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遺奏十條

bookmark

堂間,哭聲大作,劉皇帝仍蹲着身體,平靜地註釋着已然沒了氣息的王樸,一股名爲悲愴的情緒,在心胸之間堆積、醞釀。王樸走得很安詳,甚至可以說,是種解脫。

深深地出了一口氣,劉承祐將王樸的手輕輕地放到腹上,站起身來,蹲久了的緣故,頭腦感到一陣眩暈,身形搖晃嚇了喦脫一大跳,趕忙攙住,緊張地關心道:“官家!”

緩了緩,劉承祐抑制住心頭的悲傷,擺脫喦脫的攙扶,再看了眼王樸的遺容,轉身走到滿臉悲切的王侁面前停下腳步,吩咐道:“好生料理你父後事!”

“是!”王侁是涕泗橫流。

懷着一悲痛的心情,離開王府,腳步沉重而緩慢,隨着步伐,面上的悲傷之情也逐漸外露。這些年來,劉皇帝經歷了太多賢臣良將的離世,也有不少令他感懷的人,高行周、折從阮、趙暉、景範......

但不得不說的是,從沒有一個比王樸之逝,更讓劉皇帝覺得感傷。說句不孝的話,當年高祖劉知遠駕崩時,他都沒有如此哀傷與不捨。

“傳朕口諭,王樸身前之功名、德行,該當有個定論,由魏相公負責。讓薛居正,親自給王樸作傳,書寫神道碑文!”登車回宮之前,劉承祐對喦脫吩咐着。

“陛下!”呂胤趕了上來,雙手捧着一道文書。注意到劉皇帝的目光,呂胤主動稟道:“這是王侁代呈,王公辭世前的遺表!”

聞言,劉皇帝直接探手接過,並吩咐着:“回宮!”

寬大的御駕,在大內侍衛們緊密的保護下,返皇城而去,儀仗威嚴,氣氛肅穆。鑾駕內,微靠着車廂,劉承祐打開王樸遺表,默默地閱讀着。

在這篇遺奏中,王樸沒有一字一句,提自己身前功勞與身後之名,所考慮的,仍是大漢,仍舊是朝廷,仍是天下子民。王樸首先肯定了乾祐十五年所取得的成就,然後就開始對劉皇帝示警了,其核心思想只有一條,那就是乾祐之治,雖然天下向安,趨於治世,但終究還是亂世,還是一個平定天下的過程,而南北一統之後,不論治國、治兵、治民,政策上都需有所更改,乾祐時期的政策方針需要根據時局變遷、人心變化,加以調整。

可以說,王樸思路與意識,是與劉皇帝一致的。具體的治國之策,王樸沒提,用他的話來講,朝中賢才幹吏甚多,只要善加委用,必定能治理好大漢。

最後,對於大漢所存在的問題,王樸倒針對性地提出了幾條。

其一,冗官冗員問題,朝廷上下,中樞地方,所養閒差太多,人員臃腫,既費國家錢糧,也阻礙行政效率;

其二,稅制問題,承襲自中唐的兩稅法,雖然推行了兩百年,但其所帶來的問題已經很突出了,貧富差距日益加大,而貧富分擔稅收的原則卻難以貫徹落實,如果不加以改革調整,開源節流,終有一日,國家財政將積貧;

其三,官營產業問題,朝廷官營所涉過廣,民間怨言頗多,當適當開放酒、糖等產業,與民自由;

其四,功臣問題,賞賜過重,待遇過優,勳臣過多,勳爵體系混亂,如不加調整,這將給朝廷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

其五,土地問題,朝廷雖然制定了一些抑制兼併的政策,但終究治標不治本,只要不禁止土地的自由買賣,隨着人口激增,社會矛盾必然會爆發出來,大漢勳貴、官僚廣置土地者甚衆,不可不慮;

其六,官制問題,從中央到地方,矛盾處甚多,權責不明處也不少,需要做一次整體梳理,官吏的選拔、教育、培養制度,還當進一步完善;

其七,開邊問題,當下國家當以休養生息,發展國力爲主,對外用兵,當謹慎爲之,不要好大喜功,盲目擴張;

其八,黃汴淮水患問題,水務河工,務必重視;

其九,南方問題,南方尤其是江浙,已爲朝廷最主要的財稅之地,務必更除舊弊;

其十,都城問題,開封當南北要衝,是南北聯繫的樞紐,且朝廷深根於此,不宜貿然遷都。

“身處病榻,猶不忘憂國,心懷天下事,有這樣的臣子,是我榮幸!”收起這份遺奏,劉承祐發出一陣深沉的嘆息:“只可惜,上天不仁,奪此良臣,殊爲可惜!”

總的而言,王樸所奏十條,涉及到目前大漢的方方面面,有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有些劉皇帝已經着手在調整了,大部分還是很中他意的。因此,對這份遺奏,劉皇帝感慨之餘,也尤爲重視。

除此十條之外,王樸只在最後向劉皇帝提醒了一下,大意是,自己的幾個兒子,除了長子王侁外,都沒什麼突出的才幹,而王侁性鄙,不堪爲良臣,不要因爲他這個已逝之人,過於重用提拔他......

對於王樸這樣的臣子,對他的離逝,劉承祐的內心,除了悲傷不捨之外,更增一種感動之情。雖然,在乾祐年的十五載中,王樸並不是久居中樞,宰執天下的人物,沒有那麼多赫赫功名,崇高威望,甚至屢次爲人所攻訐,但他的作爲,他對大漢的忠誠與成績,卻是實實在在的。在大漢掃平天下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大臣,必有王樸一席之地。

到其逝世爲止的表現來看,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當皇帝抱有這樣的心態,去看待、評價王樸時,國家對於王樸自然是格外尊崇。追封太師、侍中,加特進,爵賜兗國公,給王樸的定諡,也是文臣最高等級的文貞。

在朝廷梳理乾祐功臣的當下,王樸算是第一個被“蓋棺定論”的。

劉皇帝宣佈,輟朝三日,以示哀悼,連上元節當日的家宴,都簡單地過了,對於回京的太子與皇長子,都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喜悅。

不過,在給王樸治喪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卻讓劉皇帝心裡略感彆扭。原因無他,王侁將喪事搞得太隆重了,隆重得讓劉皇帝覺得,有些玷污了王樸的名聲,不過,他終究沒對此事發表別的看法,畢竟你前者還對王樸表以最崇高的禮敬,如果只因爲其後人在喪事的規模上搞得隆重了些,便出言申斥乃至譴責,那也不妥。

因此,該給王樸的待遇,劉皇帝還是一點不吝嗇的,除了以上尊榮外,還以王侁襲其爵,給其加官。同時,這樣的決定,也給許多文武功臣吃了顆定心丸,畢竟因爲前者重定功臣爵祿的詔書,可引起了一陣波瀾。

王樸的後事,至少證明,皇帝不會苛待功臣。

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30章 “寬刑簡政”第285章 家務事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77章 吏職變動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94章 楊邠案(2)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4章 外戚第57章 七月大朝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3章 考校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9章 公府密議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403章 抓起來!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231章 主動調整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50章 喜訊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49章 求援第412章 二王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34章 苦難第118章 棉第95章 效果已顯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19章 回京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9章 王峻歸來第79章 勢孤危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34章 交待第145章 中秋第32章 潞州震動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52章 聽政3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273 王晏鎮洛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22章 睡仙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19章 回京世宗篇23 官錢糧鹽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08章 井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