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駕臨歷城

風和日麗下,鄆城北門,一名驛騎快速自水泊方向奔來,及至城下,方纔勒馬,高速剎車,使得馬匹一陣長嘶,兩隻前腿揚得老高。

騎士穿着公服,馬術看起來不錯,很快就控制好了戰馬,徘徊了兩圈,也不進城,直接拱手向城樓上稟報道:“縣尊,行營已然拔帳起行,向壽張方向去了!”

環梁山泊諸縣中,鄆城是除鉅野之外,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縣了。不過,縣城並不大,看起來也談不上雄偉壯觀,但城牆顯新,也夠堅實。

此時的土城垣上,站着幾名官吏,都是縣中的老爺們,自縣令以下的職掌者皆在。縣令姓馬,四十多歲,人已顯老,吏職出身,不過賣相很不錯,幾縷儒須迎着輕風拂動,養氣功夫到位。

得知御駕已然起行,頓時大鬆一口氣,嘀咕道:“終於走了!”

由於劉皇帝的巡視風格,可讓這些地方官員憂慮懷了,按理說,天子巡視過境,縱然不需奉獻,接見一下,讓他們表表忠心總是應該的。

然而,御駕至鄆城,不要貢獻,不需住宿安排,也不接見。從頭到尾巴,鄆城縣能做得,只是在行營採買事務上,提供幫助。

對於皇帝的行蹤,自然不敢貿然打聽,但劉皇帝親自上梁山,下村莊,察問民情的消息,還是傳開了。

而這種舉動,是最讓這些爲官者最爲緊張的事情。小民庸賤無知,若是言行冒犯了皇帝陛下,如何擔待得起?更重要的,如果彼等口無遮攔,胡言亂語一番,那可就影響仕途了......

就此前的消息來看,御駕東進,少有停擱滿兩日的,而在他鄆城縣,就足足待了六七天,這對鄆城官吏而言,是何等的煎熬,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目前爲止,雖然沒有表忠心、敬孝心的機會,卻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徵兆。如今,終於走了,緊繃的神經也終於得到放鬆。

“孫縣丞!”迎着和煦的春光,縣令馬深呼吸幾口,心情平復下來,衝身邊一名年紀稍小一些的縣丞吩咐道:“立刻帶領差役,徵召人手,對行營所遺留狼藉進行清理!”

“另外,本縣即可出發,前往歷城,我不再的這段時間,縣中大小事務就勞你操持了!”馬縣令沉聲道。

“是!”孫縣丞雙眼中流露出一種可惜的意思,畢竟也想前去面聖,不過這種機會,一般都是一把手的,基本輪不到他們。

心中這般想,嘴裡則應承着:“明堂放心,下官定然盡力而爲,祝明堂面聖順利!”

馬縣令顯然也是熟諳人事的,似這種場面話,聽聽也就罷了。河南道的州縣官員齊聚歷城,他一個小小的吏人出身的縣令,面聖一說,只怕也只走個形式,泯然衆人。

當然,對此,仍舊心潮起伏,積極表現,不說與皇帝交談,哪怕只遠遠地看上一眼,回來也有炫耀的資本,甚至有利於對本縣的治理。

按照朝廷對於官員出行扈從人數的規定,馬縣令出發,只帶了一文兩武三人隨行。不過,在趕赴歷城前,他還繞道先往梁山巡視了一圈,也去“體察”一番民情,打聽所得結果,讓他稍微安心。

離開梁山後,徑往齊州。

行營這邊,哪怕在鄆城耽擱了一些時日,但帝有前詔,說四月一日至歷城,就四月一日至,加快速度之後,終是在當日抵臨,同時還要求不露急切,這對行營總監劉廷翰的調度能力再度進行了一次考驗。

