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考校

bookmark

晉陽分西、東大小兩城,其間夾着中城,汾水之上,則有一座寬闊的中城橋勾連着兩岸,方便東西兩城的聯繫與交流。

夜幕降臨之時,心中帶着點疑竇,劉承祐乘車穿過城中的坊裡樓閣,直至橋下。劉知遠有請,召見地點竟是在這橋上。

臉上仍舊帶着點異樣的紅潤,只是在黑夜的籠罩下,不甚清晰,他是在與耿氏深入交流的關頭,被人打斷喚來的。劉承祐雖然屬於禁慾系男主,但畢竟不是性冷淡,真要發泄慾望時,卻也絕不會矯情。

在橋下,正撞見了劉承訓。兄弟倆下車照面,劉承訓有些意外:“二郎,父親竟然把你也叫來了?”

與劉承訓對視了一眼,劉承祐只是淡漠地點了下頭:“嗯!”

大概是覺得自己的問法有些不妥,劉承訓俊逸的臉上浮現出一絲尷尬,趕忙招呼着:“你我一同上橋,切莫讓父親等久了。”

“嗯!”劉承祐還是這般迴應。待其無奈地走到前頭,劉承祐方纔晃悠着步子,跟在後邊,清冷的目光投到劉承訓身上,卻不知他這大哥是否感覺芒刺在背。

近來,晉陽城的宵禁時間提前了許多,城中道路間已是萬籟俱寂,只有來回巡視的巡檢士卒。中城橋上也是靜得出奇,完全沒有白日裡人流如潮的喧囂。

橋上下,上百名王府親衛都士卒守備在側,警惕着可能來自周遭的威脅。劉知遠靜靜地站在橋中央,正靠欄南向,盯着不斷流逝的汾水出神,一身錦服,肩上披着件長袍。從後邊望去,劉知遠的背影偉岸而孤高,渾身上下又彷彿釋放着凌人的威嚴。

“父親!”兄弟倆上前見禮,而後恭敬地分立於其兩側。

劉知遠輕輕地迴應了聲,就近而觀,劉承祐發現,劉知遠臉上並沒有他想象中沉凝嚴肅的表情。相反,在斑駁的橋燈照射下,劉知遠一臉平和。

“不知父親喚我們至此,有何訓示?”兩兄弟同老父一道佇立良久,還是劉承訓沒能忍住,口出疑問。

聞問,劉知遠雙手按上了石欄,悠悠說道:“這些時日以來,河東文武,不斷勸爲父稱帝建號。羣情踊躍,爭相進言,到今夜,王府公案上的勸進書表已然擺滿了!孤這心裡,卻是有些沒底。你們兄弟,有什麼想法?”

對兩個兒子,劉知遠沒有再故作矜持,裝模作樣,而是直白地商討。喚二子來,也許還帶有考校的意思。

面對劉知遠的問話,劉承訓稍顯糾結,沉吟幾許,方纔一面觀察着老父的眼色,一面猶猶豫豫地答道:“羣僚所請,盡是忠良之言,腹心之語,他們的一片丹心祝願,卻是不好拂逆。不過,契丹畢竟勢大,父親謹慎些,也是無可厚非的,或可再觀望一二,以待時變!”

對劉承訓的回答,劉知遠看起來並不算太滿意,只是嘆了口氣:“勸進的那些人,忠誠或許有,但更多的,恐怕是爲了從龍之功,爲了功名富貴。以爲父如今的地位,進一步或許不難,但卻再無退路了。自唐季以來,天下九州,不知有幾家幾姓坐上那個寶座,最終卻落得個身死國滅......”

劉知遠的語氣中,是真帶着少許悵惘,但在劉承祐看來,卻是有些矯情了。在皇帝寶座面前,一切的顧慮都是浮雲!自古興衰多少事,劉知遠心裡又豈會真的在意那許多,瞻前顧後,並不是他的性格。

劉承訓明顯把握不住劉知遠的心態,聞其感嘆,卻是開口勸慰道:“父親的顧慮,不無道理。但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您現在已是人心所向,衆望所歸,您乃當世英雄,承天景命,又豈會步前朝之後塵?”

聽其言,劉知遠不由偏頭看了看愛子,那俊秀的面龐間怎麼看都透着點單純的迂腐。心中默然一嘆: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吶......

劉承祐默默聽着父兄對話,一直到劉知遠將目光投向自己時,很是堅決地說:“天予不取,必受其咎。胡寇竊據兩京,中原百姓遭受危難,父親建號稱尊,倡令天下,弔民伐罪,拯溺黎庶,這是順天應人的事,何需遲疑?”

劉承祐的話,實則也沒什麼新意,劉知遠笑了笑,不置評說。

不過,劉承祐並沒有刻意去猜測附和劉知遠的心態,只是繼續將他心裡最真實的想法道來:“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安重榮此言,卻是振聾發聵,實乃這亂世真理。如今河東兵強馬壯,爲諸藩之首,父親踐祚帝位,旁人又豈敢不服,又豈會不附應!”

劉承祐此言落,劉知遠老眼之中閃過一道亮色。另外一側的大哥劉承訓,忍不住偏頭望着自家二弟,愣愣的。

“現在,我劉家已有天時,河東又佔地利,義旗一舉,必擁人和。有此三者,以父親的英明,以河東的實力,難道還不能成事嗎?”不知覺間,劉承祐的話就變多了。

“天時、地利、人和?”劉知遠的興致被勾起來了。

在劉知遠的注視下,劉承祐徐徐敘來:“拋開那些大義凜然的說辭,契丹滅晉,是國家的災難,是黎民的禍患。但於父親而言,卻是天大的機遇。若無契丹的威脅,以往年父親與朝廷之間的猜忌矛盾,遲早會演變爲刀兵相見,屆時父親恐怕會處於晉祖當年的艱難境地,以一隅而抗天下之大。”

“而現在則不然,契丹禍亂中原,父親名雖僅擁河東數州之地,但登高一呼,便可聚天下之望,集一國之力,以抗契丹。進可取江山,退可守家業。這其間的差距,您難道不明白嗎?”

聽完劉承祐的話,劉知遠露出了認真的表情。大概是站累了,四下瞧了瞧,直接招呼着二子,席地而坐。待坐定,劉知遠看着劉承祐:“二郎,你若在旁人面前出此不義之言,我必定嚴厲斥責於你。但今夜,就你我父子三人,爲父卻不得不承認,你說的是事實!”

劉知遠那坦然的反應,讓劉承祐嘴角抽搐般地翹了下,吸了口這春夜涼爽的空氣,繼續侃侃而談:“河東山川險固,地利之要,自不用兒細說。至於人和,契丹軍馬殘暴肆虐下,我中國士民,哪有不萬衆一心,共抗仇讎的道理?”

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27章 冬至宴3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446章 流光園第37章 覆滅在即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64章蜀臣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311章 舊識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22章 睡仙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5章 荊南來使第404章 冬夜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63章 朝廷應對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84章 教訓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5章 堂議第239章 南口大戰8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327章 派系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54章 聘納郭女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03章 抓起來!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04章 楚州第15章 漸不自知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88章 天子金令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47章 戰略所向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91章 暗箭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82章 不手軟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11章 請教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18章 棉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45章 了結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93章 完了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42章 難得積極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3章 取士不公第31章 議治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