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韓常案

bookmark

“兇殺案?”聽劉暘提起,劉皇帝眉宇間首先浮現出一抹疑慮,看着劉暘:“天子腳下,可是許久沒有出現殺人這種惡性犯罪了,這麼巧被你們遇到了?”

注意到劉皇帝眼色,劉暘趕忙解釋道:“過西市外,偶遇罷了!”

“說說看,怎麼回事?”劉皇帝當即問道。他可不覺得,一般的兇殺案,值得劉暘這個太子親自向他彙報。

劉暘也不兜圈子,快速地將查問所得的情況上報:“涉事雙方乃武寧侯韓令坤三子韓慶雄以及已故元臣常思之孫常侃!”

聽他這麼一說,劉皇帝也就反應過來了,面色趨於平靜:“勳貴子弟啊!此二人如何起來衝突,竟至鬧出人命?”

“據查,二人在西市牡丹坊內,爲一歌伎爭風吃醋,聽聞常侃言辭刻薄,對韓慶雄極盡挖苦諷刺,韓慶雄口雖拙,但性烈,又喝了不少酒,爭辯不過,怒而拔劍刺之,常侃躲避不及,當場身亡!”劉暘簡單地講了一遍過程。

而悉情由,劉皇帝頓生怒意,冷聲道:“好一場鬧劇,這個韓慶雄,真是個好兒子,韓令坤才死多久,他就開始流連花叢了,惹是生非了!”

對於此事,劉皇帝毫不掩飾其厭惡之情。在大漢的衆多功臣之中,韓令坤的名氣並不那麼大,但以其十數年從軍生涯,參與了諸多大戰,也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雖則有那麼些“懷才不遇”,覺得功不抵勞,偶爾也有些怨言,但終究是功臣,被封爲武寧侯。今歲夏時,韓令坤在洛陽因爲背疽復發,暴斃,英年早逝,年不滿五十歲。

韓慶雄呢,則是韓令坤的幼子,也是爵位財產的繼承者,距父喪才幾個月過去,就在鬧市青樓之間,犯下這等事件,劉皇帝聽了,難免有所惱怒。

至於常侃,則是常思的孫子。老常思早已辭世,雖然淡出朝政多年,但終究是開國元勳,常侃呢則是他最聰明的一個孫子。

還是今歲春闈的進士,殿試二甲第八名,此子人如其名,能言會道,口才流利,就是性情隨其祖父,過於刻薄,喜歡調侃挖苦別人,得理不饒人,沒理也能攪三分,總結得來講,就是嘴賤。此番,卻是因爲嘴賤,丟了性命,韓慶雄同樣是用劍說話,取了他的小命。

“事情如何料理的?”沉吟了一會兒,劉皇帝問。

劉暘答道:“常侃屍體被收容入洛陽府,韓慶雄也被捕拿拘押,進一步的處置,還得看洛陽府上報。不過,兒以爲,殺人與被殺者,身份特殊,短時間內或許拿不出結果......”

聽其言,劉皇帝頓時輕斥了一句:“什麼身份特殊,大漢國法是用來幹什麼的?”

說着,擡眼盯着劉暘,道:“你覺得,此事當如何處置?”

迎着劉皇帝的目光,劉暘拱手:“此案過程簡單,事實清晰,取證不難,若依國法,殺人者死......”

劉暘話是點到即止,後半句話雖然沒說出口,但劉皇帝也知道他大概要說什麼。這畢竟是人治的時代,哪怕一件簡單的殺人案,但涉案人員身份特殊時,就難免不考慮道國法之外的因素。如何執行是一回事,背後如何權衡利弊人情又是另外一回事。

韓家與常家在大漢乃是軍功貴族,並且算不得什麼豪門,影響力有限,但若考慮到他們所牽扯的利益聯繫與人情往來,卻也不得不多思量幾分。

韓家與趙家一向走得很近,韓令坤與榮國公趙匡胤更是發小,在當朝,趙匡胤雖然沒敢在軍中搞“義社十兄弟”這種犯忌諱的事情,但圍繞着趙匡胤,仍舊有形成了一股不俗的軍政勢力,作爲外姓非外戚的一股力量,被劉皇帝用以平衡朝局。

