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塞上風光

bookmark

“知道朕把你北調山陽的用意嗎?”擡目北望,眼神逐漸深邃,劉皇帝忽然聲音低沉地問李處耘。

順着劉皇帝的目光,只能看到雲中城北的大片原野,以及拱護城垣的衛城。但是李處耘清楚,皇帝的目光,已然越過幾十里外起伏聳峙的長城,投向那廣袤無垠的大漠草原。

“是爲備戰契丹!”李處耘言語確定。

還在樞密任上時,劉皇帝就曾幾度與李處耘探討契丹事務,他對北面的野心與籌謀,李處耘當然也是清楚的。

劉皇帝既然問了,自然不會否認,肯定地說道:“時值今日,放眼四顧,大漢周遭,也僅餘北方契丹遼國這一大患,餘者不足爲道。數十年來,契丹趁中原內亂,屢屢興師南犯,侵我國土,掠我子民,橫加暴虐,中原有志之士,無不切齒痛恨。

二十年前,欒城之戰,朕率八千將士,捨生忘死而戰,予其重創,滅其囂張氣焰,展我漢家雄風;十年前,朕率師北伐,痛擊契丹,一舉收復關山,兵臨塞上,打破束縛於大漢北疆的沉重枷鎖;到如今,天下一統,南面事了,國勢日昌,也唯有最後一步,大舉北出,破滅其國,爲子孫後代,解決此禍,創造一個大漢獨有的太平盛世,你我君臣將士,也可青史留名......”

李處耘素有大志,聽劉皇帝這番話,自然難免激動,當即表示道:“誓死追隨陛下,滅遼建功!”

“目標如此,朕北伐意堅,但遼終非卒滅之國,具體施行,還當細緻籌備,完善廟算!”劉皇帝這麼說來:“北伐之際,必有一師自山陽出,十年前,你爲大軍調度後勤,未來,朕仍欲用你支持大軍,山陽就是前進的後方。朕用宋琪恢復發展,用你,則爲北出!”

“是!”李處耘認真地答道。

見劉皇帝用力地抓着城垣,似乎心情有些激動,李處耘不由問道:“不知陛下,決意何時發兵?”

“這不只得看大漢的籌備,還需要看契丹,滅國之戰,不得不慎啊!”劉皇帝感慨道。

對於北伐,大漢朝廷各方面的準備,實則已籌備多年,到如今,只要決意動兵,以如今帝國的執行力,還是能迅速進入實施階段的。

不過,涉及到國戰,卻也不可能那麼隨便。大漢暫時受制於西南戰爭的巨大消耗,更重要的原因,則在於遼國的狀況良好,打一個政權穩固的草原帝國,可沒那麼容易,那是顯而易見的困難。

當然,困難劉皇帝是不怕的,大不了拼國力,拼消耗,這也是劉皇帝比較擅長的事情。但如果能夠在減少損失,有以小代價辦大事的機會,也沒必要太莽。

躊躇幾許,大概是冷風吹久了,劉皇帝有些不適,對李處耘道:“走,帶朕去看看你的官署!”

“臣爲陛下引路!”李處耘當即應道,不過,忍不住咳嗽了兩聲。

聽他壓抑着的咳嗽聲,注意到他消瘦的身形與面上情態,劉皇帝眉頭一凝,叮囑道:“還當保重身體啊!”

“臣省得!”大抵是皇帝的關懷令人心暖,李處耘面上浮現出少許潤色,應道:“多謝陛下關心,些許舊疾,無礙大事!”

聽其言,劉皇帝目光中,卻隱現少許的疑慮,他不知道原史中李處耘活了多久,但其眼下的狀態,讓劉皇帝想到了一個人,慕容延釗。

積勞成疾,用來形容李處耘,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有心讓李處耘退一退,好生休養,不過終究沒開那個口,不是沒法找到一個代替李處耘的人,而是他本人怕是不會樂意,就像當初抱病帥師平南的李谷一般,在功業未成之前,是不會輕言退避的。

“休息一夜,明日北巡長城邊防,你也隨駕吧!”劉皇帝扭頭對李處耘道。

“是!”

......

八月秋高,塞北的山嶺草原也都蒙上了一層黃色,涼風瑟瑟,草木飄零,劉皇帝也駕臨焦山口長城。

此地,是當年雲州遼軍撤離的主要通道,也是史彥超、楊業兩路追軍所行路線。到此地,自然免不了一番追憶回味。

當年,劉皇帝南歸之前,便構造了一條依託外長城的防線,雲中這邊,設立奉義軍,還留下王彥超、郭崇威兩名宿將鎮守。

後來,隨着北方局勢漸寧,對北疆軍事體系也幾度整改完善。自西而東,從豐州天德軍,勝州保寧軍,朔州寧遠軍,再到雲中的豐義軍,此四軍,也就構成了時下山陽對契丹的防線。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奉義軍了,將士最爲精銳,兵額也最多,足有一萬五千卒,基本照應整個雲中以及北部三百里長城防線。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烽火臺下,劉皇帝北望原野,不由感慨道:“只可惜,如今還見不到詩中的場景。”

“焦山鎮有多少戍卒?”劉皇帝問隨駕的山陽都部署劉廷翰。

劉皇帝北來的這段時間,劉廷翰一直都在調教將士,隨時準備接受檢閱。作爲一個幹練的將領,北上就職的時間也不短了,對與麾下諸軍以及戍守的情況也是爛熟於心。

聞問,不假思索地答來:“回陛下,此鎮戍卒,共三百卒,其中步卒兩百,騎卒一百!”

“看奏報,早些年,對塞北屢有侵佔,如今實際控制疆域到哪裡了?”劉皇帝又道。

劉廷翰手指向北,說道:“自此往北七十里的白水濼,乃塞北一大湖,如今駐有兩百騎,用以維護治安,胡民多匯聚交易!”

“兩百人,足夠守住?”劉皇帝提出疑問。

劉廷翰道:“一般的部族胡民,是不敢有所侵犯的,白水濼駐軍,僅作哨所,起監視預警作用。能夠產生威脅的,唯有契丹軍隊,如契丹來襲,兵少了亦無用。而長期保持過多駐軍,又有不值,反倒不如置些哨卒,靈活方便!”

微微頷首,劉皇帝長舒一口氣,望着眼前的莽莽山野,說道:“秋高馬肥,素來是胡人動兵之時,如今,朕在此,只是不知遼主在何處?”

或許是“心心相印”,在劉皇帝登長城半個時辰後,奉義軍使藥繼能前來稟報,帶來一個比較讓人意外的消息,遼主耶律璟正在羊城濼狩獵。

而羊城濼,在雲中東北四百餘里外。聽到這則消息,劉皇帝來了興趣,當即把隨駕的王昭遠喚來,吩咐道:“你代朕出使遼主殿帳,就說朕北來邊塞,恰聞其南狩,見獵欣喜,邀之共獵,問他敢不敢來......”

對於會面耶律璟,劉皇帝興致很高。

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145章 了結第15章 馬楚內亂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93章 班師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39章 濮州案(2)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67章 遺表第195章 楊邠案(3)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29章 叔父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5章 王樸走了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95章 楊邠案(3)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36章 奉宸營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70章 衛公辭世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4章 大論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42章 戰後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54章 聘納郭女第111章 動心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81章 全軍覆沒?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4章 西南事務第314章 還京第167章彈冠相慶第406章 調任第66章 朕要親征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20章 折家第106章 誘惑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59章 不知死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21章 登乾元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79章 “撫遠之戰”第1811章 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