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

bookmark

牛弘辭別太傅回到了皇宮,心裡很是得意。

與太傅這一回合的交鋒,不盡使兩人的關係從鬆散型的君臣、師生關係變成緊密型主從關係,而且更重要的是,構成這種關係的基礎是太傅對牛弘的內心臣服。太傅陳蕃可是大漢帝國中的重量級人物。

眼下還不是策劃剷除竇家勢力的時機,風險大不說,既使成功了,牛弘也會失去道德上的制高點。不管怎麼說,竇家對牛弘有擁立之恩。皇權可封不住天下攸攸之口。相信太傅也會明白這一點。

閒着沒事,牛弘就帶着小劉江在皇宮裡轉攸。轉到後花園時,牛弘看到花匠正在自己做的山崩模型上搭草棚。

“你在做什麼?”牛弘問花匠。

花匠發現牛弘來了,趕緊跪下行禮。

“起來說話”,牛弘道。

“曹公公說了,陛下做的機關可了不得了,要做個亭子供起來。小的怕風把陛下的機關吹壞了,先搭個棚子護起來。”花匠回道。

“做得好,有賞”。牛弘隨手掏出了一個皇宮裡專門打賞下人的賞錢給花匠。

“謝陛下”,花匠弓着腰致謝。

牛弘心想,自己爲了說服太傅,心血來潮做的這個模型有可能成爲帝國的重要事件。用“天恩說”代替“天懲說”,把長期以來世人對天(自然)的敬畏轉變爲感恩、探索。把大漢帝國的創造力激活。要不然,帝國雖然繁榮,但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

下午,牛弘早早地就去跟太后請安。順便把去陳府探病的事說一說,想必這事早已傳到太后耳朵裡去了,自己不說可能會引起太后的疑心。

一到長樂宮,牛弘發現乳母跟太后有說有笑的,相談甚歡。

“給母后請安。”自從認了乾親後,牛弘對太后竇妙的稱呼就變了。

“起來吧,太傅怎麼樣了?”太后問道。

“偶感風寒,很快就會好的。”牛弘肯定不能說太傅是心病。

“那就好。要不然,那些多嘴的會說被哀家的皇兒氣病了。”看樣有人在太后那兒說太傅的事,話沒說好,讓太后訓斥了。在這件事情上,太后是護着牛弘的。

牛弘看太后沒有留他的意思告辭了。

太后竇妙是越來越喜歡趙嬈了。劉志的冷落曾讓她怨恨,現在也消得差不多了。做太后的感覺不錯,她可不想讓別人當菩薩一樣供着,她要享受權力的快感。趙嬈把她同孝武皇帝時的竇太后比,真是說到她心坎裡去了。

“趙姐,那些大臣們整天嚷嚷要減少宦官,你說這事怎麼辦呢?”竇妙竟跟趙嬈商量起政事來。

“別聽他們的,太后”,趙嬈象軍師一樣幫着出謀劃策,“咱們女人家又不好拋頭露面,跑個腿啊,傳個話什麼的,沒個宦官怎麼成”。

“趙姐說的對,那些大臣們整天吃飽了,這麼多國家大事不去管,偏偏管到哀家的後宮裡來了。”後宮的宦官在沒有皇后的時侯還真歸太后管,竇妙這話說得理直氣壯(後宮的編制原則上由少府管)。

“太后,在我跟前伺侯的蹇碩挺機靈的,太后提拔提拔他吧。”趙嬈爲身邊的太監向太后要起官來。

“行,明兒哀家跟曹常侍說說”。竇妙答應得很爽快。曹節侯覽等幾個太監頭現在可是竇妙手下的紅人。

在從長樂宮回來的路上,牛弘覺得趙嬈跟太后有點太熱乎了,不知所以。於是決定到董氏那兒去問個究竟。

董氏看到牛弘永遠是那慈祥的笑容,急忙讓宮女遞茶端水。閒聊了一會兒,牛弘以要與母親說俏俏話爲由把下人支走了。

“母親,趙姨娘與太后走得很近。”牛弘直奔主題,要問個明白。

“是娘讓她去的。”這話一出,讓牛弘覺得董氏的安排不會是與太后套近乎這麼簡單。

“爲什麼?”

“兒啊,你還是個孩子啊,咱孤兒寡母倆在這兒得小心呀,……”

董氏這一席話讓牛弘吃驚,她不光是個堅強的女人,還懂點平衡之術。她竟讓趙嬈去挑起竇妙的稱強之心牽制竇武,好讓自己四年後平安親政。

回到建章宮後,牛弘認真地分析董氏的策劃。從自己一登基,竇武的動作來看,他還真是個大野心家。竇武想獨霸朝綱得有幾個條件,第一是竇妙必須聽從他這個父親的安排,第二是近期必須取得黨人的全面合作,第三應該是自己親政前在帝國關鍵部位全部安插親信或死黨。要是三點全部做到,牛弘既使親政了還是個傀儡。竇妙想以自己爲中心,就讓竇武的想法落空了。他們父女倆都想當老大還真能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儘管打着各自的算盤,三個女人對一個竇武還真夠他受的了。

由於上一次黨錮事件受到迫害,現在黨人和太學生把宦官當死對頭。他們會逼着竇武對付宦官。當竇武被逼得沒有退路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到時侯就會有衝突,這也許是自己的機會。看來得多注意收集信息,及時判斷暴發時機,纔有可能佔得先機。

