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

bookmark

翌日清晨,天還未亮,便披着秋露寒霜進宮,直奔垂拱殿面聖。不過,結果註定讓他失望,面對接待的那名通事舍人,趙匡胤嚴肅地道:“陛下不在寢宮?”

對趙匡胤,通事舍人顯得不卑不亢的,拱手迴應道:“陛下一早,便出宮前往西苑了,榮國公若有要事,可前往覲見!”

“多謝!”聞之,趙匡胤一張已稱不上英偉的面孔,不由得擰在了一起,隨口道了聲謝,轉身便去。

當然,他並沒有莽撞地去西苑追駕,皇帝這個時候不在,顯然不是巧合,必有深意,貿貿然地前往,趙匡胤不爲。

暮秋的晨風,已經十分陰涼了,趙匡胤卻似無所覺,變道前往兵部,一路都琢磨着劉皇帝對此事的態度。顯然,想要直接從劉皇帝討個恩旨,求得寬恕減刑,是不可能了。

心情微沉,但面上還是很快恢復了平靜,他趙匡胤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這件事,雖然麻煩,卻還不至於讓他破防。

天色尚早,南衙兵部官署內,靜悄悄的。不知覺間,趙匡胤當這個兵部尚書,也快十年了,裡裡外外,都打上了他的印記。

坐在公案後,趙匡胤隨手翻閱着各地呈上來的公文,尤其是南征大軍,要求增調一批武器與被服的事情,不得不上心。

“參見殿下!”外邊傳來了屬吏恭敬的參拜聲。

趙匡胤一下子回過了神,劉暘的身影已然映入眼簾,趕忙起身行禮。劉暘展現着他的風度,毫無做作,只是自然地迴應,比起劉皇帝個性的強勢鮮明,太子的中庸,顯然還是更臣下們放得開些。

“聽聞昨夜有大理軍報至,是否緊急,孤特來看看!”劉暘說道。

“只是請求調撥一部分軍需!”將劉暘迎入上座,趙匡胤將情況簡單講了一下:“所需軍器軍械由兵部調撥,至於被服,還當由劍南供應,即將入冬了,氣候變化,不可不慮!”

聞之,劉暘頷首,笑應道:“榮公既然已有所決議,自無不妥,可照此辦理!”

看着趙匡胤,劉暘問他:“如今大漢,四海安平,宇內無事,唯有西南,戰事未休,朝廷上下也都關注着。榮公久經沙場,長於戎事,以你之見,西南戰事何時能夠終結?”

聞問,趙匡胤第一反應就是,太子着急了,迎着其目光,以一種勸告的語氣道:“殿下,西南地區,迫於地勢民情,難以卒下,不可操之過急啊!如今勝勢在我軍,段氏君臣退避,不過苟延殘喘,其勢則日漸式微,這等情況下,只需從容應付,終可將其逐步剪除!”

眼下的西南戰場,漢軍已然取得了絕對的勝勢,自敵都告破,交通也徹底打通,近日來自南方的軍情,也陸續北來,安洛陽君臣之心。

到目前爲止,大理國中北部地區,其主要城鎮已然盡數落入漢軍控制,二王合兵之後,便分遣一偏師,進佔西部大理,境內的官員、將領、部族多選擇投降。

而經過休整之後,王全斌再度提兵南下,兵向鄯善府,準備對段氏君臣繼續追剿。基本上,鄯善拿下了,那大理國也就可以宣告,徹底瓦解了。

聽趙匡胤之言,劉暘笑了笑,平和地道:“王都帥上報,說大理國大族董氏投降朝廷,願意引居中聯絡,引大軍平定不臣。這董氏,乃是段思平當初起兵後的重要支持者,後來曾一度把持大理國政,參與廢立,雖然如今已然衰落,爲高、楊等氏族代替,但仍舊有一定影響力。

趙相公提議,可以對這些大理舊族勢力,採取收買、招撫政策,如此,既可快速結束戰事,也可用以戰後制衡西南的那些部族。

榮公以爲如何?”

