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嘉靖帝又開罵了

bookmark

第88章 嘉靖帝又開罵了

朱翊鈞頭戴白鹿皮弁,上綴五采玉璂。身穿紅裳絳紗袍,腰配大帶,掛玉佩,身後配錦織大綬。

甩着兩隻大袖子,從萬壽宮宮門走了進來。

嘉靖帝雙手籠在袖子裡,微歪着頭,笑呵呵地看着他。

朱翊鈞提着衣襟走上臺階時,不小心踩到了一角衣襟,啪地摔倒在臺階。

嘉靖帝哈哈大笑,揮手示意黃錦和李芳趕緊去扶朱翊鈞。

朱翊鈞不等兩人來扶,一骨碌爬起來,走到嘉靖帝跟前。

“皇爺爺,孫兒回來了。”

“今天好玩嗎?”

“不好玩,感覺被羣臣當馬猴一樣圍着看。”

嘉靖帝笑得更開心,三縷鬍子抖個不停。

“你也把他們當大馬猴看,坐在那裡看戲,不好嗎?”

“皇爺爺,這樣不好,君待臣如猴,臣待君亦如猴。”

嘉靖帝臉色一正,欣慰地點點頭:“不錯,真是朕的好聖孫。前日天地壇告祭天地,昨日太廟告祭二祖列宗,今日文華殿朝賀。鈞兒做的有板有眼,就算是最苛刻的老夫子,也找不到一點毛病。

你爹,朕的好太子,哈欠連天。前日告祭天地,聽祭官念祭文,他跪在那裡都能睡着,要不是你扶了他一把,差點就就出醜了。

昨日告祭二祖列宗,他跪在那裡,居然從懷裡掏出個小酒瓶,抿了兩口。呵呵,鈞兒,伱爹爹有沒有問你,要不要來兩口?”

“沒有。皇爺爺,這個他倒沒問。只是掏酒瓶時狠狠地瞪了我兩眼,叫我休得聲張。”

“朕的好太子啊。”

看着感嘆不已的嘉靖帝,朱翊鈞心裡忍不住嘀咕。

從小你把我爹和四叔丟到宮外,不聞不問,等到大了就派幾個翰林當侍講,教他們學問。可是也沒人教他怎麼做人,怎麼做太子儲君。

我爹還好點,一直在你眼皮底下,還不敢放飛自我,四叔是徹底放飛,結果直接羽化飛昇了。

想想自己也是幸運的,能背《道德經》和《太上感應篇》,把皇爺爺給震住了,然後跟這位修道孤勇者住在一起。

然後發現皇爺爺的內心,其實也是極其孤獨的,偏偏還沒可以傾述的對象,自己機緣巧合地補了這個空缺。

四十多歲的成熟靈魂,還有超越這個年代的見識,以及沒有任何偏見的評價,於是一老一少兩顆孤獨的靈魂,就這樣走到一起了。

緣分啊。

“好了,不說這些了。鈞兒,趕緊去換常服出來,朕叫御膳房準備了你說的串串,我們一起嚐嚐。朕看看,西洋人從海外傳來的那個辣椒,真如你說的那樣吃起來很過癮嗎?”

過了半個時辰,嘉靖帝滿頭是汗地說道:“嚯嚯,這個辣椒,真得好厲害啊!辣得好過癮!”

朱翊鈞吃掉最後一根牛肉串串,抹了一把臉上的汗,吐着舌頭說道:“是啊,是啊,好辣,辣得好過癮啊!”

嘉靖帝接過茶碗,漱了漱口,又在銅盆裡洗了洗手臉,在旁邊等着。

朱翊鈞看了一眼罐子,裡面的湯汁紅通通映紅你的小臉蛋,上面一層油,飄着芝麻和辣椒皮。

萬千美食,唯獨辣味能證道成神啊!