而韓令坤,則是趙匡胤的親密戰友、好友,算是其勢力的中堅力量。縱然不考慮利益聯繫,就韓趙兩傢俬下里的關係,韓家的繼承人出了事情,於情於理,趙匡胤都不會沉默的。

至於常家,發跡於常思,雖然屬於過去式,但終究是開國元勳,河東起兵時的一員大將,後來更成爲有數的藩鎮。

如果因爲常思後來失勢,破財免災,歸養田園,說服力不夠強的話。那常家與郭家的關係之親密,可不下於韓趙兩家。

常思那老兒,性貪婪鄙而吝嗇,能力平庸,風評很差,但他一輩子,最得意也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搭上了郭威這趟車,早年做了一次受用不盡的風險投資。

這麼多年下來,與郭家的關係,也沒有怎麼疏遠。如今嫡系子孫,直接被人殺了,不管什麼原因,就衝這個結果,郭威也不可能無動於衷。

一場爭風吃醋釀成的人命案件,是否會引起郭、趙兩家的敵對?如果是那樣,柴榮是否會礙於情面參與進來,要知道,到乾祐後期時,在大漢軍政間並稱“柴趙”的柴榮與趙匡胤之間的關係,已經很疏離了。

如此,是否會引發一場功臣之間的爭鬥與角力?會不會打破如今朝堂平衡的局面?文官集團又會又什麼樣的態度?

劉皇帝不知道太子劉暘是否考慮到了這些,但劉皇帝就是忍不住往深裡了想......

“此事的判罰,不作聲張,不做理會,任洛陽府及刑部、大理依照朝廷章法處置!”沉吟幾許,劉皇帝擡眼,對劉暘吩咐道。

看着劉皇帝一臉的沉肅,有所領會,劉暘拱手應命:“是!”

顯然,勳貴子弟之間的齷齪爭鬥,哪怕鬧出了人命,簡單的氣憤之後,劉皇帝的心情便恢復了平靜。對於劉皇帝而言,那兩個貴族子弟,也是無足輕重的,他所考慮的,是要通過此事看看,相關的貴族功勳們,會是如何反應,此事最終又將以怎樣的方式收場。

作爲仲裁者,劉皇帝完全可以穩坐釣魚臺,坐觀局勢發展,這甚至引起了他十分的興趣。

“那韓慶雄在巡檢司當職吧,常侃也是在刑部觀政吧!”心中計議已定,劉皇帝又忍不住發出質問:“既非休沐,又非節假,這二人,怎麼就跑到這秦樓楚館中鬧出這攤子事?”

“派人,去巡檢司、刑部,問韓通與李業,他們是怎麼管理下屬的?這軍政之間的歪風邪氣,就當真改不了嗎?”劉皇帝冷冷道。

這話可說得有些嚴重,如果韓通、李業在此,只怕要當即跪下請罪了,然後心中大罵搞事的韓、常二人。

韓慶雄、常侃之事,迅速地在西京城中傳開了,洛陽雖大,廣廈萬千,卻絲毫不妨礙消息的流通,就在當夜,已然傳入千家萬戶。於是,很大一部分人,都化作吃瓜羣衆,準備看看事情的發展。

大漢的功臣之中,自然不是和諧一片,能力、資歷、功績、權力、地位等等,都能成爲相互之間矛盾的起因。而他們的子弟,自然也是各有團體,平日裡也少不了來往,更少不了衝突。

然而,勳貴子弟中,鬧出人命,這還是第一次,起因還那麼荒唐。事情雖然發生了,卻也遠沒有如劉皇帝想象得那麼嚴重,也是時間不夠,還需要發酵。

受影響最大的,當屬韓常二族了。這不,在劉皇帝與宮中接見劉暘幾人時,韓慶雄的叔父韓令均,搞清楚事情的經過後,雖怒其不爭,卻也連夜登門,拜訪榮國公趙匡胤。

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8章 封疆大吏第66章 朕要親征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章 新皇詔制第14章 外戚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78章 火油彈第132章 做媒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694章 鹽州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195章 楊邠案(3)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4章 大論第297章 心虛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474章 補漏匠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39章 長沙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86章 賜死第18章 侯益第39章 百年大計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59章 還朝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48章 還京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19章 難審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29章 請纓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330章 小市民第92章 兩京並重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345章 剝削者第11章 大典日第60章 都安心了第73章 西北隱患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188章 後續第376章 對策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93章 完了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