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舊邸

bookmark

入晉陽,劉皇帝沒有光顧太原宮,不是住慣了東西兩京的瓊樓玉宇而看不上晉陽的“簡陋”,而是在這座舊都之內,值得劉皇帝感懷的,也只有王府舊邸了。

“你跟着做甚?”在一干人的陪伴下,入遊舊太原王府,劉皇帝忍不住瞧向太子劉暘。

劉暘被這話也問得有些愣神,他這一路走來,基本都是隨侍駕側,用心學習的。因此,答道:“臣侍候御前!”

“朕這裡不用你侍候,有這麼多人在,還怕他們把朕伺候不好嗎?”劉皇帝輕笑道:“給你放個假,去做點太子當做的事!”

“請陛下吩咐!”在一衆人的目光中,劉暘拱手應道。

“朕這裡,還是太高了!”劉皇帝指着自己腳下,看着劉暘,說道:“待在朕身邊久,怕你的眼界再也放不下去了,很多事情,不是看看奏章,聽聽彙報就夠了的。出去走走看看,晉陽是我家崛起的地方,難得來一次,你也該多做了解!”

劉皇帝又開始佈置作業了,聞言,劉暘也無他話,拜應道:“是!”

“太原知府何在?”劉皇帝朝迎駕的一干文武中喚了一聲。

其中一名稍顯老邁的緋袍官員出列,躬身道:“臣盧億奉命!”

看着這名老臣,身上帶着一種儒雅的氣質,只是看起來有些蒼老,一旁,張德鈞向劉皇帝提醒道:“是河西布政使盧多遜之父!”

劉皇帝微微頷首,衝盧億笑道:“盧卿,朕知道你,河東道數得上的賢臣良吏。你也生了個好兒子啊,給朝廷帶來了一個可委以方面事務的棟樑之材!”

“陛下繆讚了,老臣愧不敢當!”連帶着兒子一同被誇獎,盧億自然大感容易,一張老臉上洋溢着笑容,嘴巴都快咧開了。

盧億此人,資歷很老,後唐時舉明經,後晉時期也曾任過地方主官,入漢之後,也輾轉多職,始終爲道州大吏。

實際上,以他的政績資歷,爲一道使君,也是有可能,只是他有個叫盧多遜的兒子。隨着盧多遜的官越做越大,直至升爲河西布政使,那麼他的上進之路也基本到頂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太原知府這個職位,可一點都不小。在大漢現存的州府中,品階上能夠穩壓一頭的,也只有洛陽、開封了。

“煩勞盧卿,辛苦一番,給太子做個導遊!”劉皇帝直接對盧億道。

“此爲老臣榮幸!”盧億當即表態。

“其他人都散了,各歸本職,各理其事!”看着王府前,恭恭敬敬聚集着的一羣人,劉皇帝又吩咐了一句。

“是!”

不過,新任的河東布政使石熙載被留了下來,陪劉皇帝敘話。距離京城一別,也就幾個月的時間,這又見面了,倒沒有什麼生疏感。

后妃、皇子及隨侍們,開始入駐,不得不說,這老太原王府,安置劉皇帝帶着的這一家子,還真有些擁擠,不過,體驗的也只是那種氛圍罷了。喦脫這宦官倒是找到了發揮的餘地,隨衆之中,再沒有比他更熟悉王府的,畢竟是當初的舊人。

“這府中的一草一木,一屋一舍,都沒有什麼變化啊!”後園的涼亭中,感受着拂過湖水的秋風,劉皇帝抹着那張石桌,感慨道:“朕還記得,當年高祖,就經常在此亭中飲酒納涼!”

劉皇帝坐着,石熙載站着,聽其感慨,接話道:“知道陛下念舊,這些年來,潛邸中一切事務,都是按照過去佈置維護的,以便隨時迎候陛下駕幸”

聞之,劉皇帝卻有點不領情的意思,看着石熙載道:“這得費多少人手,每年又要花費多少錢料?就爲了這一常年空置的府邸,豈不浪費?”

