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豪強

bookmark

不得不提的是,比起真正的流民,這些北徙的江南地方豪右境遇要好得多,家產基本保留,衣食能夠保障,有公差隨行庇護而無盜匪之害,哪怕免不了出錢買平安,像他們這些人,可是被劫掠的優質目標。

於他們而言,從踏上北徙的路途開始,未來都變得模糊了,前途難測,安危難料。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安全地抵達邠州,已是幸運了。

當然,這遙遙數千裡旅途,一路也並非坦途,波折不少,伴隨着的,是疾病、死亡、逃跑......

這一批遷戶,總共有一百五十六戶,基本都是舉家被遷,攜老扶幼,甚至有不少僮僕奴婢相隨。隊伍前後拉長了至近兩裡,爲數不少的車馬,幾乎佔據着整條道路,這樣的隊伍並不方便管理,但架不住差役有刀兵,有鞭子,有棍棒。

事實上,趕了這麼漫長的路,還能置辦車駕,借用畜力,可見這些人家資確實不菲。隊伍尾部,其中一輛刷着棕漆的馬車緩緩跟隨大隊行進,輪軸間發出刺耳聲響,顯得行進艱難。馬伕臉手凍得通紅,牢牢地抓着繮繩,呼吸之間都有熱汽噴出,車廂的縫隙被塞得嚴嚴實實的,卻難以做到密不透風。

車廂內的空間顯得很侷促,卻塞滿了四個人,兩大兩小一家子,瑟縮在被褥之中,精神狀態奇差,身體更飽受折磨,習慣了江南舒適的環境與氣候,西北的乾冷苦寒實在不是他們輕易能夠習慣的,更何況還是這種餐風宿露。

“娘,我冷!”長相可人的小女童以一雙無辜的眼眸望着自己孃親,委屈地道。

通紅的臉蛋,既是凍的,也是悶的。婦人帶有水鄉女子的柔婉,沒有多說話,將自己衣襟解開,把女兒的是拉入懷中,緊貼着腹部,然後抱着愛女。這種時候,也只有親人之間,可以抱團取暖了。

另外一邊,還有一名中年人以及一名少年,這是父子倆。中年人看來倒也有幾分涵養,只是看着妻女的模樣,面目間帶着不忍,眼神中透露出的,則是中無奈與憂鬱。

很多問題與麻煩,都不是錢可以解決的,這一點,早在勒令北遷的前後,他就體會到了。身邊的少年靠着在車壁上,身體隨着車輛的顛簸不斷晃動,只是雙眼無神,目光渙散,只是在偶爾的回神間,流露出一抹憤恨與兇狠。

“爹,還有多久纔到?”終於,少年開口了,聲音顯得有些沉悶。

中年人沉默了一下,安慰着說道:“如果差官說得不假,快了!”

少年沒再出聲,又閉上了眼睛。這父子倆姓袁,父袁振,子袁恪。這一路來,在越來越遠離家鄉,在吃苦受難散財的過程中,袁恪不斷向父親發問。

爲什麼要變賣家產,別離親友?

朝廷爲什麼要做?

爲什麼不遷那些貧民、農民?

爲什麼有的人可以不被遷?

有錢、有地就是罪過?

那些侵吞他們家產的人是否回得到報應?

爲什麼一定要到西北?

......

等走到關中,少年已經很少再問那些問題了,不是父親給了他清晰正確的答案,而是少年逐漸成熟了,知道現實不可更改,知道去適應環境。

只是,在意識恍惚之時,仍不免回想起,在江南那熱鬧的莊園,舒適的住宅,四鄰的好友,成羣的奴僕、農戶,還有他十分喜愛的照料他起居的美貌婢女......

然而,這些如今只能在回憶中呈現,在夢境中幻想,一朝回神,還在這艱辛的旅途中,被嚴寒與淒冷包圍。而每思及此,少年袁恪的心靈就不由被仇恨所佔據,只是,不知如何發泄出來罷了。

這一路上,他想過逃,潛回鄉里,然而被其父袁振嚴厲地警告了。少年起初是不瞭解逃亡的艱難與後果的,就如他那一大串的疑問,父親沒法解釋清楚一般,只是後來見到那些“實踐者”的下場後,果斷老實了。

沒錯,不只少年袁恪想過逃跑,還有人付出了行動,結果便是,迅速地被發現,被追捕,被鎖回。對於南方人而言,在越發遠離江南的情況下,在人生地不熟的北方,想要逃離,那裡是簡單的。哪怕不通過城鎮,就算只走鄉里村野,都沒辦法輕鬆遮掩蹤跡。或者,遠避山林,但幾乎是去做野人,那樣的結果只怕比被遷到西北下場還慘。

而被抓回來的人,也不是簡單的教育、責罵一下就結束了,因爲耽誤行程,浪費時間,監押的縣尉怒不可遏,下令鞭笞,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結果毫不留情,鞭打也毫不留力,打得哀嚎不已,打得血肉模糊,猶不罷休......

