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論

bookmark

在這春夜,長橋之上,劉承祐的話匣子徹底打開了,彷彿要將穿越以來憋在心頭的話一次性說個夠。高冷的面容間多了幾分活躍的色彩,侃侃而談,滔滔不絕。見着二子指點江山的模樣,劉知遠靜靜地當着傾聽者。

“白日下午,堂議之後,我特地邀王秀峰將軍至院宅,諮之以中原、契丹事,所獲匪淺!”講到了興頭上,劉承祐手上不禁添上了小動作,在空中晃悠了幾下:“王將軍斷定,契丹人並沒有想象中那樣難對付,契丹人必定守不住中原,遲早北撤!”

“說說看!”劉知遠臉上仍舊興趣盎然。

劉承祐的興致顯然也來了,直接站起身,在父兄面前踱了幾步,說:“父親最爲忌憚的,便是耶律德光與契丹那三十萬大軍。三十萬之衆,那是何等強大的一股力量,然而細細剖析,卻也沒那麼可怕!”

“契丹人號稱三十萬,然戰兵所佔幾何,精銳又有多少?南來,滹沱河之戰以前,並非坦途,一路廝殺,兵卒減員,早不復滿額。冀趙之地廣大,所過州縣,亦留兵馬,控制地方,堅城要塞似鎮州者,更駐重兵,以保退路。”

“入汴梁後,又分遣兵馬四處劫掠,關中、河陽之地,亦派兵馬。數十萬人馬,分散各州,卻專事搶掠,享受着中原的花花世界,士氣必然有所消沮。”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契丹人的暴政虐行,必遭中原士民反覆,這是毋庸置疑的!耶律德光此時,坐於烈火之上,猶不自知。其以三十萬胡兵兵強,卻不知中原人民憤怒的力量,爆發出來,足以讓其粉身碎骨。”

“晉軍降卒十萬,飽受苛待猜疑,還時受性命威脅,心懷怒憤,早有怨言。雖有杜重威、李守貞之流彈壓,但那二人德行早爲人所不齒,聽王將軍說,降卒多厭其不戰而降,爲虎作倀。那十萬之卒,非但不是契丹人掌控中原的助力,事到如今,已然成了其榻邊致命的威脅!”

“大肆括錢,使原本依附的大晉遺臣,亦漸離心。覲見臣服的諸節度,或死或辱,餘者亦多爲禁足於汴梁,不復還鎮。在汴節帥,似高行周、符彥卿這些資歷、能力、威望出衆者,深爲耶律德光所忌,他們對降服契丹,恐怕也是心存悔意。失了諸節度之心,那地方就別再想安定了。”

“而各地地方節度,手上仍舊握有一定實力,只要有人帶頭反抗契丹,必然羣起響應。”

“父親起兵河東,或可只發兵數萬,但相輔者,卻是中原、河北數百萬軍民。”

“且如今冰雪已消,天氣回暖,契丹軍卒,多千里遠征,難免有水土不服者。一旦中原士民羣起而相抗,不約而同攻,耶律德光又豈能長久逗留?”

“......”

一番大論,劉承祐將自己都說得有些心潮澎湃,長舒一口氣,緩緩平息有些起伏的心緒後,再度坐到父兄邊上。

劉知遠與劉承訓兩個,都注視着漸漸恢復自閉態的劉承祐,神色都有些複雜。消化了一番劉承祐所說,劉知遠輕聲嘆了句:“這些,不都是王秀峰教你說的吧......”

“兒子且妄言,若有疏漏不當之處,還請您見諒!”劉承祐微垂頭,做出了一個謙虛的姿態。

盯着劉承祐看了許久,劉知遠忽然捋過他的鬍鬚,感慨說:“不曾想,我兒竟有此見識,我心甚慰啊!”嘆息間,餘光卻忍不住掃了眼身邊的長子。

擡眼看了看周遭,中城橋上更靜了,手撐着地面,徑欲起身。這個時候,劉承訓立刻湊了上去,將劉知遠扶起。

“時辰晚了,都回府休息吧!”撂下一句話,卻沒再多說什麼,在衛士的護衛下,劉知遠慢步先行。

劉承祐與劉承訓也是相伴而下橋的,劉承祐繼續自閉,劉承訓卻也沒再似以往那般主動找話說。在踏上車駕時,劉承訓還是忍不住往二弟的方向望了望,表情尤爲複雜......

