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

bookmark

在晉陽,劉皇帝足足待了半個月,方纔再度起行北上,一路過忻代,經雁門,直入山陽道境內。其中,只在雁門關逗留了一日,欣賞了一番這天下第一雄關的形勝風采。

當然,在這個時代,雖然同樣有楊業戍關十載,但除了一次百草口大捷,在對契丹方面,並沒有經歷太多的戰事,因而,其本身所具備的傳奇性也減弱了幾分。

但是,劉皇帝對雁門關的重視,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大漢如今的北方疆防體系,也是分層次的。在河東、河北兩道與山陽接壤一線,就置有永寧、定襄、飛狐三軍,雖然兵力比起邊防大軍不如,卻是拱衛腹地,連結邊塞的軍事要地。

其中,自然以定襄軍最爲重要,就因爲駐紮在雁門關,這是通向太原的咽喉要道。而如今的定襄軍使,喚作白丁,名叫白丁,但身份可不是一清二白,乃是端陽侯白重讚的侄子。

在大漢的高級將領中,有一些人,默默無聞,卻兢兢業業,無赫赫戰功,卻盡職盡責。將這點做到極致的,就是白重讚了,不論劉皇帝有什麼命令與任務,都是毫無保留地執行,從無怨言。

當年因爲治河之功封侯,就是劉皇帝樹立了一個典範,後來的十數年間,功勞不昌,苦勞不少,因而在開寶授爵時,改封端陽侯。

如今,白重贊也年過花甲,身體有虧,卸甲解職,回鄉養老了。白丁呢,則是白家子弟,跟着白重贊近二十年,悉心培養,如今也能獨當一面。

劉皇帝考校了一番,此人兵略或許稍遜,但勝在一個穩重踏實,或許是同其伯父學的,把雁門關與定襄軍交給這樣一位將領手中,可以放心。

事實上,如今的大漢軍政之中,固然充斥着大量的勳貴功臣子弟,但仔細考校起來,並沒有濫用。或許其中有不肖者,但大多數還是有其長才,吏部、兵部考覈也沒有明顯偏重。時下如此,未來會如何,就得看勳貴、官僚集團之間的角力了。

出雁門關後,御駕前行的速度明顯降了下來,等抵達首府大同府雲中時,已然是八月中旬了。雁門以北,各城各邑,軍事屬性也大大提升,民情風貌也與關內迥然而異出。

到了山陽,劉皇帝最關心的,也正在軍事方面。毫無疑問的,劉皇帝此番北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巡視北疆軍事情況。

距離北伐功成,已然整整十年過去,劉皇帝再度踏上這片土地,懷着的一個不同的心情,見到的也是一片嶄新的面貌。

當初,朝廷設山陽道,由於漢遼大戰的影響,再加遼軍北撤前大肆搜掠遷民,致使轄境殘破,民生凋敝,百事蕭條。

當時,劉皇帝留給宋琪的,幾乎是一片廢墟,諸府州縣,只有朔、應二州,破壞稍微小些,其他地方,幾乎白地。雲州以東,則出現了大片的無人區。

除了留戍軍隊,可供宋琪治理調用的百姓,更不足二十萬,這其中,還得包括一些俘虜、降卒。

雲中城也基本毀於戰火,戰後能夠填充的,只有一萬餘老弱婦孺,還得感謝,楊業追擊遼軍時,搶回了數千漢民丁壯,這些人在後來雲中的重建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彼時的山陽與雲中,殘破不已,瘡痍之精,依稀還在腦海中重現。而十年之後,再度踏足山陽,再度登上雲中城,所見到的,則是煥然一新的景象。

對於山陽道這十年的恢復發展,一座嶄新的雲中城就是最直觀的答案,雖然只是在舊城的基礎上加以改建夯實,但見着這高大的牆體,厚實的城垣,劉皇帝還是忍不住親手撫摸,感受其中凝聚的雲中官民的心血。