朱翊鈞漱口洗完手臉,跟着嘉靖帝身後,慢慢走出萬壽宮。

兩人在夕陽和晚霞中,拐進旁邊的花園裡。

西苑本身就是一個圍繞北、中、南海三個湖泊的龐大花園,處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難怪皇爺爺住在這裡不肯搬走。

這裡比死氣沉沉的紫禁城住着舒服多了。

關鍵是這裡到處是水,不用擔心宮殿起火,逃都沒地方逃。

紫禁城容易起火,除了陰謀論之外,其實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容易招雷劈。

紫禁城附近一大片,都不準修建比它高的建築。幾座宮殿屹立在空曠的空地,雷不劈它劈誰。

問題很好解決,每座宮殿加根避雷針就是了。

但是現在紫禁城還不是自己的,中間還隔着一個爹呢。

那麼熱心着急,旁人還以爲我多想入主紫禁城。

皇權這玩意,很嚴肅的。

自己在西苑,跟皇爺爺這麼親近,也只敢講祖孫親情。

等等吧,紫禁城這麼多宮殿,挨着劈也能劈到我即位有地方住。

嘉靖帝今天顯得很興奮。

他重金屬中毒,味覺、腸胃都嚴重失調,只有辣味這麼刺激的東西纔會讓他感受到一點與衆不同。

“鈞兒啊,我這幾天翻閱了統籌局歷年的賬目,發現一個大問題。”

嘉靖帝一邊走着修仙步,一邊悠然地說道。

朱翊鈞心頭一喜,自己埋下的伏筆終於起作用了。

“皇爺爺,你發現什麼問題了?”

嘉靖帝停下修仙步,吸氣呼氣,一番調息後,長吐一口氣,這才悠然地說道:“二祖制定的朝貢制度,簡直太敗家了。”

“朝貢制度?就是太祖皇帝制定的貢舶制?”

“對。”

貢舶制,指的是朱元璋在洪武年間,沿襲前宋的朝貢貿易制度,制定的一系列對海外藩國的外交和貿易措施。

基本原則是外國貢使來中國,除攜帶貢品外﹐准許附帶商貨進行貿易。非朝貢國家,嚴禁入明,不準往來。

大明對海外諸國來華朝貢的貢期﹑貢道﹑船舶數和朝貢人數都有具體規定。

貢期分三種,通常是三年一貢(如暹羅﹑高麗/朝鮮),近的是兩年一貢(如琉球)﹑遠的是十年一貢(如日本)。

爲了辨認貢舶的真僞,洪武十六年,禮部制定勘合制度,對暹羅等五十九個海外藩屬國發放勘合文冊。

貢舶到達港口後,先由市舶司檢驗“勘合”,相符者方許入京朝貢。

貢舶帶來的商貨,可由貢使帶入京師,在會同館開市三日或五日,大明商人及軍民人等可將非禁貨物運入館內,在禮部派員監督下“兩平交易”。

也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互市,由市舶司主持,官設牙行,與民交易。

洪武、永樂到宣德、正統年間,貢舶貿易全免課稅。

到了弘治、正德年間始行抽分制,稅率不一。

弘治年間,北京會同館互市,抽稅十分之五。

正德年間,在廣東市舶司所在地互市,抽稅十分之二,此後一般以此爲準。

本朝也是沿用此例,也就是嘉靖朝的關稅是百分之二十。

嘉靖帝雙手籠在袖子,有些氣憤地說道:“這些海外藩國,每次朝貢,獻上幾塊破銅爛鐵,咬文嚼字寫上一份朝賀奏表,就能騙回一大堆的回賜品。

帶來的滿滿的一船貨品,還能轉手賣錢,再買上一堆的大明絲綢、茶葉、瓷器回國去,又得暴利。

可是朕翻閱統籌局的這幾年賬簿,實現牌照貿易,海外諸國海船可自由往來大明,與持牌照海商交易,繳納課稅。

朕初步算了一下,每年交易翻了三倍有餘,課稅多了五倍有餘。

這些混賬東西啊!”