最終,幾名逃亡的人,在繼續趕路的過程中,因爲缺醫少藥,因爲勞累,陸續死掉了。從那時候起,很多人都意識到了,自己雖然是朝廷的遷戶,這些隨行的官差,名爲“護衛”,引路護送,實際上在這些差人眼裡,他們只是一干有產的囚犯罷了,要是破壞了他們的差事,影響任務,就絕不會留情,並且,因懷有一種仇富心理,還有不少刁難,這一路來,敲詐勒索的事情,也是沒少發生。

這一批人,基本都出自句容縣,袁振父子算是土生土長於江南,但嚴格意義地來說,袁家並不能算是南方人。其祖籍爲蔡州,袁振祖父早在唐末時期就爲避戰亂,舉家南遷,其父曾投軍,還做到了軍校,不過在與吳越的戰爭中受了重傷,因而退役歸養,不過前前後後也積攢了不少家產。

等傳到袁振手中時,袁家已融入了句容,在當地徹底站穩腳跟,有田產四十餘頃,同那些鉅富不能比,但也是小有名氣了,怎能不被盯上?

受到環境的影響,袁振也是個文化人,飽讀詩書,習練經文,並且有些見識,看到了金陵朝廷的崩亡形勢,也沒有謀取科考出仕,只是經營着自家的土地、財產,安安靜靜地做這個“田舍翁”。

並且,雖然家裡擁有兩、三千畝田,但與那些橫行鄉里的豪強不同,很少張揚,家風也嚴,還屢有善舉,在句容當地頗有聲譽。

然而,自詡本分袁振,在朝廷的大政之下,也難稱“無辜”了,在強權面前,所謂的財富、名譽,都成了虛妄,都抵不過官府一紙公文,一道命令。

在韓熙載到任,着手遷豪事宜時,很多人都慌了,爲之奔走、聯絡,想要逃避,乃至抵抗。和所有人的反應都一樣,一開始是不信,後來是觀望,然後隨着形勢不斷緊張,開始慌張了,然後也開始謀求免遷,畢竟,朝廷不可能把江南所有的豪強地主都遷走。

袁振也做了不少努力,走門路,託關係,然而效果很差,他所寄希望的人家,很多人都自身難保。果然,袁家也收到了遷徙的命令,限期一月準備。

人被逼急了,總會反抗的,袁振雖是文人,也動過心思。然而,隨着各方面的消息傳來,果斷認慫了。有一些態度強硬的豪族,爲了對抗遷徙令,直接置之不聞,甚至糾集宗族、鄉民、佃戶,據莊園固守抗拒,這大概是最愚蠢的做法,十幾家這般做的大族,被抄沒家產,發配流放,成爲了典型。

後來,江南土豪們發現了,朝廷是根據土地的多少而定遷戶,於是就有人動了心思,將自家的土地分與族人、佃戶,藉以攤薄自己的土地。

果然有效果,袁振也就跟着這樣做了,然後沒有多久,官府的命令來了,讓百姓們根據現有土地情況,上衙門登記,今後兩稅收取,以此爲憑。如此,官府的用心,一目瞭然了,就是要分他們的地,憤怒的同時,也鬆了口氣,在很多人看來,如果能夠少些土地,就避免被外遷,那也是值得的,只要根本還在,將來就有希望,日子還長着了。

然而,實際情況是,朝廷的遷豪政策,在韓熙載的主導下,仍在繼續進行,袁振後來也收到了句容縣十分強硬的遷徙令。那個時候,他才慢慢地意識到,朝廷或許不只是簡單地爲土地問題。

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努力卻全部付諸流水,當得知外遷不可避免,袁振無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遷到湖南。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都想去湖南,最終比的還是誰佔先機,誰有關係。

而袁家屬於,既丟了先機,關係也不夠硬的人,最終只能同句容、溧水的這一百多戶豪強地主一起,踏上北遷之路。

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693章 安西王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67章彈冠相慶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09章 在長安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257章 龍舟第357章 國滅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106章 誘惑第59章 不知死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19章 幸西京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6章 異見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196章 橐駝兒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9章 勸諫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65章 君臣相宜第64章 邊事不寧第297章 新山陽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51章 耿淑妃薨第474章 補漏匠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86章 籠絡人心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98章 秋獵第41章 卷甲入城第55章 拉開序幕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269章 愛將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15章 瀛州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396章 天花板第145章 中秋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64章蜀臣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177章 小賢王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