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盛和潤娘這樣的婚姻本來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可既然恩出於上,這些來自世俗的束縛也就不復存在了。甚至還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話,這就是有皇權裝點的好處,本來不合時宜的事,一下子就變得合理合法了。
國子監又是個處處標榜道德仁義的地方,老夫子們因此也受到一些啓發,紛紛填詞作賦歌頌一下儲君和儒門學士之間的友誼,因此太子這成人之美的仁義之舉也就被廣爲流傳了。
這不,承慶殿內,皇帝就因好奇在這和李承乾扯閒篇,自己的兒子,自己清楚,李承乾平生最討厭的就是滿口陳詞酸文的文人,只要不是必須和他們打交道,那肯是一步都不肯向國子監的衙門挪,更不要說弄出施恩儒門的事了。
要是他真心向儒家之學,那爲什麼東宮一系沒有他們的容身之處呢,當然了,張玄素例外,那是朕指給他的。
對於儒門這種借勢揚名的不要臉作法,李承乾只能用無奈表示,誰能想到這麼點小事,還能成爲他們用來和佛道諸家爭利的武器呢,這有學問的人就是不得了,沒皮沒臉也能如此理直氣壯。
於是,無可奈何的李承乾恭身回了父皇話:“啓稟父皇,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義存焉,柳盛和歌姬潤娘發乎情、止乎禮,既然碰上了就是緣分,略施小惠於臣下,拉近皇室和臣下們的距離,這也是您的教誨嘛!”
看到兒子一臉窘迫的模樣,李世民不由的搖了搖頭,隨手指着李承乾笑道:“你呀,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下讓人利用了吧,也好,吃一塹長一智,你也是要當父親的人了,多吃點虧也是好的。”
李世民不怕兒子結交文武百官,不怕李承乾觸及軍權,爲什麼呢,太子是國家社稷的根本,是承襲宗廟的希望,其作用就是拱衛皇權的。而且,對於這個兒子,李世民是非常滿意的,懂事、明理、心機深沉,又不失良善,要不然也不會允了他把吳廣送入自己的北衙禁軍。
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輕信那些腐儒打着仁義爲幌子的治國之道,在大唐,絕不允許一家一學成爲皇室統治天下的枷鎖,其他的皇子已經有人中了他們的招兒,李世民可不希望儲君也被人影響,所以這纔有了今天的談話。
好在,這個兒子耳根子夠硬,僅僅是玩的面子活兒,這也讓他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同時還在心裡感嘆着,同樣是一對父母所生,青雀爲什麼就不能像高明一樣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就在父子二人要用膳的時候,內侍總管甘鄖來報,御史大夫馬周有要事求見,恩,這又是想彈劾誰了嗎?點了點後,李世民讓甘鄖去把人傳進來,看看朝廷新任的言官首領又想出什麼“幺蛾子”了。
進來之後,馬周就直接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曰:“理天下者,以人爲本,欲令百姓安欒,惟在刺史縣令。縣令既衆,不可皆賢。若每州得良刺史,則合境蘇息。天下刺史,悉稱聖意,則陛下可端拱巖廊之上,百姓不慮不安。.......,。其材堪宰蒞,以德行見稱擢者,十不能一,所以百姓未安,殆由於此。”
奏章的寓意很明顯,州官縣令已經成爲國家隱患之一,而且已經到了不得不作出改變的時候了,要是再任其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就會尾大不掉,讓人無從下手,成爲貞觀以來最大的弊政,腐蝕國家的根基,這可是要爲禍子孫的。
馬周不是第一次就此上本了,早在他被皇帝拔擢於末吏之時就曾提出過嚴控州官任用,用善行施政,牧養生民,可多年來朝廷的麻煩不斷,即使知道是弊端也無暇着手。
前一段時間,皇帝以諸王爲都督、刺史之前,雖然同意了馬周的諫言,卻擱置了他奏本,所以等的有些急切的馬周今兒就打算再次上奏,無論如何都的勸皇帝趕緊着手,再不出手,讓地方州府結成頑固的黨派,那可就爲時以晚了。
“這幾日,朕看了廉政部上的奏章,今年落馬之官中很多人在貞觀初的時候都是能吏、廉吏,國家能有如今的盛世,他們的功勞也是不小的。在下面的時間長了,安逸的日子久了,這人也就變了,爲此朕也是痛心疾首的。”
“可沒辦法,朕不僅是他們的君主,更是天下萬民的君主,即使於心不忍也只能剜肉療瘡。至於賓王你說的這些,可以辦,但不能過激、過快,只能循序漸進,愚公移山一點點兒的辦,不可操之過急啊!”
對於馬周的觀點,李承乾是舉雙手贊成的,官位這東西是富貴的階梯,這沒錯,可凡事都是要有個度的,朝廷不能去盯着每一個官員如何施政,這不符合用人之道,也看不過來。
所以,這就給了不少官員以可乘之機,挖空心思的鑽律法的漏洞爲自己或者是親朋好友謀利,羅織自己在地方上的勢力,長此以往,誰還能把爲朝廷分憂放在首位呢。
既然皇帝已經鬆口了,那幫馬周推波助瀾一下就勢在必行了,於是,李承乾欠身進言:“父皇,兒臣以爲御史大夫所言極是,州官縣尉是朝廷統御天下的根基,注視地方吏治應是朝廷今後施政的重點。況且我朝實行的是府兵制,兵員士卒都要靠縣令和都尉們管理,如果在這上面出了紕漏,那用不了多久,國家就無兵可徵了。”
李世民是馬上皇帝,即使是睡覺,那也是睜着一隻眼睛盯着軍隊,所以李承乾就把話題扯到寓兵於民這個問題上,以求起到定心丸的作用。
恩,沉思了片刻之後,李世民一拍案子,隨即沉聲說道:“高明說的對,我大唐以兵革得天下,將校士卒是立國的屏障,什麼都可壞,但唯獨軍隊不行!高明,你下去後和房杜幾位宰相商量一下對策,讓後再報朕批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