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封疆大吏

bookmark

“何事?”收起了他躊躇滿志的感慨,劉承祐轉過身,注意着呂胤手中捧着的幾封奏章,問道。

呂胤正色答道:“回陛下,關於諸道行政長官的調整,廣政殿已然議出,還請陛下批覆!”

“哦?”劉承祐頓時變得認真起來,這可是大事,當即伸手道:“朕看看!”

聞言,呂胤當即將最面上的一封奏章呈上,劉皇帝順勢坐在輿圖前,翻開仔細地審閱起來。布政使,在當下的大漢官制,毫無疑問是地方道州最主要的行政長官,並且在十多年的實踐之中,已經成爲定製,爲官僚所接受,納入大漢的典制之中。

不過,到目前爲止,也只有那些局勢安定、已經形成穩固統治的道治,方纔單設布政使。一直以來,考慮到各地民情、的不同,邊地的形勢,又或者特殊差遣,劉皇帝也有些靈活的置官。

在這種情況下,巡撫使、安撫使、巡檢使、巡閱使這樣的官職也就應運而生了。巡撫使這個職位毫無疑問,屬於劉皇帝的“原創”了,最開始出現在大漢,還是乾祐五年的時候,當時範質以河東巡撫的名義,北上清察刑獄,後來直接主導河東改制,將之徹底納入朝廷的統治。

後來,李濤罷相,爲寬慰老臣,爲安撫收復不久的荊湖,也爲表示對荊湖的重視,特地以其爲荊湖巡撫,南下潭州,這在監察職能之外,已經帶有些行政屬性了。

再其後,川蜀平定,趙普先以權成都府事主管蜀中州縣之政,後又爲西南巡撫使,配合川蜀三道布政使,佈政安民,治權雖然仍在布政使手中,但巡撫的影響力已經提升了。

一直到如今,李濤巡撫兩廣,範質巡撫兩江,昝居潤巡撫閩浙,已經是全面負責新取之地的行政。當然,不管在劉皇帝這裡,還是在漢典制,巡撫使仍舊是臨時差遣。

再加上仍舊巡撫川蜀的趙普,如今的大漢,是有“四大巡撫”的,其中,自然以趙普最受矚目,他最爲精明強幹,也最爲年輕的,至今也才四十出頭,可見劉皇帝的寵信。

安撫使有兩個,韓熙載的東南安撫使,雍王劉承勳的幽冀安撫使,前文提過,韓熙載主要是去改革的,劉承勳則是代表皇室坐鎮河北,象徵意義更重。

巡檢使這樣的官職,出現的次數可謂頻繁了,從開國時起,設了不知道多少,一般都是爲彈壓地方、維護治安抑或平定叛亂而設,大至一道巡檢,中則數州巡檢,小則一州乃一縣,開封還有京城巡檢使。

早年,有代國公折從阮作爲西北六州巡檢使,領軍西赴,負責平定野雞、殺牛等西北雜虜的叛亂,亂平之後即撤銷。

不過,地方的安寧,治安的強化,以及都司制的完善,再加上禁軍巡檢司的確立,地方上的巡檢使也陸續被撤除了。前番,滎國公史弘肇以隴西巡檢使,接替年邁體弱的褒國公王景坐鎮蘭州,守護開拓成果,成爲大漢如今僅存的幾個巡檢使了。

至於巡閱使,同樣屬於“原創”,屬於偏軍事的職位,前後一共就兩人被委以此職。一個是當年李谷的江淮巡閱使,那是爲平南做準備,一個就是平南之前,柴榮被委以西北巡閱使,當然,實際權力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

既在於形勢的不同、目標的不同,也在於皇帝放權的程度不同。在帝制時代,作爲一個大權在握、口銜天憲皇帝,他的好惡、親疏、信任程度,往往能決定相同職位的不同權力,這是基本無法避免的。

柴榮這個巡閱使,當然不如李谷在江淮的權力,最直觀體現就在於,柴榮能調動的西北駐軍,只有五千人,並且,有多方面的限制,事後還需做詳細彙報。不過,李谷的江淮巡閱使早已被撤消了。