河南道治下,共轄十三州府,論土地、人口都是排名前列的道治,管轄區域基本涵蓋了後世的“山東”,具體算來,還要大些,徐州、碭山等地區在大漢都屬河南道治下。

當年,在治所的問題上,還有過一番爭執,齊州歷城、兗州泗水、青州益都、以及徐州彭城,都曾納入考慮範圍。

不過最終,選擇了齊州,選擇了歷城。理由很尋常,綜合地理、經濟因素,兗州的位置相對居中,但不夠發達,徐州吊在西南,青州偏東。

選了選去,還得是齊州,雖然位置同樣靠北,但卻屬於河南道的精華地帶,西南臨兗鄆,東面連淄青,同時,漕運還直達東京。

而在御駕趕往歷城的過程中,整個河南道的主要官員,也聞聲而動,收到布政使司衙門的行文,都不敢怠慢,都從速出發。

趕早不趕晚,在三月二十九日時,河南道州府縣主要官員,兩百餘人,就已然全數奉命抵達。如此盛況,是平日裡絕對見不到的,也只有皇帝出巡,能搞出如此大的動靜。

“河南道布政使臣李洪威,率屬下職掌吏民,恭迎聖駕!”濟水之陰,遠離主城,在泗水縣公李洪威的率領下,迎拜於道左。

御駕寬而高,錦繡鋪之,皇后大符與劉皇帝同乘。與大符相依,一起走出車廂,放眼望去,黑壓壓拜倒一片,除了按照品秩排列服色整齊的官員之外,還有大量前來的百姓。

雖然劉皇帝有詔令,不得擾民,但如果是百姓自發前來,那自是另一種說法了。很多人,都想一瞻皇帝陛下風采,然而,真正到了,縱然身邊人多勢衆,卻沒有多少人敢真正直觀皇帝,大部分人只是埋着頭,從衆跪倒。

掃視了一圈,劉皇帝估計了一下,絕對有上萬人。上萬人匍匐於腳下的場面,對劉皇帝而言,也只是稀疏平常,手一擡,道:“免禮平身!”

聲音不消大,自有中官、衛士,傳達聖意。

“舅舅,多年未見,風采依舊啊!”目光落在李洪威身上,劉皇帝笑吟吟地道。

此前提過,太后諸弟中,就兩個人能看看,一個是李業,一個就是李洪威。如今的李洪威,也是年過半百的老臣了,此時見皇帝那溫和的態度,心中微喜,拱手應道:“臣已老,陛下才是龍行虎步,神威莫測......”

哈哈笑了兩聲,劉皇帝又看向其身旁的都司,李筠,問道:“辰陽侯在此,可還習慣?”

李筠調任河南道的時間不算久,故有此問。聞問,以驕橫著稱的李君侯,竟然露出了一點“羞澀”的笑容,躬身應道:“此地甚好,臣甚感舒心!”

“舒心就好啊!”劉皇帝笑了笑,環視一圈,看着那隔得甚遠的歷城,道:“勞這麼多人出迎!”

李洪威趕忙解釋道:“陛下詔令,不敢違背,這些百姓,都是聞御駕至,自發前來迎接!”

“擺駕入城吧!”點了點頭,劉皇帝吩咐着。

李洪威則與李筠一起,懇請道:“願爲陛下侍駕!”

看着二者,沉吟了一會兒,劉皇帝一擺手:“可!”

“謝陛下!”

很快,在李洪威與李筠二人親自駕車下,劉皇帝踏入歷城!

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65章 選擇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33章 捷報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497章 重拾第5章 春闈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1675章 血戰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26章 名將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374章 推倒重來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321章 瑤女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138章 回宮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49章 醫政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54章 滅門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62章 薨逝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97章 擴*整頓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133章 面聖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69章 夫妻密談第6章 遺奏十條第178章 會獵第429章 向南!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44章 太后相召第399章 還債第121章 登乾元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36章 趙都帥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98章 轉折點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77章 吏職變動第55章 燕王病故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273 王晏鎮洛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30章 西北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