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

十一月的關中大地,已經可以用嚴寒來形容了,萬物蕭條枯敗,簌簌北風席捲而過,天地之間一片肅殺,雖無雪痕,卻有霜意,從空氣之中,似乎都能嗅到那刺骨的森寒。

一般這種時節,不說關中百姓,就是動物野獸,都減少了外出活動,蜷縮隱伏,苦熬過冬。開寶元年的關中冬季,節氣不算極端,相較於往年,沒有過分地冷,因而可以發現的是,有不少黔首,響應官府的徵召,進行公共建設,在邠州就是這般。

服勞役,是每戶大漢子民所必須履行的義務,每年都至少要貢獻一個月的期限,當然,這是可以用錢糧絹帛來抵扣的。早年,因爲勞力缺乏,貧苦的黔首之家,甚至讓繅絲織布的女子婦人代替家裡男丁服勞役,如今這種情況卻是少多了。

並且,在很早的時候,朝廷便規定,官府徵召勞役,不用百姓自備糧食、工具,全部由發起的官府承擔,條件允許的甚至會予以一些賞錢。在東京以及靠近京畿的地區,是很平常的事,其他地方就得看官府財政以及官吏的情況了。

邠州知州名叫王祐,現年四十一歲,性倜儻而有志氣,進士出身,屬於朝官知地方的典型,早年擔任御史、戶部員外郎、知縣,兩年前調任知州。

邠州這個地方,原屬靜難軍,屬於關中要地,渭北重鎮,西鄰涇渭,南接京兆,早年的時候,屬於朝廷穩固西北局勢的一處基地,已故汾陽公藥元福就曾擔任過靜難軍節度使,率領邠寧子弟,內製兇暴,外禦敵寇。

不過,隨着藩鎮被削弱,朝廷實際掌控的疆域外擴,邠州也就逐漸成爲了關中腹地,靠着濱臨涇水的便利,也算是關內中上的州郡了。

王祐算是個大器晚成的官員了,到任不足半年,就經受了一次考驗,乾祐十五年那場關中大旱,邠州也受到了波及,田畝荒旱,糧食減產,饑民滋生。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祐身體力行,積極賑濟,率領官民,抗旱抗災,最終實現的效果是,熬過歲末,邠州治下,無一丁一口因凍餓而死。

不管其他州縣的情況如何,至少邠州這邊,情況是屬實的。此前,劉皇帝曾問過呂胤,災害背景下關中可有凍餓而死者,事實情況是,有!甚至於,哪怕沒有災害,西北州縣,也不乏凍餓的情況。

王祐出名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徵發勞役的事務上,發現了弊病。治下的定安縣令,在此事上欺上瞞下,一方面讓轄下百姓以錢糧布帛衝抵勞役,一方面又巧設修路、疏渠、繕城的名目支用公庫錢糧,當然,這雙份的錢糧布帛都落入縣令囊中......

對於此等弊案,王祐自不能容之,察覺之後,即將定安令羈押起來,然後蒐集證據,基本沒費什麼力氣,事實清晰,人證物證全有,送交按察法辦。

作爲知州的朝官,王祐是有資格直接向劉皇帝上奏的,於是就此事的情況,向東京遞了一份奏表,談及他對此事的看法。

然後,得悉此事的劉皇帝大怒,可以想見,定安縣之事,絕非個例,全國縣邑上千,什麼幺蛾子都可能出。

於是詔令中央及地方諸司,就此類情況進行一次清查,結果顯而易見,像定安令這樣的“聰明人”,還是不少的,並且由此爆出了好幾例貪腐案件,牽涉其中州級官吏就有十幾餘名。

震怒的劉皇帝,又直接干預司法了,全部處死,因爲這樣性質的案件,不只是貪腐問題,還涉及到欺瞞朝廷,無視中樞權威。

讓劉皇帝忿忿不平的是,徵發徭役,基礎建設,乃爲利國惠民,朝廷甚至由此在制度上與地方以支持,每曾想到,反而成了一部分貪官奸吏中飽私囊的便利。

也再度讓劉皇帝覺得,要治理好國家,要當個好皇帝,實在太不容易了,越發感覺,治國的過程,就是自己與全國官吏鬥智鬥力的過程。

這個事件的後續,則是在各地工程的啓動上設置了一定的限制,需要提前上報,並由上級官府進行檢查監督。該修的還得修,該建的還得建,不能因噎廢食,只是劉皇帝心中有譜,不要期望永遠不出問題,這世上總不缺“聰明人”,也不少讓人鑽的空子......

