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

bookmark

康熙的行輦一路從廬州出發,已經行進了多日,只是士兵並沒有在廬州過多停留,因此士氣依然顯得有些低落,特別是對於綠營兵,他們只是簡單領了一些草袋,每日裡生火取暖,身上的號褂依然顯得比較單薄寒冷。

“衡臣,這信已經送去有幾日了吧,卻一直沒見什麼動靜。可是有什麼消息,算算腳程,也差不多就是今天了吧。”

康熙皇帝捧着一本書,斜靠在行輦上,身上搭着厚厚的毛毯,看上去精神頭好了幾分,只是他畢竟年老體衰,再加上這段日子的奔波往來,整個人的精力卻有些不足。

張廷玉低聲回道:“啓稟皇上,這幾日天氣都不尚佳,或許復漢軍已經收到了信件,只是這回信卻還在路上,我去派人催問一下。”

康熙掙扎着想要坐起來,一旁的太監連忙想扶起他,只是這稍微動彈了一會,康熙便咳嗽不止,臉上更是浮現出一絲不正常的紅,這一幕卻是嚇住了張廷玉和太監。

Wшw¤ ttka n¤ C〇

“皇上,還是龍體要緊,我去傳太醫進來。”

張廷玉跪在了地上,臉上起了一層汗,也不知是被康熙皇帝嚇的,還是這行攆內的暖爐所致,只是他心裡卻多了幾分害怕,又想起了田文鏡的那一番話。

明眼人都已經能看出來,康熙已經接近燈枯油幹了,只是現如今全憑着內心的一股子氣在支撐着,若是這一戰贏了則罷,康熙或許狀態還能迴轉一二,若是此戰失利,怕是命不久矣。若真的當康熙皇帝駕鶴之後,恐怕整個大清國都將會變得風雨飄搖。

這也是康熙堅持到現在的緣故,若真的堅持不了,前線還有何人能委以重任?康熙如今是已經把自己能派的人手,都已經派去了湖廣戰場,卻是再無更多的肱股之臣可以相托。

“不必了。”康熙虛弱地揮了揮手,他張着嘴喘着粗氣,怔怔地望着行攆頂部,隨即苦笑道:“朕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虛不受補,只能慢慢歇息調理身體,如今叫來太醫,也只能如此了。”

張廷玉心裡大爲震驚,這皇帝的身體狀態那可是帝國一等一的絕密,可如今康熙卻似乎不想隱瞞了,將自己的情況直言不諱地說了出來,這實在是讓張廷玉感覺自己恨不得立馬閉着耳朵,若是聽不見一個字纔好。

君臣二人相對無言,也不知過了多久,從外間傳來消息,一個小太監走了進來,卻是呈遞一個盒子,上面同樣用蜜蠟封着,上面是安徽提督的大印,卻是嶽鍾琪的密摺到了。

康熙皇帝顧不得身體虛弱,急急忙忙抓住,然後用銀刀劃開盒子,拿出裡面的密摺,開始細細看了起來,只是看着看着,眉頭卻緊緊皺起,到後來密摺甚至直接從他的手中掉下來。

張廷玉跪在地上,也不敢擡頭看,只是心裡多少有些不自在,像這種山一般重的機密,知道的越多,對自家越是不好,只是康熙沒讓他走,他也不敢隨意離開,只好將額頭死死貼在地上,裝聾作啞。

在這封密摺上,嶽鍾琪將寧渝的回覆一字不差地轉述了一遍,並沒有帶上個人的見解,在這件事上,他知道自己的定位,絕不是可以輕易許諾什麼條件的人,因此一切都是讓康熙自己來決斷。

可是通過這封密摺,康熙依然讀出了對方的意思,那就是想要求和,現在這些條件遠遠不夠,至少要把江南讓出來,雙方劃江而治,才能繼續往下談。

然而這個條件是康熙所無法承擔的,因爲大清朝不是康熙一個人的大清朝,是所有八旗親貴的大清朝,他康熙若是給了這樣的條件,那就是背叛了整個大清朝,到時候別說其他人,恐怕自己的那些個兒子都會起來造他的反。

康熙輕輕發出了一聲嘆息,隨後靠在了行輦上,“其實朕心裡明白,求和在如今並不成熟,我大清不可能再給出更多的條件,而寧賊也絕不會滿足於當前的戰果,只是朕心裡還存着幾分僥倖罷了。”

“從眼下來看這一戰,看來是非打不可了,只是朕還盼望着那寧賊能夠收手,讓朕成就一世聖名,也就罷了。只是以後如何,那也是後來人考慮的問題了。”

康熙的臉上透露出幾分悽慘,他甚至把張廷玉當成了自己的那個對手,當成了寧忠源,不對,更應該說是寧渝,那個正在安慶城下,想着跟自己一決生死的年輕人。

何必呢?何必如此咄咄逼人?你就那麼想着在戰場上跟朕一決生死?

你寧渝纔不到二十歲,就算是想着圖謀大業,也不用急於這麼一時,你大可以等朕死了以後,等朕的這一世聖名得到周全以後,再來進取也不遲啊。

至於大清後繼之君,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那都是他自己的問題了。那時候他康熙也不在人世了,自然不用再去顧忌這些東西了,康熙甚至有時候覺得全天下人都不理解他的用心。

朕只是想要博得一個身後名而已,就這麼點要求,過分嗎?

然而無論過不過分,求和之路基本上已經被堵死了,那剩下的自然就是面對面,拳對拳了。只是現如今的大清朝和復漢軍相比,就像康熙皇帝跟寧渝相比一般,前者垂垂老矣,而後者則如初生的太陽一般,耀眼無比。

“打吧,傳令下去,加快行軍,務必在十二月二十之前趕到安慶!”

.......................................................................................................................

當康熙還在想着打不打的問題,可是寧渝已經把籌碼都擺在了桌子上了,這一戰,基本上是無可避免了。

“諸位,這一仗的意義之重大,我想大家應該都會明白。”

寧渝站在營帳中,面前擺放着安慶城以及周邊地帶的沙盤,而下手則坐着程銘、程之恩、錢英以及董策等人,也算是目前整個復漢軍的高層都匯聚於此。

衆人望着已經被拿下來的黃石磯,臉上都有些興奮,從目前的整個地勢環境上來看,安慶城如果僅僅靠着自己的兩萬綠營,恐怕最多半個月,就會被複漢軍給打下來。

“當下最要緊的,不是安慶城的這兩萬人,而是馬上就要前來支援的康熙十萬大軍,只有解決了這十萬人,那麼剩下的自然手到勤來。”

“諸位,刀已磨利否?”

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十章 尋礦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九十章 傷亡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