董氏的操作也是高招。如果董氏自己出面,皇帝生母的份量太重,或許會引起竇家的警覺。趙嬈出面就顯得象是趙嬈個人貪圖富貴,不大會讓竇妙作其它想。

牛弘覺得自己現在得格外小心,象在宮內培植親信這種事還得緩一緩。自己的目標太大,多少雙眼睛盯着呢。

把這些事情考慮分析後,牛弘發現自己除了每天兩個時辰與太傅爭辨儒學外什麼都不能幹。這幾天的成就讓牛弘產生了應該做點什麼的衝動。二十一世紀的技術人才在大漢絕對是神仙級的專家,白白浪費也太奢侈了。

帝國還處於農業文明階段,糧食生產是帝國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帝國雖有八億畝耕地(漢代一畝二百四十步,489平方米,相當於現代0。73畝),但由於帝國邊遠地區的空心化,大量土地荒芙。早年秦國養活四五百萬人的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現在居住着不到七十萬人。原晉國的幷州,原燕國的幽州(特別是關外東北平原),原吳越的揚州,都是如此。實際耕種面積只有耕地總量的六成左右。如果減掉用於穿衣(種麻和種桑)、食用油料、蔬菜等用地,實際種糧土地只有四億畝左右。

帝國的糧食作物主要是粟類、麥子,南方有水稻種植。上等良田精耕細作能收穫二百四十斤(漢代一斤略少於現代半斤),一般情況下只能收穫一百二十斤。如果按平均畝產一百六十斤計,豐年帝國的糧食產量可以達到六百四十億斤。

帝國的在冊人口五千六百萬,加上豪強莊園中爲避稅而瞞報的人口和不上稅的流民,總人口應該在六千萬左右。這樣說來,豐年帝國的糧食產能在每人一千到一千一百斤。

從糧食需求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動物脂肪和動物蛋白攝入量很少,讓一個勞動強度大的壯勞力吃飽,一天得四到五斤糧食。婦女吃得少一點,老人和兒童就更少一點。因營養不足外加醫療條件差,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的比例很低。平均每個人每天的糧食需求在二點八斤到三斤的樣子。這樣的話,每個人每年的糧食平均需求在1022斤到1095斤。

帝國在豐年,糧食產能與需求基本平衡,略有節餘。碰到災年,如果糧食產能減少在二成以內,帝國如能合理調配,百姓雖面露飢色,還不至於出現大量餓死的現象。超過這個度,那將是災難性的。

帝國自孝明皇帝治黃工程完工後,中原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抗禦能力增強。這也使得帝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能基本平衡地保持每年1%的人口增長率。

面對帝國的基本國情,牛弘能做些什麼呢?應該從哪兒着手?

第五十一章 掖庭十美第十五章 虛幻的勝利第八十一章 偏不打 急死你一一九章 比武選將 出師北征一四六章 產業工人從哪裡來一四六章 產業工人從哪裡來第五十五章 戰略佈局一四三章 牛弘賜婚一零二章 境外蠻荒大穿越第九十五章 境外孤軍第八十四章 周密計劃第九十三章 新平潘岳第八十二章 南下目的第四十八章 北方的狼一一四章 宇文部族的選擇第六章 太傅陳蕃第九十一章 百密一疏第十二章 甘於平淡的學者第五十七章 初會天香一一七章 金微山血戰一五零章 坐懷不亂新說第七章 三個女人一臺戲第十章 大將軍的煩惱第四十二章 靖邊策二十四章 皇帝的那些家務事第八十六章 趕鴨子上架第八章 牛氏風箱一五五章 董家服飾第六十三章 帝國男兒都尚武第九十三章 新平潘岳第七十二章 南下 軍事不是最主要的第八十二章 南下目的第四十七章 還沒開始就嚇着了二十四章 皇帝的那些家務事第四十四章 長江大水第一章 歸心似箭第五十一章 掖庭十美一零九章 英烈祠第三十一章 北方的雪 南方的熱第四十五章 歪打正着第二十章 危機暴發二十四章 皇帝的那些家務事一零七章 南下潮一五一章 兩個倭人一五二章 侯補郎使倭第八十九章 牛弘的治亂觀第二十一章 有時機會是等出來的一四六章 產業工人從哪裡來一三九章 冒死吃河豚一四三章 牛弘賜婚一二一章 新的着力點——教育第三十九章 不遊而牧一三一章 平常心第四十三章 豫章有嘉禾?一三二章 頂級運動場第四十六章 問責制第五十六章 鑄幣一一八章 段殺神請戰第八十八章 打開一扇窗第八十八章 打開一扇窗第四十一章 機關研究作坊一零五章 新的起點第二十二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四十七章 還沒開始就嚇着了第四十六章 問責制二十四章 皇帝的那些家務事第十章 大將軍的煩惱一四零章 柳暗花明第五十二章 世事無常第三十七章 西郡的暴發戶一五零章 坐懷不亂新說一零三章 陳規盧隨一四四章 張家紙業一零一章 沒有帝師的日子裡第十四章 日食陰影下的倒黴蛋一二五章 不認輸一一七章 金微山血戰第四十三章 豫章有嘉禾?一二六章 困獸猶鬥第二十八章 逆流第七十三章 曹操上書一零八章 震天巨響第三十九章 不遊而牧第三十四章 新興學科第四十章 帝國的風向第三十八章 巧遇李肅第三十七章 西郡的暴發戶第五十三章 曙光初露一二一章 新的着力點——教育第九十八章 劉悝也做皇帝夢第四十七章 還沒開始就嚇着了第十六章 堵與疏第八十一章 偏不打 急死你第四十八章 北方的狼第九十六章 不安命 貪過了界第五十八章 大婚一五五章 董家服飾第六章 太傅陳蕃一四一章 孫郎採藥第八十二章 南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