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

bookmark

回到文明殿中,劉知遠便見中書侍郎蘇禹珪迎了上來,那張看起來十分溫厚的面龐上,斂不住笑意,似乎有什麼喜事一般。

“陛下,東京那邊傳來消息,那胡酋蕭翰率河南胡將蕃騎,輦其寶貨鞍轡而北,歸國去了!”

聞言,劉知遠略表訝異,只見蘇禹珪臉上笑開了話,開口便舔道:“定然是那胡酋得知陛下兵至西京,懾於陛下軍威,心懷畏懼,欒城之戰的消息轟傳天下,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其自知不能擋,故慌忙北遁。”

蘇禹珪顯然腦補了不少細節,劉知遠則沒有多少意外,他的關注點顯然不在留那蕭翰身上,只略作琢磨,問道:“胡虜既去,東京現今何人主事?那李從益?”

劉知遠的語氣中,透着赤裸裸的忌憚之意。

李從益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幼子,受封許王、郇國公,軟弱少年一個,年紀比劉承祐還要小一歲。原本一直在洛陽守陵,與養母安穩地過着小日子,耶律德光北撤後,被蕭翰派蕃騎拘至東京,以其知南朝軍國事。

不久前,應耶律德光之命,立其爲帝,復立唐國,意圖效後晉之事,以漢治漢,穩定人心的同時,對抗劉知遠,加劇中原的內耗。

可惜沒幾日,遼帝駕崩與欒城大敗的消息相繼傳來,劇變發生,中原、河北的蕃將胡臣人如喪考妣,惶恐難安,賊勢日頹。由於耶律德光之死與欒城之戰的時間相隔太近,傳揚開來的時候,已漸漸演變成劉承祐率軍突襲遼營,大敗之,陣斬遼帝。

在這等形勢下,蕭翰也徹底坐不住了,尤其在劉知遠兵進洛陽,磨刀霍霍以望開封之後。正自忙亂無措間,收到了耶律阮全面撤退的命令。

蕭翰與耶律阮二人,算是政敵,但見到來使之後,頭一次覺得此人親切了許多,也顧不得那命令的口吻,領着人便北撤。對中原,卻是再不敢有所留戀。

從劉知遠語氣中聽出了忌憚,蘇禹珪當即一臉輕鬆道:“陛下,戎狄既倉皇北去,那麼您御臨東京,再無一點阻礙。至於許王,不過一孺子,孤兒寡母,本就是契丹人冊立的一個傀儡,不足爲道,只要陛下東幸,其必舉城以獻!”

聽完蘇禹珪的話,劉知遠臉色好看了許多,咧了下嘴小作思量,笑着出了口氣。蘇禹珪的話自然是有道理的,一個李從益,算不得什麼,何況,他還是後唐的宗室,這中間可都隔着一朝,若是契丹人選立個後晉宗室,那倒是不得不注意。

大概是見蘇禹珪在劉知遠面前討了好,一旁沒有作話的蘇逢吉表情一陰,眼珠子一轉,湊上前,輕聲道:“陛下,據臣所聞,李從益登基於崇元殿,羣臣畢見,文武伏首。胡虜北歸,其親率文武於北郊餞行。又有燕將劉祚爲侍衛指揮使,統兵巡檢東京,修甲兵,繕城池!”

蘇逢吉說這話時,注意着劉知遠的表情,見其神色轉陰,嘴角也不由掛點淡淡然的笑容,繼續道:“臣還聽聞,契丹人大肆宣揚許王爲帝,繼承唐祚,東京一時士民皆安。蕭翰大隊北去之時,中原義軍,亦不復爲亂,未有阻擾,任其離去......”

話說一半,劉知遠那張泛黑的面龐間彷彿籠罩上了一層名爲“煞氣”的東西,冷冷地一擺袖,短促有力地下令道:“下制,讓史弘肇,發兵東京!但有不識天數,對抗王命者,殺!”

“是!”蘇逢吉低眉順眼地積極應道。

蘇禹珪在旁聽完二人的對話,有點悚然地看着嘴角一直噙着笑意的蘇逢吉。但見神色不對的劉知遠,身形又矮了些,小心翼翼地轉移話題問道:“陛下,關於太原后妃、宮人、官員南遷之事,還需您聖裁。”

提及此,劉知遠果然轉移了注意力,幾乎不加思索,揮手便命令道:“是時候了,讓太原那邊準備好遷移事宜,讓武德使李暉負責保護皇后與一併宮人大臣南來!”

剛處理完兩件事,有內侍進殿,興沖沖地在劉知遠耳邊低語了一句。眼瞧着劉知遠兩眼一亮,恢復了笑容:“吾弟來也。”

慕容彥超,劉知遠同母異父的兄弟,此前坐法罪死,爲劉知遠進言所救,流放房州,此番中原大亂,聞劉知遠登基南來,自覺翻身之日到來,屁顛屁顛地前來投效。

“逢吉啊,你方纔在陛下面前進言,是欲害許王死啊!”二蘇退下後,則小聲交流着,蘇禹珪眉色間帶着點憂慮。

“相公,話勿要說得這般難聽嘛!”蘇逢吉瞥了蘇禹珪一眼,卻是慢條斯理地說:“中原已有陛下爲君,豈能再有一子,僭居帝位。”

聞言,蘇禹珪露出了一點老好人的感慨:“他不過是契丹人立的傀儡,對陛下哪裡有什麼威脅?”

“李從益畢竟是前唐皇子,身份敏感,當此敏感的局勢,坐在不該他坐的位置上,只能怪他運氣不好了!”蘇逢吉卻露出一抹笑容:“你我身爲臣子,自當進言,替陛下消除一切禍患!”

眉頭凝起,蘇禹珪:“許王終究無罪,若殺之,只恐國人憐之,惹人非議啊!”

聞其言,蘇逢吉表情立刻冷了下來,語氣森然道:“若果有人憐之,那就更加不得不除!”

說着,以一種幽冷的目光看向蘇禹珪:“相公,你可是陛下的臣子,怎麼如此爲那李從益開脫?您可要小心吶,以免讓陛下,誤會了用心......”

聽蘇逢吉這麼一說,蘇禹珪不禁哆嗦了一下,掃着蘇逢吉那張掛着森然笑容的臉,心中暗罵,此人可陰狠者,自己在他面前多這嘴幹什麼。連忙打了個哈哈,很是自然地岔開話題。

落在後邊,望着蘇禹珪邁着老腿往辦公地點而去時,蘇逢吉不屑地笑了笑。這段時間,沒有沒有楊邠、王章在頭上壓着,二蘇成了劉知遠身邊嘴倚仗的大臣,而隨着形勢逐漸明朗,原本一向很低調的蘇禹珪,存在感竟然強了起來,隱隱有與蘇逢吉爭寵的意思。

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114章 欲謀大功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160章 平定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3章 夜宴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295章 難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380章 饒樂國第15章 襄陽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08章 井陘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01章 大整軍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60章 家事、國事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62章 奸宦昏主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72章 太子妃第90章 安全脫身第6章 遺奏十條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65章 決議南征第87章 亦有其憂第95章 玩陰謀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64章 過韓府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362章 分封?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104章 在真定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6章 奉宸營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97章 再臨井陘第37章 回鶻使者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82章 瓦橋關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3章 不宜擴大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45章 了結第118章 商賈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86章 賜死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71章 兵臨壽春第58章 回師第178章 會獵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47章 誘其北上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