說起對於軍權的控制,這麼多年以來,劉皇帝也算是費盡心思了,不管是從用人還是從制度方面,都是煞費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又不得不承認,想要讓朝廷、讓皇帝完全徹底地掌控住全國的軍隊,避免一切隱患,那也是不可能的。

國家這麼龐大,疆域這麼遼闊,消息傳遞又不便,尤其是面臨軍事壓力的地方,如果事事都要請示東京之後再做決定行動,那黃花菜都涼了。

當然,也可以做得絕對,對將領嚴格控制,但那樣造成的後果,又將是軍事僵化,應變乏力,最終內控而外患。因此,很早的時候,劉皇帝也是矯枉過正,但在後來,還是有所改變,沒有爲約束武將,而徹底扼殺將帥們的自主性。最開始,是爲應對河北方向來自遼國的軍事壓力,而與當時的河北都部署何福進以一定調兵權。

沒有什麼政策與制度是完美的,總有其漏洞與不足,並且需要根據勢的發展而不斷調整。而在邊務軍事方面,劉皇帝只能在放權的基礎上,打一些補丁。

事實上,只要國家政權穩固,朝廷有權威足夠,在合理的體制運行下,是可以得到基本的保證了。而一旦朝廷權威不在,國家動盪,再強的限制,都是無力。

不過,像把軍政財大權付於一人之手,這種做法,在大漢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扯了這麼多,劉皇帝也把名單審閱完了,直接起身走道御案邊,拾起硃筆,以作批覆,嘴裡則對呂胤道:“朕沒什麼意見,可照此任命,凡是調遷的,速其回京述職!”

“是!”

對於諸道長官擬提,劉皇帝基本是滿意的,因爲基本體現了劉皇帝的意志。在這份名單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巡撫之外,其餘諸道長官,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

山陽道、關內道還是宋琪與武行德;邊光範,調任湖北道;早年的御史大夫、淮西按察使、原淮北道布政使邊歸讜,調任湖南道;川東的王明,調任淮東;楚昭輔調任燕山道;河西道吳廷祚,這是個允文允武的人,此前在蘭州頗有政績;盧懷忠西赴蘭州,爲隴右道,這同樣是能夠應對邊事急情的人才。

另外,還有滎國公史弘肇之子,史德珫,升河東道;國舅臨淄郡公李洪威爲河南道;壽國公李少遊調任河北道;京西道大概有些出乎人意料的,乃是原來江陵知府孫光憲,這是位老臣,老政治家,同樣也是個降臣,不得不說,當年的知識達務在多年後得到了最大的回報。

當然,還有最重要,地位最高的京畿道,由宋延渥出任。河北、河南、京畿,這三個中原要道,可以說是大漢統治的核心區域,根基之地。而其行政長官,不管是李少遊、李洪威還是宋延渥,全是外戚,皇家近親,顯而易見,劉皇帝用人,並非全是以賢,也有唯親的一面。

“還有何事?一併說來吧!”劉承祐繼續問呂胤。

呂胤答道:“樞密院受到豐、勝巡檢使李萬超的奏表,說年老體弱,怕無力承擔守備之重,希望朝廷早作準備!”

聞此報,劉皇帝頓時一撫額,說道:“這是說給朕聽的啊!卻是朕疏忽了,這一晃四年都過去了......”

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27章 西京風波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376章 對策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33章 面聖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772章 處置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3章 楊業述職第268章 機遇第1675章 血戰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44章 兩個選擇278章 軍務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689章 高規格第79章 父子問對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37章 新政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34章 回府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6章 相形見絀第450章 落幕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52章 對峙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252章 面聖第185章 趙礪案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25章 頌公亭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4章 腹黑之謀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10章 如此處置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97章 擴*整頓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36章 迎奉第348章 老皇帝第336章 怪圈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39章 濮州案(2)第218章 進兵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722章 血色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