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二章 野望西北

李恪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始皇帝老了。

若是換做坑儒之前,他不會給李恪偷換概念的機會,他要徐非臣,所有的對話都會緊掐着徐非臣。李恪可以同意,可以反對,卻不可能把問題重新丟回給他,讓他來決定需要割捨什麼。

天下都是他的,他欲求予奪,不需割捨任何東西。

可現在始皇帝老了。人一老,心態就會變得暮氣,敏於思,拙於行,說得再苛責些,就是患得患失。

他知道墨家的價值,又希望用徐非臣抓住長生的尾巴,一邊慾望,一邊理智,搖擺不定,李恪抓住這一點,就巧言把全無關聯的二者聯繫到一起,逼他在搖擺之中,做下最後的決斷。

這是一種試探,試探的結果並不會改變李恪的大計,卻會改變兩人接下來對話的內容。

始皇帝在沉默。

窗外的廷杖聲不知不覺停下來,漏刻與油鐙依舊發着輕微的聲響,每一聲都像催促,又像是時間流逝的痕跡。

始皇帝長嘆了一聲:“若是在兩載之前,這番話足以讓朕下定決心,夷卿的三族。”

“若是在兩載以前,頂撞陛下並不觸秦律,陛下夷不了臣的三族。”

“也是。”始皇帝失笑一聲,“既如此,朕赦卿無罪,也免得二人相對,頂風冒雪,朕累,卿也累。”

“臣,謝陛下!”

始皇帝坐等着李恪施完全禮,稽首叩拜,之後才說:“頭次見卿是在博浪沙,墨慎子領着你,旁人皆施臣禮,唯你們師徒行見禮。”

“那日若非老師搭救,想臣就是栽倒了,陛下也不會放過臣。”

“朕確實不想放過卿,可朕更不願做相國的刀劍,思來想去,還是小懲大誡,叫卿長些記性。”

李恪微笑着看着始皇帝:“那陛下覺得臣長記性了麼?”

“若是不長,任你才滿天下,也不過就是一劍之事,朕不心疼。”

李恪認同點頭,心裡沒有半點懷疑。

始皇帝得了今夜的首勝,滿意地搖響手邊金鈴。

一瘸一拐的韓談領着三五宮娥進來,悄沒聲爲始皇帝收拾好案上的玉佩仙丹,換上茶爐,添碳煮茶。

“卿再坐近些。”始皇帝招手含笑,“世間烹茶之道自卿起,如今連朕也迷上這苦澀之物。細細想來,倒正合了卿方纔所言的潤物之道。”

“陛下高看臣了。”

李恪又往前挪了幾步,有生以來頭一次與始皇帝對面而坐。他取來木夾,自碗中夾起些乾透的茉莉,均勻撒開在煮開的水面。

白花翻滾,忽起忽沉,空氣中飄蕩起清雅的馨香,細細聞來直叫人心曠神怡。

李恪深深聞了一口:“陛下從何處取的茉莉?爲何臣在草野從未得見?”

“此花多產於南國孔雀,於嶺南之地也偶有尋得。去歲佗卿來咸陽上計,獻於朕百株,如今皆種在上林苑。四月之時,朕遊苑囿,乍聞此花覺得香氣宜人,便命人曬乾了用作烹茶。卿是第一個與朕共享此物之人,只是朕卻不明,卿從何處知曉茉莉之名?”

“書中。”李恪隨口搪塞,用滾水溫養茶盞,又撇開碎末,爲始皇帝斟了第一盞茶湯,“臣所知之茉莉,有理氣和中,開鬱闢穢之功效,可補五行中闕,利於安眠。”

“難怪飲了此茶,朕總能睡得安穩。”始皇帝一口飲盡,放下盞,看着李恪又斟一盞,“卿,三日之後大朝,恬卿便該告老閒居了。”

