最寵信的人,眼下從楚國逃亡出來,住在東周。您何不憑藉秦、楚兩國的勢力,去幫助他坐上東周相國的位子呢?將來楚國也必定用重禮來酬謝您。如此一來,羋戎就有了秦、楚的勢力做後盾,秦孝文後也必定喜愛您,將來您做相國是指日可待。”
樓梧約秦、魏
[原文]
樓梧約秦、魏,魏太子爲質①,紛強欲敗②之。謂太后曰:“國與還③者也。敗秦而利魏,魏必負之,負秦之日,太子爲糞④矣。”太后坐王而泣。王因疑於太子⑤,令之留於酸棗。樓子患之。昭衍爲周之樑,樓子告之。昭衍見樑王,樑王曰:“何聞?”曰:“聞秦且⑥伐魏。”王曰:“爲期⑦與我約矣。”曰:“秦疑於王之約,以太子之留酸棗而不之秦。秦王之計曰:‘魏不與我約,必攻我。我與其處而待之見⑧攻,不如先伐之。’以秦強折節⑨而下與國,臣恐其害於東周。”
[註釋]
①質:人質。②敗:破壞。③與還:還,通“環”,意思是國家之間關係的好壞經常會循環不定。④糞:糞便,這裡用來比喻爲太子將會像糞便一樣被人拋棄。⑤疑於太子:在讓太子做人質這件事上猶豫不定。⑥且:將要。⑦爲期:約好了日期。⑧見:被。⑨折節:改變志節行爲,這裡是指毀約。
[譯文]
魏臣樓梧邀請秦、魏兩國締結盟約,秦國要求用魏太子作爲人質。魏臣紛強想從中作梗,便對魏太后說:“國家之間的邦交好壞時常是變幻莫測。一旦秦國敗了、魏國得勢的時候,魏國必定會違揹我們之間的盟約,假如魏國放棄盟約,太子的性命就堪憂了。’太后聽了這話,於是淚流滿面的對魏王訴說,勸阻魏王派太子去給秦國做人質。魏王也因此爲是否讓太子做人質的事而猶豫不決,並將太子留在了酸棗,沒有讓他到秦國做人質。樓梧爲此感到擔憂。東周大臣昭衍作爲東周的使者出使到魏國,樓梧把魏太子留在酸棗的事情告訴給了他。昭衍前去拜見魏王,魏王問:“你聽到什麼消息了嗎?”昭衍說:“我聽說秦國就要出兵攻打魏國了。”魏王說:“可秦、魏兩國已經訂好日期去簽署盟約了呀!”昭衍說:“秦國懷疑大王簽署盟約的誠意,因爲魏太子人還在酸棗,並沒有去秦國做人質。秦王還謀算着說:“如果魏國不實踐盟約的話,必然會攻打秦國。現在與其等着魏國前來攻打秦國,倒不如秦國先去攻打魏國。’秦國是如此的強大,必然會背棄盟約去攻打魏國,而魏國是我們的盟國,我擔心這將會危及到我們東周安全哪。”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
[原文]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①,見秦質子異人②,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③。”
秦子異人質於趙,處於扅城。故往說之曰:“子傒有承國之業,又有母在中④。今子無母於中,外託於不可知之國,一日倍約⑤,身爲糞土。今子聽吾計事,求歸,可以有秦國。吾爲子使秦,必來請子。”
乃說秦王后⑥弟陽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太子門下無貴者⑦。君之府臧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高⑧,一日山陵崩⑨,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壽於朝生⑩。說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貴千萬歲,其寧於太山四維,必無危亡之患矣。”陽泉君避席,請聞其說。不韋曰:“王年高矣,王后無子,子傒有承國之業,士倉又輔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倉用事,王后之門必生蓬蒿。子異人賢材也,棄在於趙,無母於內,引領西望,而願一得歸。王后誠請而立之,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后無子而有子也。”阻泉君曰:“然。”入說王后,王后乃請趙而歸之。
趙未之遣,不韋說趙曰:“子異人,秦之寵子也,無母於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以留計,是抱空質也。若使子異人歸得而立,趙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爲德講。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趙乃遣之。
[註釋]
①賈(gǔ):經商。②質子:古時兩國交好,或結盟,爲了取信於對方,如果派國君的兒子去做人質,即所謂“質子”。③事:爲。④中:宮中,朝中。⑤倍:同“背”。⑥秦王后:指安國君妻華陽夫人。⑦太子:指子傒。⑧王之春秋高:言其年老。⑨山陵崩:比喻秦王死。⑩朝生:指朝生夕落的槿花。太山:即泰山,在今山東泰安北。避席:表示恭敬。士倉:即昭王時的秦相社倉。生蓬蒿:言無人行走,比喻門庭冷落。
[譯文]
