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權宜之計

bookmark

聽其所述,劉皇帝只是點了點頭,沒有作話,略作沉吟,方纔問劉暘道:“此番,我廣邀羣夷入京做客,是何原因,其用意何在,你應當清楚吧,不至真以爲,是爲了同這些內外蠻夷共商國是吧!”

聞言,劉暘露出了一點笑意,輕搖頭,道:“兒雖愚鈍,難以全然明悉聖意,但經過這半年多的研討、觀習,多少有所猜測。

共商國是之說,不說兒,就是滿朝臣工,也不會有多少人會當真。爹與趙相爲政,此前也反覆提及過,大漢如今需要的是安穩,需要養育百姓,恢復國力,從各條戰線,採取收縮,鞏固根本。

這些年,大漢擴張過速,恢復開拓之土以數千裡計,雖戰果輝煌,所費錢糧,損折兵馬,代價巨大,導致根基不穩,已至大漢難以承受的地步,因而亟欲停下腳步休整,以鞏固勝果。

時下,高麗已然達成和議,西域局勢隨着輪臺、北廷收復也漸趨於平穩,只要朝廷釋放善意,在短時間內,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和平。

如此,除北方契丹之外,大漢已基本做到了弭兵休戰。唯有西北、西南這些地區,地理民情風俗,紛繁複雜,極難料理,這些年衝突不斷,以致邊鄙不寧,雖爲疥癬之疾,卻也牽扯了朝廷不菲的精力與財力。

並且,朝廷若不加警惕,長此以往,或將以小疾成重症。因此,若能以朝廷主導,延攬諸族,以期和平,減少朝廷的麻煩,讓大漢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恢復國內,打擊遼國之事上,是個順勢而爲的抉擇......”

“看來對此事,你也確實用了些心思去琢磨!”聽完劉暘的見解,劉皇帝意態平和了些,衝他道:“那你覺得,此舉會有作用嗎?倘若會,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能否如朝廷所願?”

聞問,劉暘再度思考了一會兒,輕嘆一口氣,道:“若說完全消弭禍端,達成和平,諸族共榮,只怕難以做到,即便大漢再是強盛,也難使內外諸族心悅臣服,即便迫於威勢,也可能面誠心狡!

不過,若能通過此舉,招攬一部分親漢部族,保證諸族主要勢力,與朝廷合作,共同維護西部邊境安寧,對朝廷而言,就已然能夠減輕不小的負擔了!

至少,經過此番與會磋商,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之內,可以保證西部諸邊的安定!”

劉暘說完這番話,不由地輕吐一口氣,劉皇帝聽完,也露出了點笑意,不過,卻稍顯莫名地問了句:“十多年來,對於大漢的在西北西南邊陲,戍防、拓殖、行政等各項支出,以及發生的各類地區衝突、叛亂,你可有詳細調查過?”

劉暘一愣,不過只是一剎那的功夫,便應道:“雖未有詳細調查,但多少有些瞭解,確實不菲,僅西北四道,便常年駐有戍卒逾六萬,近些年,爲北伐之事,更突破十萬大軍,僅軍費一項,每年朝廷支出,就不下七百萬貫之巨!

另有云南、黔中及諸邊州關隘戍衛,所費錢餉同樣巨大,至於其他各項行政支出,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劉皇帝點了點頭,並不在意劉暘對此有無具體細節上的瞭解,而是說道:“西北四道一以及雲黔駐軍暫且不論,這屬於特殊情況,今後終將陸續減負。

僅說其餘邊地,爲戍守治理鞏固,每年官俸、軍餉及一應行政開銷,每年固然花費不菲,需要朝廷持續投入支援,但以大漢的國力,可能支撐?”

不待劉暘答話,劉皇帝便自顧自地說道:“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倘若前番北伐,靡費過大,耗盡國庫,以朝廷的財力,這些支出,是足以支撐的!

因此,致力於地區和平,消弭中途,爲朝廷減負,並不是此番大會的主要目的!只要朝廷國力財力恢復,你所說的那些,都將不是問題!”

聽劉皇帝這麼說,劉暘臉上露出一抹納罕,旋即謙虛認真地請教道:“恭聽爹教誨!”

劉皇帝則幽幽然地說道:“此番召諸勢力進京,說得好聽點,是爲和平共處,造福邊地百姓安康,但實際上,就是大漢的一種妥協與退讓,這一點,你心裡要有個數!”

聞言,劉暘的表情陡然嚴肅起來,似乎有些難以接受,低聲道:“是!”

“自乾祐北伐之後,我已經強勢了十多年了,大漢對於周遭國家勢力,也同樣強勢了這麼久!”劉皇帝長嘆道:“但至如今,卻是不得不有所退讓了!你適才所言,確實有道理,也直指當下大漢的一些困難與窘境,但你知道,大漢真正的問題,在於何處嗎?”

面對劉皇帝這一番問話,本就有些遲緩的劉暘,一時也有些反應不過來,只是表情肉眼可見地嚴肅起來,眉頭緊鎖,似乎在絞盡腦汁思考着自己疏忽抑或沒能體察到的聖意。

劉皇帝也沒有等他徹底想清楚,便道:“此番朝廷相召,可謂一呼百應,諸夷影從,原因爲何?那是大漢國力強盛,武德充沛,他們不敢不從,邊地或有齟齬衝突,但讓他們正面對抗朝廷,與大漢爲敵,他們同樣不敢。”

“他們對大漢,如今是畏服,先有畏懼,而後臣服,胡人畏威而不懷德,這乃是自古以來顛撲不破的真理!

此番,大漢欲與之共襄和平,最重要的前提,便是自身強大,強大到他們畏懼,不敢側目,難纓兵鋒,否則,我們的善意,對於這些蠻夷而言,就是軟懦,是示弱!”

“因此,只要大漢保持強盛,那麼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都將在朝廷的掌控之中。但是!”

說到這兒,劉皇帝停頓了一下,表情也變得異常嚴肅:“大漢如今的強盛,能夠保持到何時?倘有一日,大漢國力衰退了呢?國家的人財物力,難以支撐眼下對諸邊的戍守呢?

即便是當下,朝廷對於邊鄙之地的控制與影響,仍舊是薄弱的,倘若有那麼一天,大漢不再有當下之威勢,又將是怎樣的結果?

屆時,眼前的疥癬之疾,就可能化作惡疾重症!”

聽着劉皇帝說出這些話,劉暘臉色不由得發白,那是一種緊張的表現,雖然有些難以接受,但劉暘也不由自主地往那方面想,並且也不得不真正重視起來,兩眼一種,也浮現出少許的憂慮。

“我可以告訴你,此番朝廷的退步,只是權宜之計!似你所言,保十到二十年安定和平,那二十年之後呢?想要真正的安定,根本還在於大漢己身,那麼,你覺得,大漢能夠永遠保持強盛嗎?”

第362章 權宜之計

第74章 根由在朝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88章 童謠第53章 有詩云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86章 籠絡人心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57章 提親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268章 機遇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470章 分封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75章 西北邊報第417章 輕狂第1章 乾祐滅佛第340章 定論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3章 新皇詔制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19章 節度進京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416章 面試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29章 太后的病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78章 滄州府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314章 還京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47章 誘其北上第98章 溫柔鄉第151章 凋零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162章 兵事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121章 大朝第1752章 放手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12章 兄弟第56章 是非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9章 王峻歸來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35章 楊村第145章 中秋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371章 殺,不殺?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59章 還朝第1752章 放手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1章 禍從口出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10章 坦白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57章 劉老四