聞此,趙匡胤略加思考,即眉開眼笑,應道:“倘若如此,大理確可速下!甚至,對於逃跑的段氏,朝廷同樣可加以籠絡,善待其族人,亦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爭結束之後,朝廷如欲實現西南安治,也離不開這些當地的氏族、部族的支持,推行土司制度也是必然之事,因此,許以官爵利益,是條可行之法!”

劉暘只是點點頭,卻沒更多的反應了。見狀,趙匡胤問道:“殿下是否有其他疑慮?”

劉暘擡指,說道:“大理部族林立,相互傾軋,不足爲慮,授以土官土職,足可招撫之。只是段氏以及那些大族,他們在西南經營多年,盤根錯節,底蘊深厚,如若太過放縱,或可得一時之安,難保長久之後,不爲朝廷之患?”

聽其言,趙匡胤稍微皺了皺眉,對其疑慮,心中實則有些不以爲然,畢竟西南本非中夏根本之地,又地處僻遠,交通不便,想要徹底收治,也沒那麼容易。縱然沒有那些大氏族,劉暘的疑慮同樣會發生。

不過,心中這般想,趙匡胤嘴上,還是說道:“殿下所慮甚是!那便頒令西南行營,對那些大族,予以削弱,哪怕將之盡數遷離故地,也不爲不妥。”

“還是先看看後續戰況吧!”劉暘嘆道。

談完此事,趙匡胤看了看劉暘,面上稍顯刻意地做出些表情。見狀,劉暘問:“榮公何以欲言又止?”

趙匡胤順着滑頭便往下說:“殿下,韓常兩家子弟於昨日惹出的事端,不知您是否聽聞?”

迎着其目光,劉暘心中瞭然,飲了口茶,道:“此事嚴重,都鬧出了人命,孤有所耳聞!”

見其反應,趙匡胤深吸一口氣,帶着點憤懣道:“殿下,韓慶雄這小兒,膽大妄爲,一時激憤,竟至傷人性命,實在該殺!”

不過話音一轉,又問道:“不知殿下,對此事,有何看法?”

趙匡胤的目光中,竟然帶着少許的期待。劉暘沉吟了一會兒,心中計較着,淡定道:“國家自有法度,依律處置,總歸是公平的!”

說着,擡眼輕笑着對趙匡胤道:“孤也知曉,榮公與故韓武寧侯,關係素來親厚,近乎兄弟之誼!”

聞言,趙匡胤嘆息一聲,也把話說開了:“不瞞殿下,臣也惱怒此子妄爲,觸犯國法,恨不能執刑。然而,畢竟是子侄,若坐視其赴死,臣心不忍。”

趙匡胤這話,已經算是坦誠了。劉暘腦子裡,則記着劉皇帝的叮囑,想了想,道:“榮公在軍中時,治兵甚嚴,軍紀嚴明,因而士卒心悅臣服,原意追隨死戰。如今,子侄犯法,也當知國法森嚴纔是啊!”

趙匡胤苦笑:“這也正是臣爲難之處啊!韓家三郎雖然不肖,但僅剩這一點骨血......”

見趙匡胤這副模樣,劉暘面上閃過一抹遲疑。這麼些年來,趙匡胤對他這個太子,還是很恭敬的,也多有輔弼之處。稍加考慮,劉暘還是決定提醒一番:“榮公,此事,還當根據朝廷成法,不可擅加干涉啊!”

這話,讓趙匡胤心頭一緊,一下子就聯想到了劉皇帝那邊。擰着眉,思吟幾許,認真地看着劉暘:“殿下,難道我那侄兒,就一點活命的希望都沒有嗎?”

劉暘默然,他並不能給他一個肯定的答案,而是說道:“此事,要先看洛陽府如何審斷了!”

第137章 整編事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114章 大朝會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章 柩前繼位第1765章 三郡公第49章 醫政第60章 狠狠敲打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809章 餞行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06章 誘惑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465章 遼奸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44章 箇中弊端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33章 兩廣運動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2章 方略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97章 隰州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769章 影響力第16章 異見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54章 繼續忽悠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385 禮賓館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396章 天花板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61章 趙二爲官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40章 荒唐太子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150章 聽政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41章 “戲言”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44章 劉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