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

bookmark

崇政殿內,巨大的皇漢輿圖就高懸於殿側,南方各州的籍簿圖冊運輸入京後,開封有司,對其分門別類,快速消化。而一份關於當下大漢所轄全圖,也應運而生,由薛居正挑選三十名各類專業人才,前後耗時三個月,方纔繪製而成。

而崇政殿中的這份輿圖,則是最爲詳細一張,山川河流,湖泊平原,州城縣邑,都標記其上。雖然難以踏遍大漢每一寸土地,但他至少可以通過輿圖,這最直觀的方式來了解他大漢疆域,盡情地欣賞自己打下的江山。

當然,這並不只一張圖,配合的還有一整套關於各州縣的地理、風俗、民情等情況的介紹,可謂一本全國通志,若非是要整理這些信息,也不至於用那麼多人,花費那麼長時間。

此時的劉皇帝,再度欣賞着大漢的疆域,要說廣闊,那時必然的,北及陰山,東起東海,南至瓊州,西涉流沙,唯一可惜的,是東邊缺一頭,西面少一尾,再加一些邊邊角角,想要達到完美,則還需時間。

不過,目光掃過大漢的道州,劉皇帝的目光中,還是不禁流露出幾分欣慰的意味。現如今的大漢,經過重新區劃,共分爲二十三道,分別爲京畿道、京西道、河南道、河北道、燕山道、河東道、山陽道、關內道、隴右道、河西道、山南道、劍南道、川東道、湖北道、湖南道、淮西道、淮東道、江南道、江西道、兩浙道、福建道、廣南東道、廣南西道。

比起此前,又有不小的調整,淮北道被廢除了,一部分併入淮東,一部分併入京畿道,新設的河南道則囊括的原淮北道大部,以及一部分河北東道。河北一改此前的東西分道,改爲以拒馬河、白溝爲界,北爲燕山道,南爲河北道,原懷、衛、澶州並京畿道。

畿南道更爲京西道,安、復二州劃歸湖北道。原來荊湖道拆分爲湖北、湖南兩道,以洞庭一線爲界,湖北道以江陵府爲治所,東面把鄂州納入,南面則包括嶽州、朗州等原屬於湖南的州縣。

嶺南分爲東西兩道,閩國舊地爲福建道,南唐故地爲江南、江西兩道,池、歙二州以東爲屬江南道,以西爲江西道。吳越轄地爲兩浙道,不過福州自然劃歸福建了,蘇州也劃給江南道。

淮西、淮東的變動,則不大,只是有個別州縣的調整。至於山陽、河東,山南、劍南、川東,則基本按照此前的分佈,也無大的變動。

隴右道,則東起鳳翔,西達蘭、鄯地區,基本把王景拓地的成果都囊括於其中,屬於拓展穩定期。關內道,則囊過陝州以西的大片土地,包括定南軍所處的夏綏諸州及党項分佈的區域,都暫時歸於關內道。

河西道則以涼州、靈州爲中心,實際掌控的區域還不算大,但在劉皇帝的心目中,包括還在回鶻手裡的甘、肅二州以及那些草場、沙漠、綠洲,都該是大漢的領土。

不過,劉皇帝此時的目光,卻落在關內道上,劉皇帝覺得,有些太大了,從長安到最北端與山陽道接壤處,直線距離得有八九百里,以道治而言,根本無法做到有效的管理與統治。

當然,這也只是暫行辦法,延州以北,定難軍控制的州縣以及党項人活動的區域,此時就如甘肅的回鶻一般,讓劉皇帝越來越覺得扎眼了。

雖然劉承祐在接下來的主要精力會放在對國內的調整與梳理上,但是對於西北地區的進取目標與計劃是不會變的。來自後世的經驗,告訴劉皇帝,西北不平,天下難安。

哪怕這些年,定難軍的日子,越發不好過了,一方面有朝廷的外部壓力,一方面內部鬥爭越發激烈,李克睿雖然還牢牢地控制着夏州和宥州,但綏州與銀州是徹底脫離其掌控了。

要說此時的定難軍,哪怕全部加起來,能動員起一萬人的軍隊就不錯了,而況於其處於分裂的狀態。再加有大漢邊軍在側,又有盧多遜在東奔西走,不斷地分化、收買党項部族,可以說,眼下的定難軍勢力,不堪一擊。

隨着漢遼的第二次和議,李光睿則徹底老實了,不敢再在明面上有什麼異動。有趣的是,前兩年,李光睿還不斷的上表朝廷,希望能放還李彝殷,但隨着屁股逐漸坐穩,也就不提這事了,只在逢年過節,入貢東京時給李彝殷帶上一聲問候與一份禮物。

而夏國公李彝殷,被留在開封已經滿四年了,朝廷並沒有虧待他,一應吃穿用度,都按規格配置,只是自由得到了極大限制,到後面,則乾脆是幽禁了。明面上有甲士,背後有眼線,暗中還有特務。

在這樣的拘束而壓抑的生活中,年老的李彝殷精神、身體都日漸衰弱,如此,就更不好遠行回西北了。前番,得知李彝殷病了,爲表關心,還特意派御醫去給他診治。

前不久,李彝殷上表,說自己已經疾病纏身,命不久矣,希望能葬在故土。劉皇帝也同意了,答應他還葬故土,嗯,死了之後。

哪怕御醫幾度向劉皇帝稟報,李彝殷確實有病,壽命不久,但劉皇帝的疑心,讓他不會有絲毫的疏忽。以目前的形勢,定難軍就是一塊砧板上的肉,隨時可以拿下,不願出什麼意外。

李彝殷想以還葬故土來打動自己,仁慈的劉皇帝不會那麼無情,等他死,會通知李光睿來扶棺......

定南軍雖然不足爲慮,但党項人卻不得不重視,或許心裡不願意承認,但現實就是,夏綏地區,已經是党項人的地盤,他們在那裡遊牧、狩獵、墾殖,已經太久,久到血土相連。

就像此前盧多遜給他的進言一般,定難軍與黨項人要分開看待。按照劉皇帝的心思,自然不會允許党項人還像以往那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漢的國土之內,編戶、納稅都得推行下去,同時劉皇帝心裡也有B數,党項人終究不是西南的蠻人,做得過火,絕對會引起激變,如何操作,還得好生思量。

或許,改再把盧多遜召回來議一議?劉皇帝這麼想到,有幾次西行經驗,並在西北任職多年,盧多遜已然成長爲大漢在西北事務上最有話語權的官員了。

“陛下!”背後顯得小心的腳步停下,劉皇帝聽到了呂胤的呼喚聲。

劉皇帝沒有回頭,而是指着大漢輿圖,興致勃勃地問他:“呂卿,你不覺得,大漢的版圖不夠完美嗎?”

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78章 召還二郎?第347章 談話第273 王晏鎮洛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01章 捐資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149章 降表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93章 升遷第52章 聯姻第15章 名單第13章 舉城同歡第118章 棉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98章 封禪之議第85章 浮雕第7章 小張探花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66章 陷河陽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06章 敲打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77章 間策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97章 重拾第126章 問罪第1768章 崩第120章 折家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69章 禍事了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90章 老將可用第348章 老皇帝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12章 整風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12章 兄弟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446章 流光園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7章 武德司第428章 用心第298章 事泄了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76章 對策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61章 安東國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