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

bookmark

韓令坤兄弟三人,韓令均排行老二,官職兵部主事,算是在京韓氏輩分最高的了。在得知自家侄子犯下事後,第一反應是驚,第二反應是怒,當得知事情緣由,被殺的人是常侃後,就是後怕了。

事情大條了,若是一般人,使點手段、花點錢,還有大事化了的可能,然而偏偏是不能善了的人。

冷靜下來後,韓令均連洛陽大牢都沒去,而是直接前來榮國公府,拜見趙匡胤,如今這種情況,除了趙匡胤,他也想不出還有誰能伸出援手,緩和此事。而稍微令他安心的是,趙匡胤沒有避而不見。

榮國公府內堂間,侍女奉上熱茶,趙匡胤正經危坐,伸手示意韓令均:“吃茶,平復心情!”

此時的韓令均哪裡還能有品茶的心情,屁股方落下就忍不住起身,拱手道:“榮公,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侄兒年少,雖然不肖,萬望施以援手,救三郎一命啊!”

“三郎也是我的侄兒,他出了事,我自然不會坐視不理!”聞之,趙匡胤先是給了一個肯定的態度。

不過,接下來的話,還是讓韓令均心頭微緊:“此事我已知曉,甚是麻煩啊!他也是荒唐,若是鬥毆傷人,都有回圜的餘地,如今大庭廣衆,使用利器,害人致死,想要收拾,談何容易!”

見趙匡胤表示爲難,剛沾座的韓令均又站了起來,急道:“我兄早逝,他這一脈僅剩這唯一骨血,還望憐之,勿使其絕後啊!”

聽他這麼說,趙匡胤堅毅的面容間也露出少許的動容,起身把韓令均扶起:“我知道!我知道!若德順絕後,我心何忍?”

韓令坤還是生了不少的兒女的,然而三個兒子中,只有韓慶雄順利長成,相當於獨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否則也輪不到他襲爵。

“洛陽府是什麼態度!”趙匡胤問。

韓令均答道:“暫時收監,明日升堂審判!慕容府尹剛嚴,刑部李相公又人情難近,若是過了堂,判罰一下,只怕逃不脫一個死!”

“你先回府,此事我自有計較,會設法的!”趙匡胤深吸了一口氣,儘量沉穩平靜地對韓令均道。

沒能得到一個肯定的答覆,韓令均有些不甘,還欲要勸說,但被趙匡胤兩眼一瞪,也不敢再多嘴了。

嘆了口氣,趙匡胤也儘量以一種寬慰的語氣道:“韓德順雖然不幸早逝,但趙匡胤還在,我與他幾十年的情誼,縱然你不過府相告,我也不會坐視此事。你且暫回府,容我想想,記住,不要再有過多的舉動!”

“是!”韓令均也是無奈,哀嘆一聲,拱手告辭。

待韓令均走後,趙匡胤再也繃不住臉,用力地砸了下桌案,語氣中抑制不住憤怒:“這個渾人,哪來的膽子!”

這個時候,一名年輕的少年走來出來,朝着趙匡胤一禮:“爹!”

來人是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年紀雖輕,但沉穩有度,內斂而有涵養,很受趙匡胤喜愛。見到兒子,趙匡胤示意他陪坐,而後感慨道:“韓家也是上樑不正,下樑參差啊!”

趙匡胤話裡的上樑,當然不是指韓令坤,說的是其父韓倫,早年的時候,作爲功勳之父,寓居洛陽,同柴榮之父柴守禮一般,屬於招搖過市,胡作非爲的那種,給韓家招了不少黑。

這也是趙匡胤所不喜的地方,如今,韓慶雄犯了事,自然也引得他不喜遷怒,覺得韓家家門不幸。

看着父親,趙德昭不由說道:“爹,如今韓家叔父主動求上門來,您也答應了,此事能夠善了嗎?”

