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

翌日清晨,天還未亮,便披着秋露寒霜進宮,直奔垂拱殿面聖。不過,結果註定讓他失望,面對接待的那名通事舍人,趙匡胤嚴肅地道:“陛下不在寢宮?”

對趙匡胤,通事舍人顯得不卑不亢的,拱手迴應道:“陛下一早,便出宮前往西苑了,榮國公若有要事,可前往覲見!”

“多謝!”聞之,趙匡胤一張已稱不上英偉的面孔,不由得擰在了一起,隨口道了聲謝,轉身便去。

當然,他並沒有莽撞地去西苑追駕,皇帝這個時候不在,顯然不是巧合,必有深意,貿貿然地前往,趙匡胤不爲。

暮秋的晨風,已經十分陰涼了,趙匡胤卻似無所覺,變道前往兵部,一路都琢磨着劉皇帝對此事的態度。顯然,想要直接從劉皇帝討個恩旨,求得寬恕減刑,是不可能了。

心情微沉,但面上還是很快恢復了平靜,他趙匡胤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這件事,雖然麻煩,卻還不至於讓他破防。

天色尚早,南衙兵部官署內,靜悄悄的。不知覺間,趙匡胤當這個兵部尚書,也快十年了,裡裡外外,都打上了他的印記。

坐在公案後,趙匡胤隨手翻閱着各地呈上來的公文,尤其是南征大軍,要求增調一批武器與被服的事情,不得不上心。

“參見殿下!”外邊傳來了屬吏恭敬的參拜聲。

趙匡胤一下子回過了神,劉暘的身影已然映入眼簾,趕忙起身行禮。劉暘展現着他的風度,毫無做作,只是自然地迴應,比起劉皇帝個性的強勢鮮明,太子的中庸,顯然還是更臣下們放得開些。

“聽聞昨夜有大理軍報至,是否緊急,孤特來看看!”劉暘說道。

“只是請求調撥一部分軍需!”將劉暘迎入上座,趙匡胤將情況簡單講了一下:“所需軍器軍械由兵部調撥,至於被服,還當由劍南供應,即將入冬了,氣候變化,不可不慮!”

聞之,劉暘頷首,笑應道:“榮公既然已有所決議,自無不妥,可照此辦理!”

看着趙匡胤,劉暘問他:“如今大漢,四海安平,宇內無事,唯有西南,戰事未休,朝廷上下也都關注着。榮公久經沙場,長於戎事,以你之見,西南戰事何時能夠終結?”

聞問,趙匡胤第一反應就是,太子着急了,迎着其目光,以一種勸告的語氣道:“殿下,西南地區,迫於地勢民情,難以卒下,不可操之過急啊!如今勝勢在我軍,段氏君臣退避,不過苟延殘喘,其勢則日漸式微,這等情況下,只需從容應付,終可將其逐步剪除!”

眼下的西南戰場,漢軍已然取得了絕對的勝勢,自敵都告破,交通也徹底打通,近日來自南方的軍情,也陸續北來,安洛陽君臣之心。

到目前爲止,大理國中北部地區,其主要城鎮已然盡數落入漢軍控制,二王合兵之後,便分遣一偏師,進佔西部大理,境內的官員、將領、部族多選擇投降。

而經過休整之後,王全斌再度提兵南下,兵向鄯善府,準備對段氏君臣繼續追剿。基本上,鄯善拿下了,那大理國也就可以宣告,徹底瓦解了。

聽趙匡胤之言,劉暘笑了笑,平和地道:“王都帥上報,說大理國大族董氏投降朝廷,願意引居中聯絡,引大軍平定不臣。這董氏,乃是段思平當初起兵後的重要支持者,後來曾一度把持大理國政,參與廢立,雖然如今已然衰落,爲高、楊等氏族代替,但仍舊有一定影響力。

趙相公提議,可以對這些大理舊族勢力,採取收買、招撫政策,如此,既可快速結束戰事,也可用以戰後制衡西南的那些部族。

榮公以爲如何?”