蒙恬告老的事本就在李恪的預料當中,因爲這是大秦的官場準則。

想當初王翦晉爲徹侯,回國便當即交兵卸任,閒居養老。攻楚時始皇帝雖請他出山,但上將軍從性質來說只是類似欽差的臨時職務,王翦至死也沒有重新擔任過正式的官職。

王翦的兒子王賁恰恰相反,他晉徹侯以後常年主持國尉府,位列三公,成爲大秦的參謀總長,但他晚年再未掌過兵權,足見大秦對軍方出身的徹侯態度,就是職軍兩分,只擇其一。

李恪本不知道蒙恬會怎麼選,三公與賦閒都在他的預料當中,如今既然始皇帝說得篤定,這說明這對君臣對此早有共識,蒙恬是要養起來,隨時預備重掌兵權的。

這種變化能幫蒙恬逃脫死難麼?李恪突然很想知道這個答案。

始皇帝又飲了一盞茶,李恪擡手爲他斟滿,低聲問:“郯君閒居,北軍三十萬將士何去何從?”

“朕以爲卿早已經想過了。”

“臣是想過,但只想了陛下希望臣管束的那一塊,旁的皆不曾想。”

始皇帝的臉沉下來,慢悠悠問:“這麼說,卿在猜度朕的心思?”

“陛下別嚇唬臣,大秦上下何人不猜度陛下的心思,就連南邊那些不安分的,不也沒日沒夜地在猜陛下的底線麼?”

李恪突然扯出六國遺貴,始皇帝不由怔了一下,只一下,暢快大笑。

“卿不做佞臣,暴殄天物!”

“臣若是做了佞臣,太僕可要恨死臣了。”

“有理,頗爲有理。”始皇帝笑着飲下第三盞茶,覆盞一蓋,再不復飲。他說,“茶再好,當節制,三盞足矣。”

“唯。”

始皇帝不飲了,李恪又沒不可能當着始皇帝的面自斟自飲,於是韓談重帶着宮娥上來,撤掉茶圍,調亮油鐙。

“朕意請離卿接掌北軍,爲內史,兼東胡上將軍職!”

李恪下拜:“陛下高見。”

始皇帝微眯着眼睛:“高見?這是卿的心裡話?”

“千真萬確。”李恪正肅衣襟,朗朗而宣,“王離掌北軍,節制燕趙,臣控西軍,彈壓塞外,此臣向陛下所獻之策,請陛下聖裁!”

“細細說來。”

“唯!”

李恪應諾一聲,直視着始皇帝,把胸中想法和盤托出。

“西軍所駐,以河間爲本。另大擴兩郡,新設四郡,共計七郡十七部,設郡守七人,將軍七人。”

“河間郡,郡守陸衍,將軍季布兼郡尉職,駐兵三部。”

“九原郡,向北擴抵至燕然山南,郡守張遷,將軍田橫兼郡尉職,駐兵二部。”

“雲中郡,向北擴抵至弓盧水南,制防於喬巴山地。郡守李左車,將軍司馬欣兼郡尉職,屯兵三部。此軍需伺機奪取達賚(lài)諾爾,佔據呼倫、貝爾兩大河澤,籌建大澤農耕區。”

“西海郡,自青海而出,駐軍北向,戰止於祁連山南。郡守鄒儒,將軍韓信兼郡尉職,屯兵二部並籌建西海農耕區。”

“河西郡,自狼山而出,駐軍西向,戰止於弱水,盡佔甘州之地。郡守黃衝,將軍烏鶴敖兼郡尉職,屯兵二部。”

“定北郡,北起郅居水,東至弓盧水。郡守馮劫,將軍蘇角兼郡尉職,駐兵三部。”

“北海郡,自狼居胥而出,駐軍北向,戰止於郅居水北,囊括北海。郡守由養,將軍江隅兼郡尉職,屯兵二部,籌建北海農耕區。”

“此臣之大秦西北方略,共涉七郡、十七部、四大機耕區,計劃建設週期十年,總人口農、牧各百萬戶,共千萬人!”

“千萬人口……”始皇帝沉吟默唸,“人從何來?”

“掠奪,奴役,自中原繁盛之所引遷,無所不用,唯不用強遷實邊。”

“爲何?”