說着,劉皇帝的語氣彷彿都嚴厲了幾分,不過,石熙載可沒有被他唬住,只是平靜地應道:“這畢竟是潛邸舊宅,意義極大,必要的花費,還是應該的,太原官府在此事上的做法,並無不妥。再者,臣也察問過,平日裡,府中只是些許僕役、兵卒照應,人力所費,不超過二十人!”

聽其言,劉皇帝又笑了:“你呀,還是老樣子,都爲一道佈政了,仍舊沒有一點改變!”

石熙載躬身道:“若有衝撞之處,請陛下恕罪!”

“你這話就言不由衷了!”劉皇帝搖搖頭:“這麼多年,朕也早就習慣你這脾氣了,哪裡會因言問罪!”

“這都是陛下寬宏,臣慚愧!”石熙載形容也柔和了些。

這麼多年了,如果要劉皇帝給石熙載做一個評價的話,或許就兩個字:純臣。

“朕有意,似潛邸、行宮、別館這些建築,今後一切維護繕養,都由內帑出資,少府負責,不再耗費各地方官府人物財力,給地方也減減負!”劉皇帝這麼說道:“僅太原宮,河東官府每年所出,都不是一筆小費用吧!”

聽劉皇帝這麼說,石熙載精神一振,如果能夠解決這樣一份財政負擔,對於河東道府而言,自然只有好處了。

“陛下英明!”石熙載發自內心地向劉皇帝唱讚歌。

劉皇帝呵呵一笑:“應有之義。哪怕是你石凝績,誇朕英明,都成爲一名習慣了。比起給朕唱讚歌,朕更希望看到你們這樣的臣子,能把地方治理好,造福鄉梓,與一方平安!”

“臣在所不辭!”石熙載鄭重道。

“坐,一直佝着身體也辛苦!”看他一直站着,劉皇帝朝石熙載示意了下,說道:“朕此番北巡,來得突然,聽說,你是專門從保德府那邊趕回來,籌辦迎駕事宜的?朕還聽說,你到任河東的這幾個月,基本都下州府縣鎮、乃至鄉村走訪、察看,朕此來,倒是打擾到你了!”

“陛下言重了!”石熙載落座,恭敬地應道:“天子臨幸,迎奉御駕,乃臣應盡之禮。”

“你這個布政使,能夠身體力行,邁開腿,上山下鄉,朕很欣慰!”劉皇帝則道:“不過啊,希望不要僅注於形式,要落到實處!”

劉皇帝此言,算是給石熙載一個警告了。還是此前的一個問題,地方官員中,搞形式作風的還是大有人在,比起過去是改善了些,但這東西實在不好判定,到底是流於形式,還是勤懇任事,很難界定。

造成的結果就是,再聽到有大臣、官員,勤快地往下面跑,劉皇帝心中就難免產生些懷疑,畢竟,論作秀,他劉皇帝也是大師。當然,他很少把這種情緒表現出來,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因爲主觀判斷打擊了官員們實幹辦事的積極性。

石熙載顯然明白,坦蕩地道來:“不瞞陛下,臣到任河東的這幾個月間,前後沒有在官署待滿過半個月,前政未改,也沒有降下任何一道大令。不過,在這段時間內,臣把轄下州府縣,基本都走過一遍,就是爲了瞭解地方政況民情之後,再因地制宜,因情施政!”

這也是跟着劉皇帝久了,行事作風中,明顯受到了劉皇帝的影響。對此,劉皇帝自然還是滿意的,畢竟是自己看重的人。

“保德府,在河東也算是窮鄉僻壤吧!”正好,劉皇帝問起一些河東的情況。

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764章 禁轎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417章 輕狂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95章 大洗牌第68章 撤了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45章 靖江軍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98章 封禪之議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707章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38章 賞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268章 西縣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98章 事泄了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34章 回府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98章 轉折點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2章 父母兄弟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52章 聯姻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31章 鳴沙匪第2章 分食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46章 郭榮奏事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76章 太子還京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4章 箇中弊端第321章 瑤女第97章 隰州第21章 黃袍加身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268章 西縣第27章 西京風波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24章 辭表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62章 禍福之間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321章 矛盾第403章 抓起來!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60章 狠狠敲打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3章 不宜擴大第331章 泰來樓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7章 風波第416章 面試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