雲中城在山陽的防禦體系中,起到的是中流砥柱的作用,是防禦中心,因此,其重建一直是擺在第一位的,既是政治任務,更是軍事任務,宋琪在上邊,也投入了極大的心血。

不過,山陽固然在恢復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受限於薄弱的底子,與大漢其他道州相比,要弱了不只一籌。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如今,也才過了一半。但是,對這十年的成果,劉皇帝已然不能更滿意了。至少,從近三年開始,山陽道已然不用朝廷每年投入大量的財政扶持了。

當然,這也是在北面諸軍的養訓,都由朝廷承擔的前提下,否則,僅邊防這一項,就能壓垮山陽,沿塞北長城一線,大漢設置的邊軍,佈置的軍隊,可一點都不少。

“還是得親眼看看啊!奏章上所描述,固然欣喜,卻不夠直觀啊!”撫摸着其中一段土城垛,劉皇帝語氣中似有無限感慨:“雲中重建於廢墟之上,山陽官民,功不可沒啊!”

“這都是宋相公在任時,夙興夜寐,率領官民辛勞結果!”布政使李處耘侍候在側,說道,他也到任未久,自不敢居功。

這一點,劉皇帝自然是明白的,對此,他也早就犒賞過宋琪了,爵位不算高,一個二等長源伯。畢竟,以治功封爵的人,在大漢着實少見,縱然等級低些,但地位已是大幅度拔高了。對於文臣而言,除了開國功勳之外,後來者想要封爵,難度太大,相較之下,擁當世之權,執當朝之政,以展抱負,反而更值得追求。

“如今山陽道有多少人了?”劉皇帝問李處耘。

李處耘年紀不算太大,但老態已顯,聞問,還是打起精神,幹練地道來:“臣查閱過籍冊,到開寶六年,山陽治下一府五州,在冊丁口共計60259戶口,365841人!其中大同府內約佔三又其一,共19793戶!”

“還是有些少啊!”劉皇帝還是忍不住嘆道。

“陛下,山陽畢竟是邊地,能有如今的數目,已然不少了!”李處耘回答道:“這還得益於朝廷實邊的政策,如若再加上那些行商的客戶以及寓居寓旅的塞北胡族,人口當還能再多算些!”

對此,劉皇帝當然是清楚的,山陽道人口自然增長的比例實則很小,其中有極大一部分,都是此前移民實邊的成果。

如李處耘言,畢竟是邊地,還是遭遇了嚴重破壞,未能真正解決隱患危機的邊地。除了強制執行,僅靠政策引導,對於一般的百姓而言,吸引力着實不大。

在大漢,敢闖山陽的人,都是一些膽大有血性的人,其中以商旅、販夫居多。不得不說,在漢遼和平相處的這十年,在朝廷寬鬆的商業環境下,大同這邊的商賈貨殖氛圍十分濃厚。

大同的流動人口,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南來北往的客商,雲中城,更是漢遼之間最大的一處貿易交流中心,甚至遠遠超過燕山道的幽州。而山陽道每年的財稅,其中有不小的數額,都來自於貿易商稅。

因此,在雲中城,肉眼可見,來自各方、各族的商賈,熙熙攘攘,市貌繁榮。當然,綜山陽一道,也就這麼一座雲中城,一道之精華,也就在此了。

若到其他城邑走一遭,那對比反差可就強烈了,當年那場戰爭帶來的創傷,可不是短短十年,就能修復。建設,永遠是不容易的。

第57章 七月大朝第41章 高麗國王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98章 秋獵第351章 南粵,危!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0章 契丹亂政第8章 瓊林宴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33章 捷報第383章 敞開談第40章 郭黨俊傑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25章 冬至宴第108 狀元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104章 平息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8章 楊蘇還京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323章 鬥法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67章 遺表第70章 衛公辭世第260章 論婿第7章 貴戚解權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56章 彌月之喜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77章 安陽之殤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86章 鬚髮花白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50章 打他一仗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384章 反響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1章 黃袍加身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2章 如此安慰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176章 雍王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2章 如此安慰第98章 追捕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725章 見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