濮陽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見到了秦國送到趙國做人質的王子異人,回到家裡就問他父親說:“種田能得多少倍的利潤?”他父親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能獲得幾倍的利潤?”他父親說:“一百倍。”呂不韋又問:“那麼擁立國家的君主能獲得幾倍的利潤?”他父親說:“無數倍。”呂不韋說:“現在老百姓賣力耕田勞作,還不能滿足溫飽;現在如果能建立一個國家,擁立一位君主,那麼他的利潤就可以傳給後世。我決定去做這樣一樁買賣。”
秦國的王子異人此時正在趙國做人質,住在聊城這個地方。呂不韋特地去向異人遊說:“公子傒已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又有母后在宮中做後盾。現在您既沒有母后在宮中爲您籌劃,自己在外又處在一個不可預測的敵國,假如有一天秦、趙背棄盟約,那麼公子您的性命堪憂。如果您信得過我,我倒是有辦法讓您回國,而且還能有掌握秦國大權的機會。我替您去秦國打通關節,秦王必定會請您回國。”
於是呂不韋前去遊說秦孝文王后的弟弟陽泉君說:“您犯有死罪,您可知道嗎?您的手下的門客都佔據高官尊位,相反太子門下卻沒有地位高的人。您的倉庫儲藏了很多珍珠寶玉,馬棚養滿了駿馬,後宮佳麗數不勝數。現在秦王的年事已高,一旦駕崩,太子登基,您就非常危險了,性命堪憂。我倒有一條權宜之計,可以讓您富貴千萬年,比泰山還安穩,絕無後顧之憂。”陽泉君離開座位說:“我願聽聽你的高見。”呂不韋說:“現在秦王年事已高,王后卻沒有兒子。子傒有繼承王位的資本,又有社倉在旁輔佐。秦王一旦駕崩,子傒繼位,社倉掌權,王后必然沒了權勢。公子異人是賢德有才能的人,被拋棄在趙國,可惜沒有母后在宮中庇佑,每回翹首西望自己的家鄉,內心很是希望回到秦國來。王后如果能立異人爲太子,這樣一來,不是儲君的異人也能繼立爲王,他會感念夫人的恩德,這樣無子的華陽夫人日後有了依靠。”陽泉君說:“對,說的有道理!”便進宮說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趙國將公子異人遣返秦國。
趙國不肯放公子異人歸國。呂不韋就前去遊說趙王:“公子異人是秦王最寵愛的兒子,只是因爲失去母后的照顧,華陽王后想把他作爲自己的兒子看待。大王試想,如果秦國真的要攻打趙國,也不會因爲一個王子的緣故就取消了自己滅亡趙國的大計。那麼趙國不就空有人質了麼?但如果讓他回國繼承王位,趙國拿出厚禮好生相送,公子是不會忘記大王的恩德的,這是以禮相交的最好表現。現在秦孝文王已經年邁,一旦駕崩,趙國雖仍有異人爲質,也沒有雄厚的資本與秦國交好了。”於是,趙王就將異人送回了秦國。
[原文]
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悅其狀,高其知①,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曰楚。王使子誦,子曰:“少棄捐②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王罷之,乃留止。間曰③:“陛下嘗軔④車於趙矣,趙之豪傑,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國,皆西面而望。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⑤,臣恐其皆有怨心。使邊境早閉晚開。”王以爲然,奇其計。王后勸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爲太子。
子楚立,以不韋爲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王后爲華陽太后,諸侯皆致⑥秦邑。
[註釋]
①知:通“智”。②捐:棄。③間:須臾,一會兒。④軔(rèn)車:止車。軔,墊在車輪下不使車轉動的木頭。⑤存:勞問,慰問。⑥致:送,進獻。
[譯文]
異人返回秦國,呂不韋讓他身穿楚人服裝去拜見王后。王后對他的打扮十分滿意,認爲他很有智慧,並說:“我本是楚國人。”於是認公子異人當做自己的兒子,並把他的名字改爲“楚”。秦王讓異人誦讀經書,異人推辭說:“我從小就流離在外,從來沒有師傅傳授學業,不擅長誦讀經書。”秦王這才作罷,可是異人還不打算離開。過了一會兒他又向秦王說:“大王也曾在趙國停留過,結識了趙國不少英雄豪傑,現在大王回國,可他們都還在朝西面仰望您。大王卻沒有派一位使臣去慰問他們,我擔心他們內心會存有積怨。您何不讓邊境的關卡早閉晚開,以加強警戒。”秦王認爲有他說的很有道理,內心很驚奇異人能有這樣的謀略。王后鼓動秦王立異人爲太子。於是秦王召見相國,下令說:“我的兒子當中沒有哪個比得上楚的。”於是立異人當了太子。
後來王子楚即位,任命呂不韋做秦國的相國,封爲文信侯,以藍田等十二個縣爲俸祿。王后封爲華陽太后,諸侯都紛紛進獻土地給秦國。
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