“若欲取之,必先與之,此墨家兼愛之道。”

始皇帝無聲笑了笑:“你所薦的那些人,張遷、黃衝、馮劫皆法吏;江隅是宗室,烏鶴敖……或者嬴敖吧,亦自認宗室;還有蘇角、司馬欣、董翳均是大秦宿將;若朕消息無誤,陸衍雖你守書出身,其心性卻與陳平不同,也稱不得你的家臣,是吧?”

“何止衍君,信君亦與臣非親非故,算不得親信。”

“這許多舉薦,何不爲陳旦留上一個?”

李恪當即擺正了坐姿:“陛下,臣爲墨家鉅子,任用墨官乃是本分,墨家有百家不備之優勢,臣若不用無異於自斷手足。然,舉賢雖不避親近,以親卻不可以近!旦與臣關係莫逆,臣若欲將他擺在手下,陛下便不該留臣活着!”

一語擲於地,始皇帝久久無聲。

半晌之後,他輕聲說:“朕知道了。今日卿且退下,朕累了。”

“唯!”

李恪唱喏,轉身離席,還未曾走出策室,始皇帝的聲音又傳了過來。

“卿,朕欲東狩,卿可有隨駕之意?”

“陛下明知道臣的答案。”

“朕是知道,退下吧。”

“唯……”

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第四零七章 范增跳槽第二零九章 伏日澆灌第二一七章 無法有天第一五五章 國尉輔臣第七六一章 武關之三,怎麼裝不是裝第七三六章 死戰之五,破釜沉舟第六零一章 河間郡大建第五一三章 大秦自有國情在此第十五章 強勢闢謠第六四六章 韓奇之死第二九六章 皇帝第四一六章 齊地的禍害第四七四章 做一隻有用的刺蝟第五五一章 滄海君死裡逃生第四五一章 去墨子化第四六二章 覲見第一二二章 蓋均無貧第六二五章 自由的代價第七三四章 死戰之三,王不孤第三八六章 百人敵第三二三章 尚需要一個侍女四十七章 其名爲犼第五十五章 折變增額第三八九章 劍癡試劍第五四八章 虎軀一震第三三一章 俠之大者第二三九章 天地失色第七七七章 蒙恬之謎第六零六章 始皇不是龍第四一八章 齊王建的亡靈第三十一章 墨者來訪第五零三章 大道啓夏第五五四章 焚書第五七九章 仙術與巫術的區別第一二五章 句注軍市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七九六章 秦本紀,二世四年第一四七章 迎來送往第七二八章 親征第六二五章 自由的代價第一五三章 羣情激奮第一四五章 爲上將軍第六十六章 破門入戶第二五零章 馳援苦酒第五三七章 磴口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第一八二章 解帶爲城第三四零章 霸下出山第六一零章 鬥祖龍,二伐匈奴第五九三章 蠶食第四五九章 好心辦壞事第三零六章 學有成,世揚名第六五三章 戎狄上將軍第二三七章 損兵折旦第二零八章 呂雉之心第四五五章 墨家險將亡第一二一章 務實媚上第二零二章 同居時代第七四零章 死戰之九,大雍的怪胎第三八五章 戰神英布第二五六章 都是玩笑第三二四章 目標,楚墨!第七七七章 蒙恬之謎第六十九章 山有扶蘇第三二一章 朝堂之辯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四三一章 齊墨歸心第二七零章 奪軍殺將第六九一章 陳勝王第五七零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三,鶴光第三五一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三八五章 戰神英布第一二零章 貴賤之別第二零三章 心如鐵石第六一四章 勒石燕然第七七零章 武關十二,烈士暮年第六三九章 秦軍嬌貴了第五六五章 李恪煉仙丹第三十四章 大魚咬鉤第七十三章 準備飲宴第二六八章 招魂之歌第四零零章 蒼居人人會仙法第五零零章 冠禮,成人之始!第四九四章 王離走得很安祥第九十章 臨治市亭第七八一章 澠池會之四,首日第八十六章 子貢贖人第五五四章 焚書第六零零章 草原初冬第六三七章 各出手段第六三一章 被驅逐的人第四六五章 蝸居的始皇帝第一九八章 久病成醫第四九三章 三通鼓第二三二章 開門見山第七十一章 儀仗雄風第六五二章 野望西北第二五三章 四散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