而在此冬,王祐是以邠州官府的名義,下達徵發命令,在新平、定安、襄樂、宜祿幾縣,開挖溝渠,興建池塘水庫,顯然是爲了乾旱做預防。

在西北地區,水是尤其重要的資源,在鄉野,每年也不乏爲灌溉的水源而爭搶、鬥毆、傷人的事件。因此,既有官府的命令,又有開渠的誘惑,再加王祐積攢的名望,邠州百姓的大多踊躍響應,嚴寒並不能阻止他們的熱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上千人的隊伍,冒着風寒,順着那坎坷不平的道路,沿舊邠寧道,踽踽北上。

因爲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都關東,並漸移東南,朝廷在交通的改善上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水道上,陸道的情況,一直都不算好。直道、馳道的鋪設,也就中原地區比較完善,再加主要的驛道、官道得到了足夠的修建,至於其他旱道,現狀不能用惡劣來形容,但也談不上發達,就北方而言,越往西北,這種情況越明顯。

因此,路過邠州的這支隊伍,走得很辛苦,氣氛也壓抑。這支北行的隊伍,不是商隊,在大漢還沒人有實力能組織起一次上千人的商隊,也不像流民,車輛甚多,傢俬甚多,馬、駝牲畜也不少,整個看起來,倒像一支遊牧的部族。

當然,這只是表象,前有嚮導,中有巡騎,後有官差,隊伍中的人,大多操着南音,一個個面沉入水,苦大仇深,流露出一種壓抑着的怨恨的氣質。

沒錯,這支隊伍,就是自東南外遷的其中一部分的地方豪強的。在沒得選的情況下,遷往湖南,算是最讓容易接受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幸運,而北遷的人,則可以用劫難來形容了。

被強制着,變賣家產,離開安逸富庶的東南寶地,而遠邁數千裡,幾乎橫穿國境,遷到苦寒之地的西北,換作任何人,都會憤怒、怨恨,這種情緒,隨着這一路的千辛萬苦,已然在這支隊伍中蔓延開來了。

也察覺到了這種情緒,負責隨行北遷的官吏、兵卒、差役,近來都小心了些,加緊了看管。事實上,不只是被遷的豪強,就是負責這項差事的官兵,也多疲敝了,都期待着儘快抵達目的地,好解放。

他們這支隊伍,自京口登船,一路沿水道北上,經淮河入黃河,而後西進,至陝州境內後,棄舟登岸。因爲基本都是舉家遷徙,傢俬輜重極多,一路上走走停停,效率尤其低下,抵達邠州,前後已經過去四個多月了。

這一路走來,也是歷盡千辛萬苦了,然而,寒冬之下,這漫漫長途,似乎還望不到盡頭,令人有些絕望。

因此,哪怕得知過了邠州,就將抵達終點慶州時,除了隨行的官兵差役之外,也沒有人露出什麼喜悅的情緒,大多麻木了......

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94章 楊邠案(2)第35章 東歸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93章 升遷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50章 蜀亡第56章 腹心之談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59章 不知死第94章 善後第379章 蕭思溫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98章 軍心可用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61章 大捷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24章 人事調整第6章 “座談會”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33章 納了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98章 事泄了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章 王、鄭二公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00章 城戰第 283章 皇帝還朝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40章 濮州案(3)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407章 麻煩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4章 見完這個見那個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348章 老皇帝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313章 日常第87章 兄弟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87章 “驚喜”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62章 二代勳貴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4章 西南事務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