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五章 內情不濟

bookmark

趙楚結盟標誌着二世時期的民亂正式步入第三階段。

碭城,頂着偌大名頭,實則只有一萬民兵的劉季戰戰兢兢踏上了西征的步伐。

彭城,爲了儘早克滅章邯,項籍強奈着心中不忿,在宋義的領導下北向鉅鹿。

邯鄲,死守了近兩個月時間,城中可以煽動的民壯基本都已經死在城頭了,早先的六萬兵勇也只餘得兩萬出零。

器甲破損,軍資告竭,馮劫的守城之旅越走越窄,大體上……已經看到了盡頭。

總體上,雍商的活躍使守城這件事變得不易。因爲守城首重衆志成城,在屠城的壓力下,守城方往往可以用廉價的謠言匯聚全城之民力。

然而現在有雍商……

老百姓都知道,不管是誰攻城,最多就是加徵些賦稅,給得了就給,給不了還可以將陽去雍境。

雍境對那些接受調濟的移民政策還是寬鬆的。去的地方雖荒僻些,但第一年分配田宅,不僅免去徭、役、租、賦,還按人口給予基本的衣食補償,幫助新民渡過難熬的喬遷之難。

更重要的是,雍國的移民政策如此透明,早就通過雍商之口傳遍天下,任誰都無法從中作梗。

所以守到這會,即使馮劫每日小心翼翼,對王離見招拆招,他能用的手段也已經消耗殆盡。

張耳在敖倉做得極好,可或許是做得太好,章邯反倒沒有如他們所預料般亂了陣腳。

他表現得太鎮定。

十萬後軍在河內一分爲二,一路攻伐上黨、河東,一路北上太原、代郡,一力掠奪官倉,徵發民力。

大營則北遷至邯鄲郡北,地勢平坦的刺原縣,還是一支五萬人的偏師發出,入主恆山,轉戰鉅鹿。

章邯把麾下兵士變成一張大網,趙境在一兩月間喪失殆盡,海量的物資被收集到大營當中,不僅解決了軍糧之危,還成功緩解了他與王離之間的矛盾。

有了充足的後勤供給,又沒了章邯近在咫尺的指手畫腳,王離得以繼續按着自己的節奏壓榨馮劫的潛力,按步就班,攻伐邯鄲。

面對此等情勢,在山林採了好幾個月山貨,只等着章邯與王離反目的彭越傻眼了。

趙柏給他的命令是燒燬章邯大營,力保馮劫和曲陽夫人不失,可章邯手捏着十萬刑徒軍,像長了釘子似坐死了大營,居然一點沒有要參與邯鄲之戰的意思,而馮劫卻快完蛋了……

思前想後,彭越只能硬着頭皮去劫章邯的運糧隊,才得手兩次,就被章邯用火車伏兵之計困在井陘山地,一戰大敗,損兵三萬。

在突圍中捱了三箭的彭越倉皇而走,章邯當即給王離去了封信,用詞極之客氣剋制,幾乎是用商量的口氣,請王離關注邯鄲城外,謹防趙軍裡應外合,突圍而走。

那封信成了王離烤羊的柴火。

二月初七,在鉅鹿接收了一萬精騎,重新變得兵強馬壯的馮劫大破東門秦營,早有訊息的馮劫裹着曲陽夫人棄城而走,逃奔鉅鹿。

及其時,隨行僅剩下副將李良以下,王軍共兩千七百餘人。

自知理虧的王離只得親赴刺原請罪,章邯看了他半天,冷冷吐出四個字:“酒囊飯袋!”

秦軍內部正式決裂。

就像夫妻合離一樣,章邯與王離分家,首先要面對的不是上命,而是財產分割。

軍隊就像崽子,能幹的北軍隨媽,只認王離,不認章邯。章邯也用不慣棄不得,傷不得的大秦精銳們,整整十五萬盡數丟給了王離。

刑徒軍是章邯親子,雖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用得順手,章邯全握在手裡,二十萬人一卒不少。