劉承訓所不知道的是,在他所張望的車駕內,隔着車簾的縫隙,劉承祐也瞄着他的身影。所不同的是,劉承祐臉上,沒有所謂複雜的表情,只是漠然。

......

自那日堂議之後,晉陽城中,那股名爲“勸進”的暗流越發洶涌了。在此事上,河東文武很難得地上下一心,共同發力,欲將劉知遠擡上帝位。

只是劉知遠的態度,依舊讓人捉摸不定,既不答應,也不拒絕,就是冷着一張臉不作迴應。其後,更是將軍政要務盡數交付於諸僚屬,不再視事,自己則深居北平王府,陪伴夫人李氏,並親自調教起劉家三郎劉承勳。

劉知遠能夠穩坐釣魚臺,底下的文武官員們卻是一點也沒有停下動作,積極聚會串聯,一時間,晉陽城中,竟然顯得亂糟糟的。

河東文武之中,並不乏聰明人,似楊邠、王章、郭威這些追隨已久的老人,隨着局勢的發展,大概也猜到了劉知遠觀望待機的心思,不似底下人那般莽撞生聚,反而盡力安撫。

似王峻這樣的後來者,亟欲建功,則找了些文人,奔走於市井,大肆宣告他出使一路的所見所聞,將契丹的暴行公諸於衆,更極力宣揚“契丹威脅論”,說契丹大軍隨時可能發兵河東。

當然,最核心的是,天下需要一個驅滅胡虜、收拾江山、再造乾坤的英雄,而這個英雄,自然非太原劉公莫屬!

王峻的做法,很聰明,就像劉承祐當日對面交談所說,王秀峰將軍是個聰明人。至少,在未功成名就,性格缺陷未暴露出來之前,王峻確實是個十分聰明的人。造勢這一套,玩得很溜。

王峻使汴歸來沒兩日,同樣南去覲拜的北京副留守白文珂也歸來了,比起王峻,他來回的速度可要快得多,同樣,也顯得更狼狽。

年逾古稀的老將軍,身子骨看起來還是很硬朗,顧不得鞍馬勞頓,帶着一身風塵,直接謁見劉知遠,向其稟覆出使情況。

劉知遠呢,正於書房中秘密聽取劉崇、劉信、史宏肇、郭威等人彙報軍中情況,劉承祐弟兄倆也在列,他也將龍棲軍的情況講述了一番。

命左右攙着白文珂坐下,劉知遠問道:“德溫公,汴梁之行如何?”

白文珂先是道了聲謝,方纔晃着腦袋,溝壑縱橫的老臉上帶着些感慨:“契丹政亂,恐怕不能久待於中國!契丹主登基大典我全程觀禮,一片沉容,毫無新朝建立的興盛之氣。”

“與王峻所得相類啊!”劉知遠感慨一句。

白文珂繼續說:“離汴之時,契丹主使我給您帶句話!”

“那孤倒要聽聽!”劉知遠顯得很輕鬆。

“契丹主說,大王既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究竟在等待什麼,究竟有什麼打算?”白文珂道。

“呵呵......”劉知遠聞言笑笑,瞥向在場的軍官們:“看來,這契丹主對孤與河東,已經沒有多少耐心了!”

“大王,此等質問,足表其猜忌,如今已是後退無路!”又是郭威,反應極快地請道:“據王秀峰與白公之言,契丹貪殘,必不能久有中國,請您不要再猶豫了!”

劉知遠,仍舊沒有迴應。

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75章 在滑州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15章 冬月第321章 瑤女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53章 削藩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164章蜀臣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676章 慘重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91章 作別西行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8章 侯益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755章 良平島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20章 威臨荊南第15章 漸不自知第7章 風波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70章 立場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17章 修法第29章 請纓第106章 敲打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87章 兄弟第353章 信使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773章 質問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87章 瑣屑無題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46章 黃羊平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38章 賞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6章 “座談會”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40章 開拓之志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487章 “驚喜”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338章 爭執第466章 經濟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