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

bookmark

紫禁城乾清宮弘德殿,大清康熙皇帝正一邊飲着新上的春茶,一邊翻看着今日的奏摺,突然翻到了一本奏摺,臉色變得陰沉無比,將手裡的茶杯狠狠摔了出去。

“戶部行文,各省虧錢實多,積弊已久,所應上繳錢糧更是久拖不決......地方督撫大員,一個個都在給朕叫苦!”

在下方,首席滿洲大學士兼任戶部尚書馬齊正坐在小凳上,他的年紀其實比康熙還要大上兩歲,如今已經是六十八歲高齡了,花白的辮子微微抖動着。

這本奏摺就是他呈上去的,當即跪下來一臉惶恐道:“啓稟皇上,今年的考計雖然已經圓滿,可是臣擔心,在這麼下去,國庫恐入不敷出,有損聖君威名。”

望着這位滿族親貴大臣,康熙的臉色和緩了許多,他明白如今滿族大臣種能濟事的沒幾個,可是着朝野大事小事不能都讓漢臣去做,否則他這江山也就坐不穩當了,因此對於這位頗能任事的馬齊,也是青睞有加,雖然早年間馬齊作爲八爺黨,被康熙狠狠發落了一番,可畢竟康熙實在無人可用,因此自從康熙五十五年將馬齊提拔到戶部尚書這個位置,便再也沒有動過了。

“哼,我大清如今雖是國泰民安,可畢竟西北正在用兵,草原諸部也需安撫,這錢糧之事可萬萬不能輕忽。朕宵衣旰食,縱是再怎麼節用,也難以爲繼。”康熙徐徐道來,又輕輕看了馬齊一眼。

馬齊跪伏在地上,顫顫巍巍的,一副快要過氣的模樣,其實歷史上的他比康熙活的還久,低聲道:“皇上乃聖明天子,以一己之力承擔整個大清江山,做臣子的豈能委屈了君父?這錢糧一事,戶部多方籌措,想來也無大礙。”

聽到這個回答,康熙的臉色又好上了幾分,道:“常言道日久見人心吶,還是你馬齊深知朕心,起來坐着吧,把具體方略說說。”

馬齊有些艱難的爬上了小凳,撫着花白的鬍鬚,道:”啓稟皇上,如今西北用兵多年,這陝甘原本就荒涼,如今想來也是無力籌措。中原又遭遇大旱,緩急之間還需要賑濟,這南方多是魚米之鄉,富商豪賈數不勝數,或可多加籌集,一解國用。”

一提起南方,康熙的臉色卻陰沉了幾分,輕哼道:“前不久兩廣總督上奏摺稱兩廣多有違禁開礦,言稱堵不如疏,礦利不能讓給民人,由官府開礦則礦利盡歸朝廷....由此民情亦是反覆,多有匪患作亂,如今在南方籌集錢糧,或可一馳礦禁?”

“皇上,這礦禁的口子是萬萬不能開的,礦民都是因礦利而聚,可是這礦畢竟是無根之水,一旦開採完了這礦利也就盡了,礦民們無以爲生,便會聚衆爲匪,行不法之事。因此老臣向來是主張全力禁絕,以防後患。”

康熙輕輕唔了一聲,又道:“前明地主豪紳私自開礦,以致於天下隱患重重,致使社稷傾覆,大清不得不防此覆轍.....”

話雖這麼說,可是康熙心裡卻不以爲然,實際上禁止地方上開礦,並非其他原因,而是爲了避免地方實力膨脹。

在開礦一事上,清政府與地方官員從來都尿在一個壺裡,地方上的州縣官員都是想着開礦以擴充財源,畢竟地方用度確實緊張,可是這樣一來,勢必會造成督撫權職過大,這是康熙所不願看到的局面。

馬齊心裡也是如明鏡一般,剛剛康熙皇帝所言,便是擔心向南方要錢糧與開礦禁會綁在一起,因此纔出言試探,作爲戶部尚書,馬齊自然是全力反對開礦禁,只有財源盡歸中央,他這個戶部尚書說話纔有底氣。

從這一節便可以看出,康熙皇帝與馬齊之間早有默契,不過誰也不願意真正挑開,真挑開了馬齊擔不起,康熙則有損聖名。

馬齊心中嘆道,這做官啊,還是糊塗點好,不過皇帝說話,自己也不能當泥塑木偶,便輕聲道:“皇上,礦令是萬萬不可開的,至於這錢糧一事,不妨讓地方州縣官員徵收錢糧應隨徵隨解,遲延不解者,知府查報參處。如州縣批解錢糧而布政使抵充雜派,扣批不發者,許州縣官申報督撫,並報部院題參。”

“至於這現有的虧空.....可讓各督撫查明原因,如知府共同徇隱以致虧空者,即行參革,由知府獨賠。州縣官有虛報虧空者,督撫據實題參,審明定擬,於本犯名下追還。”

“如系因公挪用以致虧空者,州縣官革職留任,限年賠完。倉谷黴爛者在一年內完補,準其開復。州縣虧空錢糧,知府揭報而布政使不轉報,或已轉報而督撫不即題參者,許知府申報部院,將督撫布政使照徇庇例議處,仍令分賠。衛所官員虧空屯衛等項錢糧,照地丁例處分。”

這一番話卻是說到了康熙的心窩子,能夠看出這首席滿洲大學士確實有幾把刷子,不愧是君臣相得的好榜樣。

不過康熙仍嫌不夠,輕哼一聲道:“各地方督撫於州縣虧空事前不盡心防範,事後不竭力補項者,理應嚴加議處,責令分賠。”話語中對地方督撫的怨氣之重,令馬齊心裡微微一寒。

這位爺如今爲了這千古聖名,怕是都快要瘋了!這麼一來,這天下豈非官不聊生?

想到這裡,馬齊也不顧聖君威嚴,苦苦哀求道:“皇上,這督撫畢竟代表朝廷.....還是要留上幾分面子啊!”

康熙卻開始步步緊逼,“若非朕先前優容太過,又豈會在御極六十載下次狠手?可若是朕不這麼做,大局豈能相安?馬齊你是滿族親貴,應當明白我大清社稷得來是多麼不易!若有什麼顧慮,便直言吧!”

此話一出,馬齊也無可奈何了,畢竟這位爺都已經如此直白了,什麼叫御極六十載下次狠手?說白了康熙自己也知道自己沒幾年好活了,若是不趁着這個機會,給自己多刷上幾層金,又哪來的千古聖君?

馬齊心裡一嘆,只好硬着頭皮叩頭而出了。

康熙望着馬齊離開後,也沒有繼續審閱摺子的心情了,招呼了殿前的小太監。

“前些日子這趙氏風寒,如今身體可好些了??”

“啓稟皇上,趙貴人身子已經遞了牌子,想來已經康復。”

“唔,擺駕吧。”

“嗻。”

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二百二十九章 朕還沒死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