“善了?如何善了!”提及此,趙匡胤就忍不住發起了脾氣:“不說其他,常家死了嫡子,他們豈能甘休?不欲報復?能不讓韓家三郎償命?即便雙方能夠妥協私了,涉及人命大案,朝廷的法度,大漢刑統是擺設嗎?

洛陽官府已然接手此事,人已然押在監獄了,此事還能小的了嗎?只怕現在,上上下下都盯着此事了,傳至陛下耳中,你覺得還能如何善了?”

聞言,趙德昭沉默了下,遲疑道:“事情如此嚴重?”

“害人性命啊!”趙匡胤壓抑着怒氣:“這麼多年來,哪一件人命是輕易揭過去的,刑部受理,大理複覈,每一件都有陛下硃批,重視可見一斑。

黎民百姓,事關人命,都如此,而況於你們這些膏粱子弟?我擔心啊,陛下非但不會輕易放過此事,還會將此事樹爲典型,以警示上下。這幾年,兩京之中,勳貴子弟後輩,多有浮躁妄爲之事,陛下早就心懷不滿了!”

“若是這般,韓家三郎豈不是很危險?”趙德昭面容間閃過一抹凝重。

趙匡胤抿了一口茶,肯定地道:“倘若正常斷事判罰,如韓令均所言,極有可能當堂判死!”

“慕容府尹也非鐵石心腸之人,竟不能容情?”趙德昭問:“常侃那廝兒也知道,嘴下難饒人,極其刻薄,若非他惡語傷人,韓三郎再是魯莽,又豈能怒而殺之?”

“不論如何,他殺人,乃是不爭的事實,觸犯了國法,依法,他就得償命!”趙匡胤道:“再者,縱然慕容府尹手下留情,上報至刑部,李國舅又豈會輕易放過?常侃還是他手下的人。再者,若稍有徇私枉法,豈不落人口實,常家還不得鬧開?倘若是那樣,事情將更加不可收拾!”

聞之,趙德昭不由嘆息,看着自家父親,問:“事成死局,您答應韓家叔父,設法救人,又當如何施展?”

“必須得先在洛陽府判罰之前,有所作爲!”趙匡胤道。

迎着趙德昭的目光,趙匡胤有些無奈得道:“此事,除了陛下,找任何人都沒用,也只有陛下能夠壓制住常家人的不滿?也不知爲父這張老臉,能夠讓陛下法外容情?”

聞言,趙德昭想了想,道:“爹,陛下治法以嚴,少有容情,您否是求告,是否會觸怒陛下?”

對此,趙匡胤沉默了,良久,嘆息道:“不論如何,總要有所作爲,減輕一下刑罰,哪怕廢爲庶人,流邊,去做苦力,至少,給你韓叔父留下一脈骨血啊!”

針對這件事,趙匡胤從得知開始,心中就有決議,必須得插手。縱然不提他與韓令坤之間親厚關係,這還代表着一個政治態度的問題,不管是與非,韓家出了事,他都得有所表示,否則誰還能死心塌地地聚集在他旗下。

哪怕,趙匡胤心裡很清楚,這種站不住理的情況下,是冒政治風險的。得罪常家,乃至郭家,問題都還不大,就怕引起劉皇帝的反感。

“你和德芳,今後也給我老實點,用心讀書習武,不要出去惹是生非!”趙匡胤突然,又朝趙德昭訓斥道。

“是!”

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76章 視察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61章 氣運所鍾李守貞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283章 降將第44章 箇中弊端第71章 北齊鎮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43章 接見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8章 請願第40章 郭黨俊傑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77章 間策第138章 破寨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66章 兄弟之國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41章 劉信遭貶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138章 回宮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36章 趙都帥第391章 暗箭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139章 韓常案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74章 帝崩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30章 陳橋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93章 完了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80章 博弈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314章 還京第380章 投漢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52章 面聖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809章 餞行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347章 談話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99章 御帳議戰第75章 高貴妃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60章 主持善後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33章 延禧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