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開寶新政

開寶元年,三月十五,皇帝大朝,主題只有一項,頒佈新政條令。這場在劉皇帝這邊醞釀了近半年,在東京廟堂籌議了一個多月,並在民間引起反響與波折的“治國新策”,終於在一種千呼萬喚中出臺了。

說是新政,卻非變法,只是爲應對大漢新的形勢,在國家發展到新的階段,而採取的更符合國情、民情治理策略。並且,雖然以皇帝的意志爲主導,但明面上,卻是由羣臣各抒己見,綜合意見,商討而成,官僚臣子們的參與度很高,哪怕大部分的意見都沒有被採用。

而所謂“開寶新政”的主要思想,就一點,偃武修文,與民生養休息,所有的政令,其目的就指向一點,與民利惠。

在減輕民衆負擔的問題上,是朝野內外上下的共識,畢竟沒有滅國統一的壓力在那裡,軍事上在幾年前重創遼國也大大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漢有充足的餘地來進行調整,給百姓們降降壓。

而在具體的施行上,當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減輕徭役,降低稅收。經過羣臣反覆的商討,再加劉承祐與宰臣們認真考慮,決定採取以下幾項措施。

其一,是最直接的,將丁身錢從原本每年每丁百錢,減到四十錢,並且,將成丁年齡,由二十歲提高到二十一歲。

不管是此前的租庸調製,還是大漢沿襲的兩稅法,原本都是沒有丁身錢這個說法的,只是,在南方諸國,都有類似的稅收,或收錢,或收糧,或納絹布。於是國初之時,爲了緩解財政艱難,三司使王章那個“吸血鬼”,也跟着制定了一個“丁身法”。

最初的規定,每年每丁繳納兩百錢,且以十六歲成丁,就這種苛政,早期的大漢朝廷的豈能得人心?王章豈能不被罵?並且,當時有很大一部分的丁錢,沒能進入國庫,而落入了地方節度的口袋,成了他們名正言順斂財的手段,反正鍋可以甩給朝廷。

那時候也是沒什麼辦法,不編着名目搞錢,朝廷都快維持不下去,哪怕在劉皇帝掌控軍政,開始進行乾祐改革後,也只取消了那些過於荒唐的雜稅,而沒有動丁身錢。

直到後來,卻孟蜀,平河中,大漢局勢趨於安穩,開始苦修內力,準備攻取淮南之後,劉皇帝才把丁錢給改得“合理些”,每年每丁降爲一百五十錢,成丁年齡提高爲十八歲。

雖然仍舊很重,但總歸有了進步,對於那些黔首而言,也是種減負解壓。後來,隨着朝廷局面日漸好轉,取淮南,收秦鳳,定荊湖,劉承祐再度與民以利,於乾祐九年出巡還朝後,把丁身錢降低到百文,年齡提高到二十歲,一直到如今,而大漢的百姓們已經在讚揚皇帝仁慈了。

如今,再在丁稅上減負,絕對會民情大悅,高贊聖君了,而新成長的平民百姓或許不會意識到,原本他們是不用繳納這丁身錢的。

而僅此一項,按照戶部與度支的測算,朝廷每年在丁稅上就要損失上百萬貫。而這道政令,對於江浙閩的百姓來講,是最爲友好的,以吳越爲例,他們每年每丁是要交三百五十錢的,如今一下子被降到四十錢,對大漢朝廷的好感與認可豈能不暴漲?

其二,就是在每歲兩稅的配額上進行調整,根據人口、土地、財產、富庶程度等條件,而劃定諸道稅額。沿襲自唐時的兩稅制,有一個看起來很先進的原則,就是量入爲出,根據前一年所得標準制定徵收額度,然後攤派天下。

如此固然減少了朝廷的麻煩,但因“戶無主客,以見居爲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爲差”的理念,看起來是貧富均差,但是因爲造成了人口的流動,並因戶數變化而定額不變,而造成貧着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

畢竟,在人口流動不受到巨大限制的情況下,都願意往富庶的地區謀生,而人多了,攤薄下來,需要繳的稅反而少了,窮的地方則反之。

當然,兩稅法如果只是弊端的話,也不可能延續這麼多年而不被歷代廢除,這是國家的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能夠採取的稅法,並在此制的助力下,商品經濟得到騰飛,社會活力得到釋放。

稅額可以通過朝廷更改均衡,通過強權推行,但其中最讓人憂心的一個弊端,就不得不重視了。那便是土地的自由買賣而造成的土地兼併問題,這是在兩稅稅制下,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當下,情況還不嚴重,人口還不多,土地富餘,但過個幾十年,就不一樣了。因此,爲了在此方面加以限制,決定增加土地交易稅,課以重稅,但凡買賣土地,買賣雙方皆繳納兩成的稅。

關於土地的問題,劉皇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謂攤丁入畝,並不是一把無往而不利的利器,且以大漢如今的發展程度,還遠不到那一步。

當下,最合適的辦法,還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政策調整,同樣能夠起到大發展的效果,助力經濟騰飛。

除以上兩則之外,在其他方面,同樣體現着重農的思想,比如之前在東京引起風波的糧價政策,對於種地的農民而言,糧價漲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好處。

同時,在全國各地興建義倉、增加公糧儲備的政策,除了對凶荒的預防之外,也考慮到,在豐年之時,由官府出錢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從百姓手中購糧,一舉兩得。

另外,由於官府收稅,以貨幣爲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缺少錢絹的百姓來說,很容易在交易的過程中吃虧,以三年爲週期,制定一個商賈購糧的最低價格。

總之,此次的開寶新政,主要目的,就是減輕黎民的負擔。大漢的農民,可以說獲得了自開國以來最好的優待。當然,他們也值得,畢竟在過去的十五、六年,就是靠着對他們的剝削方纔有實力去建立功勳,成就大業。

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87章 亦有其憂第459章 挫折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51章 聽政2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364章 過韓府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32章 潞州震動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91章 王峻驕狂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331章 泰來樓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421章 樑孝王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779章 四王畢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748章 應急機制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1694章 鹽州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31章 邊公在任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2章 大朝會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40章 封王第175章 軍略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100章 梁山濼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61章 大捷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50章 下定決心第53章 兵制改革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194章 楊邠案(2)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45章 了結第197章 財計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9章 新官上任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87章 欒城之戰(1)完結感言第398章 虞美人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80章 春夜第38章 殿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