嘉靖帝越發地憤慨!

“二祖列宗不說了,光本朝,前三十多年,這麼混賬東西內外勾結,以朝貢的幌子每年貪了朕的多少銀子啊!都是朕的銀子!

這些混賬玩意!”

275.第275章 敢在海瑞面前當陰陽人?333.第333章 終於下大雪了第698章 哈林汗的萬里江山第390章 我沒有道德潔癖261.第261章 又讓明國人小看我們了499.第497章 天降異象,誰是奸臣?610.第606章 腦子嗡嗡的張相!281.第281章 月色下的南海第102章 天下無巧事第667章 請稱我一聲前輩第345章 重華宮全體出動249.第249章 我沒犯事,幹嘛怕海青天?490.第488章 大婚509.第506章 衆正盈朝466.第464章 大明官吏們,你們上岸了!593.第589章 不換思想,就換腦袋第661章 誅殺國賊!226.第226章 太子要的還是兵權第743章 萬曆三年龍擡頭286.第286章 前有虎 後有狼147.第147章 非常苦惱的張居正319.第319章 午門哭闕328.第328章 這有什麼祝賀的!第26章 嚴閣老第719章 風雷行動!457.第455章 少年中國,中國少年!506.第503章 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第101章 柳河大捷第745章 樸實的歐洲人第379章 伯思哈兒的野望第93章 乖孫,想好了就去做!637.第633章 地理朕熟啊!第1章 祖孫554.第551章 海瑞舊人之後636.第632章 王尚書,警鐘長鳴啊!260.第260章 這事讓孤左右爲難第726章 一個敢報,一個敢信!468.第466章 樸實無華的新時代來臨一刻338.第338章 不合時宜的祖制317.第317章 瘋了才能打贏!270.第270章 羣官去太學宮第719章 風雷行動!第390章 我沒有道德潔癖143.第143章 張師傅,不妨再大膽一點!295.第295章 海公,錢夠花嗎?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第359章 必須嚴懲第690章 惱火的潘應龍第667章 請稱我一聲前輩113.第113章 經義我不行,治國你不行第756章 精神文明建設321.第321章 引鱉入甕114.第114章 這事燙手,禮部接不住第715章 沒打痛了吧?請再來一次!316.第316章 李家兄弟325.第325章 你們都想偷襲我468.第466章 樸實無華的新時代來臨一刻第18章 東南剿倭部署228.第228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625.第621章 準備抓大魚第717章 一錘定音!第703章 非常牛的船長163.第163章 回紫禁城533.第530章 都是聰明人啊439.第438章 王魚鷹愛吃魚156.第156章 往來兵間功成際第399章 打出威名的切盡黃臺吉201.第201章 敢越境用兵?抓!333.第333章 終於下大雪了601.第597章 日拱一卒126.第126章 諸位先生,能體諒我的苦心嗎?第750章 菸酒不分家497.第495章 思想陣地我們要去佔領第383章 進擊的皇史宬鹹魚們320.第320章 遼東的奇兵160.第160章 太僕寺是個好地方第653章 哥哥幫你辦了他!第397章 大明不需要奴隸只需要勇士第390章 我沒有道德潔癖588.第584章 黔驢技窮539.第536章 還是我們工人有力量432.第431章 固如金湯的升龍城第344章 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502.第499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45章 重華宮全體出動196.第196章 保和殿上的銅罄聲第9章 徐文長第680章 我們是布哈拉人請來的救兵253.第253章 我老徐也怕海瑞啊!555.第552章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第356章 大家都在糞坑裡,你也就不臭了415.第414章 沒人能逼迫孤!446.第444章 李成樑,我們要團結!203.第203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325.第325章 你們都想偷襲我第8章 倒嚴先倒樓615.第611章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第659章 你們這些蟲豸!第56章 一團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