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前450年—約前375年,名寇,又名禦寇,戰國鄭國人(今河南中牟),道家人物。
餓呀!
樹上掛的是臘腸嗎?地裡長的是蔥餅嗎?
相國子陽要是再送米過來,我要不要收呢?他應該不會再來了吧。唉,想想那次去南郭子家最好玩了。我帶了四十多個弟子過去,大家放開肚皮吃,把南郭先生吃得臉都黑了。哈哈哈。
咦,剛纔頭上飛過的是烤鴨嗎——不行,我要忍住,一定不能在徒弟面前出醜。
“來,大家聽好了。要意守丹田,氣沉小腹,再運氣上身,借力而行。注意,重心儘量往上提,越高越好。能提到腦袋上,不用動,風吹着就能飛。好,你們幾個做得不錯。那邊的人過來。。。。。。”
。。。。。。
“師兄,輕功真的好難練呀。”
“你剛來,會有些不習慣。要有毅力,像列子師傅一樣,一天就吃一頓,來鍛鍊和提高身體的忍耐極限。只有這樣,才能像他那樣,腳一踩五尺高,風一吹三丈遠。”
“可我一頓沒吃,走路就輕飄飄的。”
“對,要的就是這種感覺——不說了,說得我也有點餓了!”
選自列子的《列子•說符》,有些是我瞎編的。好吧,大部分是我瞎編的。
列子年輕時比較好動,到處亂跑,這才練就了後來莊子所說的“御風而行”的“輕功”。當然,可能跟“常捱餓身體瘦”也有關。
他曾去過武當山,拜關尹子爲師。關尹子就是尹喜,在函谷關遇到老子的那位。後來他成了道家大師,據說就到武當山隱居。
回來後,列子又滿鄭國跑,分別拜了壺丘子、老商氏、伯高子等人爲師,向他們學習道家知識。
其實,當時鄭國國內並不太平。
鄭國建國很晚,在西周末才建立的,不過在春秋剛開始時,就很雄起了一把。它的第三任國君鄭莊公雄才大略,使鄭國空前強盛,第一次稱霸諸侯,比春秋五霸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還要早了近三十年。如果按春秋九霸來分,他就是第一位霸主。
春秋霸主有兩種分類,一種是常見的春秋五霸,一種是不常見的春秋九霸。
春秋五霸主要又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史記索隱》(唐代司馬貞撰寫)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種是《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九霸的說法是:鄭莊公、齊僖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而關於春秋五霸,其實還有好幾個說法,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現在一般採用上面兩種說法。
在老大哥鄭莊公死後,鄭國就陷入王室內鬥,從此一蹶不振。除了約兩百年後,子產當相國時,國力恢復了一些,其它時間它都是要生要死的。
這是因爲除了內亂,鄭國還地處中原的中央地帶,周圍大國如晉、楚、秦等,要到對方去,都要經過這兒。正常時期它倒還有點優勢,比如收個過路費擺攤費什麼的,但一旦那些國家互相不爽打架時,可就倒了血黴了,誰都要到這裡踩兩下。就好比你左右鄰居打架,鍋碗瓢盆到處飛,你站中間,冷不丁的一個鋼鍋就扣頭上了。
所以這裡古稱“四戰之地”,就是現代版的“巴爾幹半島”。後來北方趙國的邯鄲也屬這種悲催之地。
由於悲苦的地理位置,所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幾乎都是給人當小弟的命。旁邊哪個國家強大,它就跟着哪個國家混。但小弟也不好混,當那個國家衰落了,它就被其它國家當出氣桶,第一個捱揍。即使是平常,有事沒事地也有人往這兒扔鐵鍋,所以每次國力剛剛恢復一點點,又被打回解放前。
同在這一地帶的還有幾個難兄難弟,像陳蔡宋衛等較小國家,也是被賤踩的命,早早地就被其它大國或滅或收附。
列子28歲時,鄭國這一悲催地帶的黴運再一次爆發,韓國(當時還不能稱韓國,雖然當時它已從晉國中分離出來,但直到前403年才被封侯稱國)向外擴張來攻打鄭國,還把鄭國國君給打死了。於是兩國開始冤冤相報,戰爭一直不斷。
不過,這和忙於奔波的列子沒什麼關係。大約30多歲時,大概終於跑累了,列子開始呆在老家,收徒教學,寫書傳道。期間,因鄭國發生了饑荒,他曾帶弟子去衛、齊逛了一圈。
由於受道家影響,不求名利,安貧樂道,同時估計弟子們家境也不咋地,所以列子家裡特別窮。常常吃不飽肚子,有上頓沒下頓的,面黃肌瘦,身輕如燕,所以他的“輕功”特別好。怪可憐見的。
據說當時鄭國相國子陽,聽說了列子的名聲和境況,就送他十車糧食。但列子卻死活不肯收。正因爲他性格清高,再加上看上去比較飄逸,所以被稱爲百家諸子中最達觀、最磊落的一位。當然,也最貧苦。
這個,對於一頓不吃就虛脫的本人,實在不敢過多評論。
在列子53歲時,送糧給他的子陽相國被人殺死,鄭國又開始內亂,再加上韓國不停地攻打,二十三年後,終於被滅國了。
鄭國滅亡後,列子就不知所蹤,也可能喪生在戰亂中。
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
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啓後的重要傳承人物。他創立了貴虛學派(列子學),被尊奉爲“沖虛真人”。
列子重“虛”,即無執無爲,有無皆忘,不執着拘泥,不作爲,無所謂輕重貴賤。他的道號“沖虛”中的“衝”,古意也是指虛。
他主張清虛無爲、順乎自然的治世思想;提倡淡泊名利、安命處順的處世心態;強調韜光養晦、與世無違的養生之道;講究虛靜坦蕩、物我兩忘的內心修養。同時,他還闡述了舍末明本、透過表面看本質的道理,以及肯定聖賢能士的必要和人爲的作用(這個比老子有進步了)。
另外,列子還提出生死無別、萬物齊一的思想,就是“生亦何哀,死亦何苦”什麼什麼的,希望人們擺脫現實的煩惱,緩解心靈的痛苦。
本意是好的,有時也挺有用,但長期有這種思想,就要不得了。老這麼不去競爭、不思進取,說得難聽點,跟混吃等死沒什麼區別。
列子寫有《列子》一書,又名《沖虛經》,20篇,現存8篇。
它記載了先秦時期社會生活、文化活動以及民俗風習等許多珍貴史料,記述了一百多篇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等,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扁鵲換心》等,有關孔子的《兩小兒辯日》也是選自其中。
除了這些作品,《列子》一書還提到宇宙生成的四階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相對於虛空、形成元氣、形成形體、形成質量四個階段),以及“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這些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
另外,書中還有大量的養生與古代氣功的論述,喜歡胸口碎石、飛檐走壁的人士,可以去深入研究。不過,後果請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