聞此,趙匡胤略加思考,即眉開眼笑,應道:“倘若如此,大理確可速下!甚至,對於逃跑的段氏,朝廷同樣可加以籠絡,善待其族人,亦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爭結束之後,朝廷如欲實現西南安治,也離不開這些當地的氏族、部族的支持,推行土司制度也是必然之事,因此,許以官爵利益,是條可行之法!”

劉暘只是點點頭,卻沒更多的反應了。見狀,趙匡胤問道:“殿下是否有其他疑慮?”

劉暘擡指,說道:“大理部族林立,相互傾軋,不足爲慮,授以土官土職,足可招撫之。只是段氏以及那些大族,他們在西南經營多年,盤根錯節,底蘊深厚,如若太過放縱,或可得一時之安,難保長久之後,不爲朝廷之患?”

聽其言,趙匡胤稍微皺了皺眉,對其疑慮,心中實則有些不以爲然,畢竟西南本非中夏根本之地,又地處僻遠,交通不便,想要徹底收治,也沒那麼容易。縱然沒有那些大氏族,劉暘的疑慮同樣會發生。

不過,心中這般想,趙匡胤嘴上,還是說道:“殿下所慮甚是!那便頒令西南行營,對那些大族,予以削弱,哪怕將之盡數遷離故地,也不爲不妥。”

“還是先看看後續戰況吧!”劉暘嘆道。

談完此事,趙匡胤看了看劉暘,面上稍顯刻意地做出些表情。見狀,劉暘問:“榮公何以欲言又止?”

趙匡胤順着滑頭便往下說:“殿下,韓常兩家子弟於昨日惹出的事端,不知您是否聽聞?”

迎着其目光,劉暘心中瞭然,飲了口茶,道:“此事嚴重,都鬧出了人命,孤有所耳聞!”

見其反應,趙匡胤深吸一口氣,帶着點憤懣道:“殿下,韓慶雄這小兒,膽大妄爲,一時激憤,竟至傷人性命,實在該殺!”

不過話音一轉,又問道:“不知殿下,對此事,有何看法?”

趙匡胤的目光中,竟然帶着少許的期待。劉暘沉吟了一會兒,心中計較着,淡定道:“國家自有法度,依律處置,總歸是公平的!”

說着,擡眼輕笑着對趙匡胤道:“孤也知曉,榮公與故韓武寧侯,關係素來親厚,近乎兄弟之誼!”

聞言,趙匡胤嘆息一聲,也把話說開了:“不瞞殿下,臣也惱怒此子妄爲,觸犯國法,恨不能執刑。然而,畢竟是子侄,若坐視其赴死,臣心不忍。”

趙匡胤這話,已經算是坦誠了。劉暘腦子裡,則記着劉皇帝的叮囑,想了想,道:“榮公在軍中時,治兵甚嚴,軍紀嚴明,因而士卒心悅臣服,原意追隨死戰。如今,子侄犯法,也當知國法森嚴纔是啊!”

趙匡胤苦笑:“這也正是臣爲難之處啊!韓家三郎雖然不肖,但僅剩這一點骨血......”

見趙匡胤這副模樣,劉暘面上閃過一抹遲疑。這麼些年來,趙匡胤對他這個太子,還是很恭敬的,也多有輔弼之處。稍加考慮,劉暘還是決定提醒一番:“榮公,此事,還當根據朝廷成法,不可擅加干涉啊!”

這話,讓趙匡胤心頭一緊,一下子就聯想到了劉皇帝那邊。擰着眉,思吟幾許,認真地看着劉暘:“殿下,難道我那侄兒,就一點活命的希望都沒有嗎?”

劉暘默然,他並不能給他一個肯定的答案,而是說道:“此事,要先看洛陽府如何審斷了!”

第119章 幸西京第327章 派系第351章 南粵,危!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97章 再臨井陘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811章 歸來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84章 虛了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83章 惠妃母子第446章 流光園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87章 瑣屑第13章 舉城同歡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364章 沉默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27章 不允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9章 長沙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60章 平定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346章 文人風骨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14章 百姓苦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世宗篇終 駕崩第83章 惠妃母子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00章 禦敵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21章 黃袍加身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95章 玩陰謀第433章 聖訓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89章 談話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25章 頌公亭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707章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57章 七月大朝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96章 壽春城內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2章 “鄭州站”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98章 軍心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