輜重則像家產,咸陽的補給早在二年年中就徹底斷了,現在連敖倉都丟了。

王離的北軍要斗食,可手上除了個清潔溜溜的邯鄲,一城也無。

他索性撕破臉,帶北軍衝營,從章邯手上強奪了近七成倉存,章邯的軍隊散遍趙地,一時難集,就只能吃了這個啞巴虧,與王離從此不相往來。

這出鬧劇演了整整一個月,三月十二,王離兵發鉅鹿,想掃定趙國,一雪前恥。

章邯聽說王離動了,反而不急了。他在刺原收攏糧秣,安坐壁上之觀,只靜等着王離出醜。

於是,王離東進,奪佔曲樑,直撲鉅鹿。趙柏退無可退,唯有一面命張敖催促宋義趕路,一面集結邯鄲、修武、鉅鹿兵將,整合出七萬餘卒,交給彭越遲滯王離。

彭越打得異常辛苦。

無論王離的戰術戰策有多保守老舊,可北軍的戰力擺在那裡,又豈止於凌駕。

想在沒有高城爲憑的野外以趙卒擋住北軍,難若登天。

但彭越心知,趙國存亡如今就係在他一身,他必須把王離拖住,甚至還要留出餘力防備章邯,絕不容有失。

他再一次發揮了自己的特長,襲擾,分割,化整爲臨。

七萬良莠不齊的兵馬被他分成兩部分。

一部三萬,領將李良,以精騎強兵,虛設旗幟遠遠吊在王離側翼,擺出隨時決戰的架勢,又絕不讓王離揪住尾巴。

另一部四萬,由他自領,手下皆是幾路敗卒殘兵,以及從修武回來的輕兵弱旅。

他把這些比民兵只多了經驗的殘卒分成人數不等的七八十份,散遍原野,只攻後勤,而且不予飯食。

想吃飯就去搶,搶百姓是搶,搶王離也是搶。

餓極了的兵卒們爆發出難以想象的進取心,不僅促成了邯鄲郡南大規模的移民潮,還讓王離的後軍一日三驚,有好幾次險讓彭越得手,奪了糧去。

眼下糧比命重……

王離在心驚肉跳當中放緩了行速,每每都要掃蕩周邊百里,纔敢前行五十。

只可惜宋義辜負了彭越的努力。

楚軍北進,在白馬津渡過大河,行至安陽(此邯鄲郡安陽縣,位在邯鄲西南,非代郡安陽)而停步,一駐就是四十六日,每日只操練論戰,不予進兵。

項籍通過雍商得知了章邯與王離鬧掰的消息,思度章邯缺糧,王離將弱,心裡不免火熱起來。

一方面,他想擊破秦軍,爲戰死的叔父項梁復仇,另一面,先入定關中者王的允諾也在不斷啃噬他的耐心。

劉季正在廣袤而空虛的中原順風順水,他卻被宋義拖在這裡!

項籍心裡憤恨,就找到宋義,要求進兵。

“上將軍,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

老實人宋義不這麼想。

趙軍獨抗四十萬秦軍半歲,毀敖倉,間二將,秦軍早不復半年前氣吞天下之勢,趙柏的聲望由此高絕,隱隱已經取代楚王,成爲抗秦的領袖。

原本三國合縱,再裹上偏安的燕韓和滅亡的魏國,盟主的名望可以讓楚王扳回一城,但項籍不願交出田假,六國合縱就只剩下兩國聯軍,誰爲主盟都得二說。

既然秦人日暮,宋義不得不考慮以後。

雍在北,越在南,皆不思進取。唯楚趙共居中原繁盛,這兩國中,究竟誰能站穩腳跟,爲天下共主?

似乎……是趙。

趙國雖與大雍打過戰,但人家認錯態度良好,趙柏與李恪還有舊交,無論如何,李恪與雍都沒有理由偏幫楚國。

所以,趙柏該死,趙國該滅。哪怕不死,這一次也要趙國耗幹國力,從此淪爲楚國附庸。

他苦心勸項籍:“魯公明鑑,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也。”

這話……和范增勸項籍的基本沒差,只是范增說得更簡單,只曰:“今鷸與蚌相爭,我等盡收矣。”

項籍無力反駁,只能告退。

本來這事也就這樣了,趙柏難逃一死,楚秦勝負兩說,可宋義想得太多,又想得太少,一樁心血來潮的指派,卻把事情徹底推向了另一個方向……

第三一七章 墨家當興第七三四章 死戰之三,王不孤第八零二章 十六王相制第四九五章 無爲而治第二三零章 勳貴之尊第六九一章 陳勝王第二五八章 利令智昏第三五零章 惡人還需惡人磨第六三零章 措手不及第三七一章 五德始終,毋常勝第一五二章 慎子之劍第六九六章 神奇的磁場第八十六章 子貢贖人第五十一章 出殯進山第七二二章 做生意嘛……第三五五章 楚墨來客第五三九章 我口味這麼重麼第八十一章 沒完沒了第二四三章 劍指同袍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一五三章 羣情激奮第六四八章 鋒銳如劍第一九七章 殺雞儆猴第五六五章 李恪煉仙丹第一一八章 紅毯精神第六六三章 二世登基第二七二章 堂堂之兵第二九二章 大戲開鑼第三二八章 問天之殤第四四七章 同牢合巹第五五八章 有一臺華爲多好第六九九章 小……人物第七七八章 澠池會之一,邀約第四六零章 鉅子歸秦……爲戍卒第六零八章 風滿樓第一六四章 不似英雄第三十章 故弄玄虛第七五八章 秦關百二第八零三章 假道伐虢第七九六章 秦本紀,二世四年第四七三章 大秦的工程究竟要花多少錢第七九一章 澠池會十四,墨戰第五七七章 韓信遊商第四三四章 大荒之中,有山不鹹第三二八章 問天之殤第四七八章 爲吏之道第四二九章 與我死來第三零二章 餘徹食第七六六章 武關之八,怎樣的人建起大漢第七章 烈山神鐮第三六一章 行刺第一零七章 總有意外第八十章 新年大吉第二四六章 歸秦之願第三五八章 作得一手好畫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五一五章 星星之火第七五八章 秦關百二第七八六章 澠池會之九,多疑第三六零章 零陵偶遇第六十四章 精米曝光第一零四章 解圖備事第三八九章 劍癡試劍第二五五章 酣暢反擊第四九零章 朕允了第三一三章 最後一題第五二四章 鄉毒第三四零章 霸下出山第一三零章 奴隸之思第十一章 鉅子故事第四零六章 全無勝數的考覈第四二七章 路人臉的三當家第三十八章 災前搶收第八十七章 農學大師第七九六章 秦本紀,二世四年第二四五章 世有墨翟第五九七章 韓信單騎赴會第四二八章 鍾離說彭越第一一零章 事關機密第六二零章 徐徐而敗第五六九章 宅男始皇帝救贖計劃之二,捕牢第五六零章 母老虎《盪風雲》卷尾感言第二十五章 一觴便倒第二三五章 獏行之戰第七四一章 死戰之十,王令進兵第一六六章 久遠回憶第十二章 心腹之人第三十九章 明火執鐮第四八五章 歸咸陽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三七二章 挽霸下之繮第六六零章 穀道聽宣第四十九章 天使將至第三二九章 日有所思第三五零章 惡人還需惡人磨第五四四章 華夏重義而輕生第四九九章 兄弟第二八七章 修身之意第五二六章 李恪爵晉左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